【冀商课堂】腾讯2025年二季度财报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王悦

时间:2025-08-29 20:16

冀商课堂,商界导航。

腾讯在8月公布的2025年二季度财报,让市场非常兴奋。它公布业绩的当天晚上,腾讯在美股的ADR,一种跟腾讯股票锚定的存托凭证,涨幅超过了7%,创下四年多以来的新高。第二天港股开盘,腾讯股价也继续上涨,时隔4年重新摸到了600港元。

这都没让投资者们消化完兴奋劲儿。中金、瑞银、大摩、高盛、里昂这些国内外投行纷纷发布研究报告,把腾讯股价预期上调到了700港元以上。

发生了什么呢?

很简单,腾讯二季度业绩指标太炸裂了。本季度总收入1845亿元,同比增长15%,净利润631亿元,同比增长10%,净利润率高达34.2%。

腾讯的主营业务多年来一直是三大类:第一,包含游戏和社交的增值业务;第二,包含广告的营销业务;第三,金融科技及企业业务。

在二季度,这三类业务的增速分别是这样的:

增值服务收入914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最亮眼的国际游戏业务收入188亿元,增长35%;本土游戏业务收入404亿元,也增长17%。

营销服务收入358亿元,增长20%。

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收入555亿元,迎着内卷和消费压力,增长10%。

再扭头想想上半年外卖大战里打得不可开交的阿里、美团、京东,想想被监管部门“劝架”的新能源汽车行业,你肯定想问:腾讯真的跟其他企业生存在同样的市场环境中吗?腾讯凭什么在闷声发大财?

答案就两个字:AI。

过去几年,大厂们都在围绕AI重新梳理自己的长期战略,阿里三年要砸3800亿,美团要主动进攻,腾讯也在All in AI。

一方面,腾讯在自己的产品生态里充分融入了AI功能,比如:

腾讯元宝、IMA这样的原生AI应用;

旗下的浏览器、微信搜索里的AI增强搜索;

游戏里的AI辅助玩家;

腾讯会议里的会议总结;

腾讯文档里的AI辅助写作,等等等等。

另一方面,为了支撑这些服务,腾讯在AI上砸钱也非常之猛。

拿2024年来说,腾讯AI战略从四季度开始提速,全年资本支出是767.6亿元人民币,大部分就用在AI相关基建上,包括买GPU和服务器,来训练和部署AI模型。

但是,腾讯跟其他几家大厂有两个鲜明的差异:一个是,没有卷入外卖大战;另一个是,在别家还为AI烧钱铺路的同时,它却直接进入了一个“多花也多赚”的正循环通道。

“多花”体现在——2025年的二季度,腾讯资本开支仍然达到了191亿元,同比又增加了119%,研发开支也增长了17%,达到202.5亿元。增幅也主要增在了AI投入上。而如果看过去的一年半,腾讯的资本开支也基本维持了三位数的增速。

“多赚”呢?咱们分业务来说:

拿企业服务业务举例子,企业客户找腾讯租GPU、买混元等基础大模型的API token、给腾讯支付商家技术服务费,都在支撑腾讯的企业服务收入的增长。

拿游戏业务举例子,腾讯基于AI技术设计虚拟队友和NPC,给玩家提供情感陪伴;用AI来推行更快的内容生产、更精准的运营活动,这让它二季度游戏业务的本土市场收入同比增长了17%,海外收入增长了35%。

拿微信来举例子,你点开一篇公众号文章,可能会看见文内有些关键词显示蓝色、带有AI搜索符号,你点击进去,就为视频号或微信搜索增加了流量。

这样的AI配置,打通了微信搜一搜到场景落地的闭环,也刺激了广告主们对视频号、小程序和微信搜一搜的广告投放需求。所以二季度,有数据显示,视频号的广告收入同比增长了50%;微信搜索收入同比增长了60%;小程序的GMV同比增长也有18%。这个闭环当然也会利好微信小店。

再拿广告业务举例子,腾讯把AI应用在广告创作、投放、推荐和效果分析里,对提升广告的点击率和转化率也很有用。早在5月份,腾讯的首席战略官詹姆斯·米歇尔(James Mitchell)就夸AI说:“历史上横幅广告点击率大概是0.1%;信息流广告点击率大概是1.0%;而AI让某些广告的点击率飙升到了3.0%,这还不是上限。”

