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商课堂】山姆的包装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王悦

时间:2025-09-05 12:08

冀商课堂,商界导航。

今天的主角是山姆超市。作为一家连锁商超,山姆这几年登上国内热搜的频次,几乎仅次于胖东来。有人研究它的会员制模式,也有人把它和中产两个字联系到一起。就连山姆开始卖辣条这种小事,都能登上热搜。

有人说这是山姆撕掉中产属性,背刺了中产。也有人说这是中产的购买力下降,让山姆不得已开始卖辣条,其实是中产背刺了山姆。当然,背刺这两个字本来就带有修辞意味,你很难在逻辑层面说清到底谁背刺谁。

况且,山姆今天已经是个大家伙,要想彻底搞懂它的商业模式,搞懂它会员制的核心设计,都没有那么容易。

但是今天,关注一个有点特别的角度。这就是,山姆的包装。你可能会说,包装好像只是商品最无关紧要的那层皮啊,它甚至都不是商品本身,能有多重要?

至少在很多方面,包装就像一根杠杆,撬动了山姆商业模式的很多关键环节。

从山姆的诞生说起。

1982年,有个叫山姆·沃尔顿的美国人跑到加州,考察了一家叫Price Club的仓储式会员店。这家店1976年就开业了,专门服务小企业客户。也就是那些小餐厅、小超市、小办公室,他们需要大批量采购,但又没有大企业的议价能力。

Price Club提供的解决方案很简单,大包装批发。

你看,一个小餐厅老板,需要买面包。去传统超市买4个装的?太少了,而且贵。去大型批发商那里买?人家不搭理你这种小客户。Price Club呢?24个装,批发价,正好满足需求。

山姆·沃尔顿看到这个模式,眼前一亮。于是,1983年,他仿照这个模式,开了一家超市,并且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山姆。山姆超市最初的定位就是“帮助小企业获得更优质的产品”。

注意,是小企业,不是家庭。山姆的大包装,最初是为了满足小企业的批发需求。

但与此同时,美国又出现了另外一个趋势,这就是,郊区化进程加速。很多人不再住在市中心,而是搬到郊区的独栋房子里。20世纪80年代,汽车普及率超过50%,郊区化彻底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居住区和购物区分离。

在同时期的中国,我们习惯家门口就有菜市场。但在美国的很多城市,超市离住的地方很远,人们需要开车去,而且几乎一周只能去一两次。

这就要求,超市卖的东西,必须是大包装的。不然你难道要我一次买两个面包,然后过两天再开一个小时车专门来一趟吗?

没错,山姆迎来了一个意外的机会,原本为小企业设计的大包装,居然完美适配了郊区家庭的需求。

于是,山姆开始同时服务两个客户群体,小企业和郊区家庭。后来二者此消彼长,直到1990年,山姆会员店正式更名为“Sam´s Club”,这时家庭客户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客群。

换句话说,山姆的大包装,最初是为了满足小企业而设计的,但郊区化又让它恰好符合家庭用户的需求。你看,两种需求,在包装这个节点上,神奇地重合了。

这步还只是开始。山姆的大包装不仅为它找到了客户,还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它的经营模式。你甚至可以说,包装在某种程度上是山姆的商业模式的外化。

比如,在采购环节。大包装意味着议价权。为什么?你看,假设我是做瑞士卷的,其他超市要订购4000盒4个装的,而山姆要订购的是1000盒16个装的。注意,即使瑞士卷的总量一样,但后者要完成的包装工序只是前者的四分之一。再加上山姆销量稳定,我肯定更愿意做山姆的生意。

再比如,在仓储环节,山姆采用的是仓储式零售模式,仓库和销售区是一体的。这时,处理1批16个装的瑞士卷,和处理4批4个装的瑞士卷,哪个更高效?显然是前者。

再比如,传统超市需要把商品从仓库拿出来,拆包,分类,贴标签,摆上货架。山姆呢?直接把整箱商品从仓库推到销售区,有时连包装都不用拆。这个效率差异有多大?据说传统超市的仓储人工成本占销售额的8%到12%,山姆只有3%到5%。

而在消费环节。包装大,自然意味着总价高。而这个价格平移到国外,就会有人觉得贵。而觉得贵,就容易把这个价格和所谓的中产联系到一起。换句话说,很多人眼中山姆的中产属性,也能追溯到它的包装上。

