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王悦
时间:2025-09-02 13:07
开学伊始,很多高中学校还没开始正式上课,正在军训中,家长和孩子们对高中生活既期待又有点忐忑,新高一,新起点,怎么做,才能更好的适应?今天邀请石家庄市第二十四中学高中政治组教研组长、石家庄市骨干教师、石家庄市青年教师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李莉老师分享。
主持人:高考特别重视双基,也就是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考核。双基的能力如何积聚和培养呢?需要从高一就开始进行培养。听说读写每一科都需要,怎么听,怎么说,怎么读,怎么写?李老师,您详细跟大家说说。
李莉:进入高中,对于这种基础功夫的要求跟以前是不一样的。怎么听——听课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高效的听课应该带着目的听,带着目标听,这就需要我们在每节课前做好必要的预习。通读教材,记录自己看不懂的内容,带着这些疑问去听课,那么你所听到的这节课对你来讲就是针对性比较强的,你的这节课就产生了一对一的效果。除了听老师说,我们应该还听同学说,生生之间也是一个相互学习和模仿的过程。当我们仔细聆听一个同学回答问题,阐述想法的时候,我们会听到他的语音、语调,他自己的独特的思维,甚至蕴含在里面的情感。我曾经有这样的一个学生,我发现他特别爱当一个旁听者,他不仅自己爱问问题,课间的时候,当其他同学围在老师的身边问这问那的时候,只要他有空,他总会驻足聆听,他在听的过程中也经常会有若有所思和恍然大悟的神情,这就是一个非常善于听的学生。
怎么说——说就是表达,我们都知道有一个游戏叫做传声筒游戏,大家明白,当一句话从第一个人传到了队伍的最后一个人的时候,最后一个人所听到的,已经跟第一个人所表达的内容大相迳庭,这是为什么呢?这实际上就是在传达的过程中,人们会加入进自己的主观的想法,从而使得表达会出现一些截然不同的结果。当我们听明白了,能不能用自己的理解准确的把它复述出来,这个就成为我们巩固知识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不要怕说错,在说的过程中,我们会及时的组织语言,注意语音语调。同时,我们也会配合自身的一些肢体的语言去准确的表达自己。如果你的讲述别人听懂了,那么也就再一次深化了自己的理解了。
怎么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作为一名政治学科的老师,我特别强调读的重要性。文字的变化,是丰富多彩的。在读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了解字面的意思,而且还会深层理解字内的意义。应该读什么?除了教材,我们还可以读各种新闻媒体提供的高质量的文章,开拓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思想。
怎么写——其实很简单,规范且清晰的书写。高中三年我们与学科老师的交流有很多是以书面的形式呈现。用准确而规范的书写把我们内心丰富的思想用呈现在老师们的面前尤为重要。方法很简单,从现在做起,从各科的作业做起,不唯快,只唯实。
主持人:很多同学都有“拖延症”,您说说为什么会产生拖延症?
李莉:拖延不是 “懒”,有时是怕失败、怕麻烦,但若长期放任,它会悄悄偷走我们的时间、信心和机会。拖延症的危害其实比我们想象中更隐蔽,也更影响我们的学习质量。拖延症会消耗心理能量,陷入内耗循环。拖着没做的事会像 “小疙瘩” 挂在心里,明明知道该做,却总找借口逃避,事后又会自责 “为什么又没完成”,反复纠结中,焦虑、愧疚感会越积越多,反而没精力做其他事。拖延症会降低效率,错失机会。临近时间节点的仓促完成只会使动作变形,内容失真。比如需要完成的作业质量大打折扣。拖延症会影响和同学的人际关系,甚至引发矛盾。因此,主动预防要比事到临头时仓促应对更来的积极主动一些。
聚焦并体验当下——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我们固然看重成绩,成绩往往只是一个结果,应用反向思维,成绩是由过程累积而成。如果我们不想某种结果出现,现在我们就应该把可能产生这种结果的因素一一检视出来,专注于当下这些因素的生成或避免,这种体验和积累,是非常宝贵的。孩子们的成长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它是需要磕磕绊绊,跌跌撞撞的。这是成长过程不可或缺的。
真实做自己——那个唯一的我是独特的。真实不是 “不管不顾”,而是在尊重别人的同时,不委屈自己 —— 你不必完美,但要真。这是一个追求个性的时代,孩子们,把真实真诚的自己呈现出来,你就会发现,和你同频的朋友会围绕在你身边。
主持人:遇到问题和困难,有的同学羞于求助,其实面子害死人,学会求助,这,不丢人。
李莉:学会求助,其实是一种很聪明的生存智慧。首先,能帮我们突破局限。每个人的能力、经验都是有限的,比如遇到解不出的题、遇到陷入情绪低谷时,可能别人的一句话、一个建议就能点醒我们,比自己硬扛效率高太多。就像爬山时遇到陡坡,借一把力总比独自挣扎更易前行。其次,能拉近人与人的距离。真诚求助其实是在传递 “我信任你” 的信号,对方感受到被需要,反而可能更愿意靠近。比如向同学请教解题技巧,向朋友倾诉烦恼,过程中不仅解决了问题,还可能让关系更亲近 —— 毕竟 “互相麻烦” 才是关系升温的小秘密。最后,能让我们更从容面对生活。没人能永远 “独当一面”,承认 “我需要帮助” 不是软弱,而是清醒。学会求助,就像给自己多备了几条 “退路”,遇到难题时不会慌,知道总有能伸手拉自己一把的人,心里会更有底气。求助的关键是 “真诚”—— 明确自己需要什么,也懂得事后感谢。不用怕麻烦别人,大多数时候,愿意帮你的人,比你想象中多得多。我们可以求助于我们的同学、老师、学校,或者专业人士,我们二十四中学开设了心理课程,设有心灵驿站、校长信箱,还会组织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充盈孩子们的内心。
