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王悦
时间:2025-09-05 12:29
最近幼儿园刚开学,不少家长可能正处于“孩子哭着进校门”“回家后莫名发脾气”的“适应期”。今天邀请“当代杯”全国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模范园长、石家庄市长安区丑小鸭幼儿园园长、石家庄善育托育服务有限公司园长付晓芳借着正在热映的电影《浪浪山小妖怪》,聊聊开学季里藏在孩子哭闹、抵触背后的成长密码。
主持人:付晓芳园长有着30年幼儿教育经验,每年的开学季,基本都会上演各种“名场面”:有的孩子抱着家长大腿不放,有的进了教室偷偷抹眼泪,还有的回家后突然说“明天不想去了”。
付晓芳:其实这些反应,和《浪浪山小妖怪》里的细节特别像,咱们慢慢聊,或许能帮家长们更懂孩子此刻的心情。
主持人:电影里小妖怪一出场就在忙:大王让做100支箭,又让编40个筐,任务一个接一个。有点像刚开学的孩子,突然要适应“按时起床”“排队洗手”“听老师指令”,就像小妖怪面对一堆新任务,孩子们会不会觉得“压力山大”?
付晓芳:太会了!对孩子来说,“开学”就是进入了自己的“浪浪山”:陌生的教室(有的孩子升班换了教室)、新的同伴(可能有插班生)、不一样的作息(在家能随时玩,幼儿园要按时间表来),这些加起来,就像小妖怪突然被派了一堆从没做过的任务,本能会觉得“难”。
我昨天遇到个妈妈,说孩子在家吃饭很乖,开学后在幼儿园却总是剩饭。其实不是孩子故意的,而是幼儿园吃饭有时间限制,他还没适应“不能慢慢吃”,就像小妖怪编筐时没适应“要编40个”的速度,越急越编不好。这时候家长别急着说“你怎么在幼儿园不听话”,可以问问“是不是吃饭时有点赶呀?我们在家练练就好”。
主持人:孩子哭闹着“不想去幼儿园”,和小妖怪说“不想待在浪浪山”,是不是一个道理?
付晓芳:完全是!小妖怪不想待在浪浪山,是因为“任务难、总被骂”;孩子不想去幼儿园,可能是“午睡时想妈妈”“玩具被小朋友碰了”这些“小委屈”。刚开学这几天,孩子的“不想去”往往不是真的“讨厌幼儿园”,而是在说“我有点不适应,需要你帮我”。
我们园有个爸爸分享,孩子连续3天哭着进园,他蹲下来问“是不是在幼儿园有不开心的事”,孩子说“老师讲故事时,我想坐在第一排,没抢到位置”。就这么点小事,但对孩子来说就是“大委屈”。后来爸爸和老师沟通,老师第二天特意留了第一排的位置,孩子就没哭了。所以家长别急着否定孩子的情绪,先问问“幼儿园里有没有让你不开心的小事呀”,可能就找到原因了。
主持人:怎么帮孩子适应这些“新任务”呢?像小妖怪一样,总得有个适应过程吧?
付晓芳:可以帮孩子“拆解任务”。小妖怪如果把“编40个筐”拆成“先编5个,休息一下再编”,可能就没那么难了。孩子也一样,比如“适应幼儿园”可以拆成:第一天记住厕所位置,第二天认识1个新朋友,第三天尝试自己穿脱鞋子。
我教家长一个方法:每天接孩子时,别问“今天乖不乖”,而是问“今天发现幼儿园一个好玩的地方了吗”“有没有小朋友和你笑了”。就像小妖怪如果有人问“下山买盐时看到什么了”,他可能会觉得“任务也没那么糟”。帮孩子在“新任务”里找到“小乐趣”,适应就会快很多。
主持人:电影里小妖怪做的箭被大王说“不够尖”,编的筐被说“太松”,看得人特别心疼。刚开学的孩子也会遇到类似情况。比如画画时没画好,或者排队时站错位置,会不会怕被老师说,就更抵触去幼儿园了?