相应的,腾讯二季度广告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0%,背后是AI驱动的广告平台升级,提升了单次曝光收入,尤其是视频号广告收入,同比增长约50%。腾讯管理层强调,广告加载率目前还只有3%–6%,而同行已在13%–16%。这意味着,广告仍有多年期的爬坡空间。

你看看,3倍甚至30倍的效率提升。广告业务的20%增速是这么来的。

所以,在这次二季度分析师电话会上,腾讯说:“AI本身已经在以多种方式助力我们现有业务的增长和变现。因此,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其他业务的增长,为AI用户的用量‘补贴’了部分成本。”

言下之意是,腾讯的AI功能有底气让用户免费用,因为其他业务已经把成本赚回来了。

也就是说,腾讯的“多花”,对AI的大手笔投入,不但没有拖累它的收入和利润,反而实现了“多赚”,快速优化了业务效率,在它的各条业务线里完成了变现。

两年前,视频号曾被马化腾定调为腾讯“全厂的希望”,而到了2025年,AI撑起了“全厂的希望”的希望。

腾讯接下来,还会通过以下几个指标来追踪自身的AI发展进度:

第一,AI如何帮助广告、游戏、金融科技等现有业务,实现效率提升和收入增长。

第二,混元大模型的性能和质量。

第三,腾讯的AI App增长情况,包括元宝App用户数量、AI浏览器和AI驱动的搜索数量等等。

第四,腾讯生态系统中AI创新产品的设计进展,比如微信和生产力工具中的AI Agent。

所以啊,投行们大幅调高对腾讯的前途预期,何尝不是在暗示:这家成熟的互联网企业,应当重新被当作成长型公司来看待。

腾讯不是模型研发能力最出挑的那家。但它能在AI版图上快速新生,是因为背后有一笔巨大的独特资源:巨大的社交、内容与商业网络,所蕴含的海量现成的、可变现的场景资源。

光是微信和WeChat的月活用户数量,今天已经达到了14.1亿。这让腾讯的社交网络、广告生态、游戏体系、金融支付体系,本身就承载着无数可以立刻变现的需求场景。微信、QQ、视频号、小程序、腾讯广告、游戏、腾讯云——这些都是天然的实验场。

专业AI公司们还在努力寻找需求的同时,腾讯可以跳过一步,直接借助这些试验场来验证需求,看AI在哪些场景里能带来效率提升、收入增长、用户留存,哪些应用会马上吸引来新的买单者。

为什么这一轮AI技术浪潮里,PMF这个硅谷热门词汇,也就是“产品市场匹配度”,没有像“第一性原理”“Scalling Law”那样在中国破圈。

OpenAI 曾经的首席科学家伊利亚·苏茨克维在2024年12月就说,AI行业已经达到了它的“数据峰值”,也就是,可以用来训练模型的真实世界数据被用光了,这将迫使模型开发方式发生转变,比如开始使用AI自己创造的合成数据。

养料质量的变化,当然也会影响AGI的突破。

所以,普林斯顿大学研究员萨亚希·卡浦尔(Sayash Kapoor)说,AI公司们“正慢慢接受一个事实,即他们正在为产品构建基础设施”。什么意思呢?别再指望用AGI叙事来刷新估值了,赶紧去找PMF。

OpenAI也明白过来了。2025年7月开始,它宣布启动了企业咨询业务,开始派出前线部署工程师去往客户公司,帮客户把GPT模型集成进对方的系统,或按照客户需求定制AI应用工具。

而这门生意,中国的阿里、百度、“六小龙”们两年前就在产业链里做了。相比之下,PMF对中国AI玩家来说,似乎是一种富裕到不需要刻意寻找、刻意定义的资源。

总结:

腾讯已经证明了它在AI浪潮中重焕新生的能力。

但更深层次的答案,藏在腾讯与硅谷AI公司们的对比里。

硅谷今天在焦虑,“如何找到PMF”,也就是刚才说的产品市场匹配度,腾讯面对的问题却是,“如何在无数PMF里排优先级”。当别人还在为模型找场景时,腾讯已经在场景里训练模型。对这个14亿节点的社交巨头来说,一旦在哪里看到AI带来的效率提升或用户价值,几乎立刻就能变现。

因此,腾讯的AI战略并不是以“模型研发”来争夺制高点,而是把场景资源当作引擎,让AI和业务相互加速,滚出产业正循环。

来源|《新冀商传奇栏目

作者|海潮

编辑|王悦

责编|安倩

编审|吴晓飞

监制|冯慧杰

终审|边宇峰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