主持人:虽然高中学业压力大,但还是要安排好体育运动的时间。
李莉:高中阶段学业压力加大,体育运动的好处其实渗透在身体和心理的方方面面,简单说就是 “既练身,也养心”。增强体质,规律运动能提升心肺功能,让肌肉更有力量,骨骼更结实,比如坚持跑步的人,爬楼时不容易喘;常做力量训练的人,日常搬东西也更轻松。调节状态,运动时身体会分泌多巴胺、内啡肽这些 “快乐激素”,能缓解压力,比如压力大时去打场球、跳会儿操,出汗后会觉得心里轻松不少。维持代谢,帮助控制体重,也能让身体的新陈代谢更顺畅,减少熬夜、久坐带来的身体负担。提升专注力,运动需要协调身体和大脑,长期坚持能让注意力更集中,孩子们在运动后写作业,效率可能更高。增强自信,比如从跑不动 1 公里到能轻松完成 5 公里,从不会游泳到学会换气,每一点进步都会让人更认可自己。拓展社交,参加团队运动(比如篮球、羽毛球)时,能认识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训练、比赛的过程中,还能培养合作意识。
石家庄市第二十四中学设有体育艺术节,有群体运动会,也有竞技运动会。在每年的秋季,我们会召开竞技运动会,孩子们在赛场上你追我赶,竞技运动,而春季则会召开体育艺术节,以群体运动会的形式让每一个孩子参与其中,有袋鼠跳、台风中心、快种快收等各种各样的有趣的游戏,每个孩子都是运动员,都能充分享受运动的快乐。学校设有各种充分的体育运动的场地,孩子们可以打羽毛球、乒乓球、踢足球、打篮球,还可以从事旱地冰壶、陆地冰球运动项目。这些运动让孩子们生龙活虎,朝气蓬勃、阳光满面。
主持人:作为家长,我们也要给自己定好位,服好务,怎么做才算是对自身的角色拿捏得当?
李莉:做孩子坚定的陪伴者——陪跑不领跑。高中生的父母,确实要面对孩子青春期的变化、学业压力的叠加,还有亲子关系的微妙调整,在 “陪跑” 的同时,还要学会 “放手”不做“领跑”。高中生对学业有自己的判断(哪怕有时不准),过度干预反而容易逆反。我们作为父母,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孩子在上幼儿园时,会带走妈妈绑辫子的辫绳,亦或是自己在家常用的小被子,小毯子,实际上,这就是一种渴望心灵陪伴表现。作为高中生的父母,这个阶段的陪伴更多的就是心灵的陪伴。在陪伴的过程中,少盯 “分数”,多问 “感受”,多倾听(哪怕是孩子的吐槽),少“指挥”。允许“争吵”,但不要“冷战”,“冷暴力”也是“暴力”父子或母子没有隔夜的仇。多做有效的亲子沟通,比如在吃饭的时候多问问孩子在学校的趣事(此时千万别问成绩),发微信(爱你在心口难开),或者写信(极具纪念意义)。
做孩子心声的聆听者——多肯定少否定,多说咱们,少说你。把孩子当独立的人,也记得自己曾是孩子。对孩子提出的主张,只要是合法合规,尽可能尊重并认可,放手让孩子尝试,哪怕试错,也是孩子难能可贵的亲身体验。凡事,多以“咱们”这个人称开头,少单方面指责式的说“你”,让孩子体会到父母始终是自己坚强的后盾。多角度多方面找寻孩子身上的亮点,关注 孩子“除了学习之外的能力”比如让他学做简单的饭、自己整理房间、规划一次短途出行(比如查路线、订门票)。这些小事能让他感受到 “我能照顾自己”,自信也会慢慢建立 —— 而自信,其实比分数更能支撑他走得远。父母也要做好自己,自己也要不断成长,才不会变成孩子眼中的“老古董”。
做家校共育的参与者——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高中生的父母与老师配合,核心是 “目标一致(帮孩子更好成长)、边界清晰(不越位不缺位)、沟通高效(抓重点少内耗)”。掌握好沟通的频次和节点,必要时与老师面对面沟通,尊重老师的专业性,学会抓大放小,过度纠结孩子一两分的得失往往适得其反。和老师沟通时呈现孩子在家的真实状态,毕竟,孩子在家的表现老师无法看到,别怕丢面子,获知孩子在家真实的状态可以帮助老师给出更加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家长和老师的配合,本质是 “给孩子搭一座桥”:老师在学校帮他解决学习和规则问题,家长在家帮他消化情绪和调整状态,两边用力均匀,孩子才能走得更稳。
总之,新高一,新起点,这一段,像给高中三年的画卷起笔 —— 学生带着青涩的好奇试探着往前走,家长藏起担忧化作身后的暖光,老师捧着耐心一点点铺陈知识的台阶。其实不用急着要 “漂亮” 的结果,因为此刻的每一份努力都在扎根:学生踮脚够到新知识时眼里的光,家长忍住唠叨只递一杯热牛奶的温柔,老师在作业本上写下 “再试试” 的鼓励…… 这些细碎的瞬间,早已把 “漂亮” 藏在了过程里。
往后的路还长,但这开头的彼此托举,已足够让这趟旅程有了最踏实的底色。愿我们带着这份默契继续走,等某天回头看,会发现这起笔的每一笔,都写着 “值得”。
良好的开端预示良好的结果,孩子,家长和老师,咱们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只要咱们相互扶持,相互帮助,就会让花成花,让树成树,让孩子成为那个更好的孩子。
作者|陈若曦
编辑|王悦
责编|安倩
编审|谷曼
监制|冯慧杰
终审|边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