付晓芳:太常见了!幼儿园里常有孩子因为“怕做错”而不敢尝试:比如手工课不敢动手,怕剪坏了;游戏时不敢参加,怕做错规则。这就像小妖怪编筐时越怕被骂,手越抖,最后编得越差。刚开学,孩子对老师的“评价”特别敏感,一句“你怎么又做错了”,可能就会让他觉得“我在幼儿园做不好任何事”。
我们班上有个孩子画画时,因为握笔姿势不对被老师轻轻说了句“这样握笔会累哦”,第二天就不肯去幼儿园了,说“我不会画画”。其实老师只是提醒,但孩子觉得“我被批评了”。这时候家长要做的,是帮孩子“把批评变成提醒”,比如可以说“老师是想告诉你更舒服的握笔方式,不是说你画得不好”。
主持人:家长怎么鼓励孩子“不怕做错”呢?尤其是刚开学,孩子特别在意自己做得好不好。
付晓芳:多说说“我们也会错”。小妖怪的妈妈如果说“妈妈以前编筐也总编松”,小妖怪可能就不会那么委屈了。家长可以和孩子分享自己的“小失败”:“妈妈今天煮鸡蛋,不小心煮破了,没关系,下次注意就行。”孩子会觉得“原来大人也会做错,我做错也正常”。比如刚上幼儿园不适应,尿裤子、喝水撒身上,我们做父母的都可以说,我们也曾经出现过这个问题。
刚开学这几天,孩子从“在家自由”到“在园守规则”,做错是难免的:比如忘记举手发言,比如玩具没放回原位。这时候别说“你怎么又忘了”,可以说“妈妈知道你还没记熟,我们在家练几次‘举手’游戏好不好”。就像小妖怪需要练习编筐,孩子也需要练习“幼儿园的规则”,给他们“试错的机会”,比指责更有用。
主持人:电影里小妖怪的情绪都写在脸上:被骂时耷拉着脑袋,看到别人被夸时眼神低落,收到妈妈的枣时眼圈就红了。刚开学的孩子是不是也这样?明明在幼儿园没哭,回家却莫名发脾气,家长一头雾水。
付晓芳:太典型了!这叫“延迟爆发”。孩子在幼儿园会努力“忍着”:想妈妈了不敢哭(怕老师说),被小朋友碰了不敢说(怕吵架),就像小妖怪在大王面前不敢表现出委屈,只能自己憋着。回到家,看到最亲的人,“防线”就塌了,一点小事就爆发,其实是在发泄白天的情绪。
有个妈妈说,孩子回家后因为“苹果切得不够圆”哭了半小时,后来才知道,是白天想玩滑梯没轮到,委屈攒了一天。这时候家长别觉得“孩子无理取闹”,可以说“你今天在幼儿园是不是有点不开心?现在想哭就哭一会儿,妈妈陪着你”,就像小妖怪收到枣时,终于能放心哭出来一样,情绪发泄完了,就好了。
主持人:怎么判断孩子的“脾气”是因为开学不适应,还是别的原因呢?
付晓芳:看“时间规律”。如果孩子只在开学这几天发脾气,尤其是从幼儿园回家后,那大概率和“适应压力”有关。比如有的孩子早上出门前好好的,晚上回来就摔玩具,这就是“白天忍着,晚上释放”。
这时候可以用“睡前聊天”的方法:关了灯,抱着孩子说“今天在幼儿园,有没有什么想告诉妈妈的?开心的、不开心的都可以说”。黑暗中孩子更容易放松,可能会说出“我今天想尿裤子,但不敢举手”这种白天没说的事。就像小妖怪如果能和妈妈说说“大王总骂我”,可能就不会那么压抑了——给孩子一个“说心里话”的时间,比什么都重要。
主持人:电影里小妖怪收到妈妈寄的枣时,一下子就哭了,那几颗枣明明不起眼,却成了他的“安慰”。刚开学的孩子,是不是也需要这样的“小安慰”来给自己“安全感”?
付晓芳:太需要了!对孩子来说,“安全感”就是“妈妈的枣”:可能是一块熟悉的小毯子(在家常盖的)、一个随身带的小玩具(比如奥特曼),甚至是一句每天重复的话(“妈妈下午准时来接你”)。这些“小物件、小约定”,能让孩子觉得“虽然在陌生的地方,但我的‘小世界’还在”。
我们班上有个孩子,每天要带着妈妈的发圈去幼儿园,说“发圈上有妈妈的味道”。午睡时摸着发圈,就不那么想妈妈了。刚开学这几天,家长可以让孩子带一件“家里的小物件”去幼儿园(提前和老师沟通好),就像给孩子在“浪浪山”里留了个“安全角”,能帮他更快平静下来。
主持人:除了带东西,家长还能做些什么,像“给小妖怪送枣”一样,给孩子安全感呢?
付晓芳:“告别仪式”要温柔但坚定。很多家长送孩子时,孩子一哭就心软,抱起来说“再陪你5分钟”,结果孩子更难分开。就像小妖怪的妈妈如果总说“你要是不想待在浪浪山,就回来”,小妖怪可能永远学不会独立。
正确的告别可以是:蹲下来抱一抱,说“妈妈下午4点来接你,我们回家吃你爱吃的草莓”,然后果断离开。虽然孩子会哭,但重复几次,他就知道“妈妈说到做到”。有个妈妈每天和孩子“拉钩约定”,说“拉钩后妈妈就会回来”,孩子慢慢就接受了——“确定性”本身就是安全感的来源。
另外,接孩子时多给点“专属时间”。比如回家路上问问“今天最开心的事是什么”,或者陪他玩10分钟他喜欢的游戏。就像小妖怪收到枣时的开心,孩子也会因为“妈妈只陪我”而觉得“就算在幼儿园有点难,回家就有甜”。
主持人:影片里小妖怪和小猪妖、乌鸦怪的互动很真实:小猪妖帮他捡箭,乌鸦怪却嘲笑他。刚开学的孩子在幼儿园也会遇到“新朋友”,有的友好,有的可能“不那么友好”,这时候家长该怎么引导?