理解了山姆大包装的逻辑之后,我们再回到现在。你会发现,很多商品其实都在包装上下功夫,用包装来撬动整个商业模式的优化。

比如,有款零食叫劲仔小鱼仔。原来用的包装材料是牛皮纸,这种纸比较厚,在长途运输中又容易因为吸收湿气变重。这就导致运费比较高。后来他们换了材质,每个包装盒大概可以减少130克重量。看起来不多,但假如按照每月上百万个盒子计算,就能让运输成本降低不少。这部分节省的钱补贴到售价上,就能让商品更便宜。

再比如,宜家有款经典的陶瓷杯子,上宽下窄,长得像漏斗。这个杯子设计了几次,就是为了能在托盘上存放更多的杯子,降低物流费用。最开始的设计,因为把手的环比较大,一个物流托盘只能放864只杯子。后来他们改成了让杯子更矮,手柄移到杯身的上半段,把手变小,小到只能伸进一根手指。而杯身的下半段变成一个漏斗形状,这样一个运输托盘上能放2024只杯子,运输成本降低了60%。即使这个杯子的售价降到2.9元,依然有不错的毛利。

而国内有一款小瓶装的白酒,也采用了类似的设计。你看,原来超市货架上的白酒,只能单层摆放。因为酒瓶的瓶口是凸起的。而这款酒在瓶子的底部设计了一个凹槽。这么一来,白酒可以一层层地摞起来。这既增加了在超市里的陈列面积,又能提高运输效率。

说到包装,饮料肯定是最值得关注的领域之一。比如,对瓶装水来说,一瓶出厂价0.59元的饮用水,水本身的成本大概只有3分钱。其他的全都是包装、运输、人工方面的成本。因此,饮料行业一直在想办法把包装成本打下来。包括,把瓶身的重量变低,把瓶子的形状设计得更稳固,在运输中更能承受颠簸等等。

再比如,《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里有个例子,为什么包括可乐在内的多数饮料,包装都是圆的,但偏偏牛奶盒子却是方形的?

原因之一是,在零售门店终端,早期的牛奶大多是要放在冰柜里的,而可乐是放在普通的常温货架上。冰柜的成本比普通货架要高多。而方盒包装比圆形节约空间,能陈列更多的商品。因此牛奶就用了方形的包装。

再比如,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几年包装领域还做了一次普遍的迭代,涵盖了很多商品。过去很多商品会在表面覆盖一层膜,为的是防止在超市里被拿来拿去,把表面刮花。但这个膜的成本不低,而且不太环保。因此现在,很多商品的表面都不用覆膜,而是改用一个叫“水性光油”的东西。这让商品在划痕保护这个环节,节省了至少30%的材料成本。

再比如,我们前面说过的山姆超市,直到今天,他们还在包装上继续下功夫。

现在山姆采用的,叫PDQ纸箱包装。什么叫PDQ?就是你在山姆、开市客这样的会员店里看到的那种,可以一层层叠起来摆放的包装箱。这个箱子的底部是封闭的,但上面是敞开的。几个箱子叠在一起,就像一个货架一样。PDQ,就是兼备货架功能的,可叠放陈列的包装箱。

这种PDQ的包装运输到店里,只需要撕开上面那层保护膜,就可以直接陈列销售。省去了额外的货架,也节省了人工。相当于PDQ包装既参与运输又参与零售,这样一来效率就提升了。

而且据说,现在山姆在采购时,最重视的环节之一,就是生产商对PDQ的设计。山姆对于PDQ的要求,也让东莞和深圳的不少做包装的厂家,接到了大量PDQ的订单。

前面提到的每个案例,看起来都很简单。但把它们连起来看,也许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就是咱们今天一直说的,包装正在成为撬动商业模式的关键支点。

因此,当我们下次看到一个商业现象时,不要急着下判断。更不是关注“谁背刺谁”这种很难有确切答案的噱头。我们或许可以先问问自己,这个现象背后的关键节点是什么?是什么因素在起决定性作用?就像山姆的包装,表面看,它只是容器。但深入观察,它更是商业模式的载体。

来源|《新冀商传奇》栏目

作者|海潮

编辑|王悦

责编|安倩

编审|谷曼

监制|冯慧杰

终审|边宇峰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