付晓芳:刚开学的社交对孩子来说,就像小妖怪第一次和同伴一起做任务:不知道怎么打招呼,不知道怎么分享,甚至不知道怎么说“我想和你玩”。这时候的“小摩擦”特别正常,比如两个孩子抢一个玩具,其实不是“坏”,而是“不知道怎么商量”。
我们可以教孩子几个“社交小咒语”:想玩别人的玩具时说“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别人抢玩具时说“这是我的,你可以问我借”。就像教小妖怪“如果乌鸦怪嘲笑你,你可以说‘我再试试就好了’”。这些简单的话,能帮孩子在社交里更有底气。
我遇到个孩子,因为想和别人一起搭积木,直接就把别人的积木拿过来了,结果对方哭了,他也委屈。后来妈妈在家和他玩“搭积木游戏”,练习说“我们一起搭好不好”,第二天他就这么做了,成功和小朋友玩到了一起。所以“在家演练”很重要,就像小妖怪提前想想“怎么编筐更快”,实战时就更顺利。
主持人:如果孩子说“没人和我玩”,像小妖怪被同伴忽视时一样,家长该怎么办?
付晓芳:别急着说“你要主动点”,先接纳他的感受:“没人和你玩,一定有点孤单吧。”然后可以和孩子回忆“幼儿园里有没有看到谁一个人玩呀”,引导他“下次可以问问那个小朋友‘我能加入吗’”。
刚开学大家都在适应,有的孩子可能只是“没注意到他”,不是“不想和他玩”。就像小妖怪和小猪妖,一开始也没怎么说话,后来一起编筐就熟悉了。家长可以告诉孩子“交朋友就像种树,要慢慢长”,给他点时间,别逼他“第一天就要交到好朋友”。
主持人:最后聊聊“浪浪山”这个比喻,孩子刚开学,幼儿园就是他的“浪浪山”,既有挑战,也有成长。家长该怎么看待这个“适应期”,既不焦虑,也不纵容?
付晓芳:刚开学的“适应期”,就像小妖怪在浪浪山“成长期”:他不是一下子就学会编筐、做箭的,孩子也不是一下子就适应幼儿园的。有的孩子适应快,一周就不哭了;有的孩子可能需要两三周,这都正常,就像小妖怪编筐有快有慢,不用和别人比。
家长要避免两个极端:一是“过度焦虑”,每天追问“有没有人欺负你”“老师喜欢你吗”,反而让孩子觉得“幼儿园是个可怕的地方”;二是“完全不管”,觉得“孩子哭几天就好了”,忽略了他可能有的“小委屈”。
最好的状态是“做观察者和支持者”:观察孩子每天的小变化(今天比昨天多玩了10分钟玩具),在他需要时搭把手(比如帮他练习自己穿衣服,减少在幼儿园的挫败感)。就像小妖怪的妈妈,没说“你要努力当大王”,只说“别太累了”——接受孩子的节奏,比“催他快点适应”更重要。
主持人:您觉得《浪浪山小妖怪》在这个开学季,给家长最核心的启示是什么?
付晓芳:是“相信孩子的‘小韧性’”。小妖怪虽然委屈,但还是在努力做任务;孩子虽然哭闹,但每天都在悄悄适应:今天记住了老师的名字,明天敢自己去厕所了,这些都是“小进步”。家长要做的,就是像“给小妖怪留枣”一样,在他进步时肯定(“你今天自己走进教室了,真棒”),在他委屈时拥抱(“妈妈知道你有点难”),在他想放弃时推一把(“我们再试一天好不好”)。
适应幼儿园就像小妖怪在浪浪山的成长:会有难,会有哭,但最后一定能找到自己的节奏。家长的耐心和理解,就是帮孩子在“自己的浪浪山”里,慢慢长出勇气的“养分”。
刚开学的“鸡飞狗跳”背后,其实都是孩子成长的信号。就像《浪浪山小妖怪》告诉我们的,成长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只要有理解和支持,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的“浪浪山”里,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再次感谢付老师,也祝愿各位家长和孩子都能顺利度过开学适应期。
记者|陈若曦
编辑|王悦
责编|安倩
编审|谷曼
监制|冯慧杰
终审|边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