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张甜甜
时间:2025-09-05 18:56
这是一部认识长城、读懂长城的普及读物。穿越时空,细数历朝历代的长城修筑史;踏遍烽火,揭秘长城上的重要关隘、战略要地。本期节目,秦皇岛日报社副刊编辑王红利为您推荐《长城:中国的象征》。
若你曾好奇“中国人为何持续两千多年修筑长城”,疑惑“山海关为何被誉为‘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或是想探寻“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传说的真伪”,燕山大学中国长城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编著的《长城:中国的象征》,将为你一一解开这些关于长城的谜题。
作为一部全面解读长城的普及读物,本书以清晰的结构分四部分展开:“长城历史:两千年不间断修筑的工程”“长城关隘:精到完备的战略防御布局”“长城功能:军事防御体系与文化经济带”“长城精神:中华民族的象征和精神标志”。作者立足当代视角,依托丰富文献与准确史料,带读者穿越时空,细数长城的千年变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长城历史”篇章中,你能清晰看到长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宏大脉络——1987年它因独特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由墙体、关堡、烽火台等构成的巨型国防军事体系。书中详细梳理了春秋战国至明朝的长城修筑史,从秦代“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到汉、晋、北魏等十多个朝代的续建,还特别提及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背景,让枯燥的历史变得鲜活可感。
明长城是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你会了解到明长城“九边十三镇”的防御格局:明初设“九边”(辽东、蓟州、宣府等九镇),弘治年间完成镇守设置,嘉靖、万历年间又增设昌平镇、真保镇、山海镇、临洮镇,形成“九边十三镇”。这一体系不仅是军事防线,更关乎明朝国家安全、经济与政治稳定,其兴衰是研究明史的重要切入点。同时,书中还详解了明长城的重要关隘,从山海关、板厂峪到八达岭、嘉峪关,逐一介绍这些关隘的军事防御、交通控制、经济管理等多重功能,展现古代边防体系的精密设计。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而长城的防御智慧,在“长城功能”部分体现得淋漓尽致。书中揭示,长城并非单一城墙,而是由烽火台、敌台、营城等组成的多层级有机整体,具备五大核心功能:屯兵系统让各防守据点与指挥中心紧密联动,形成“自上而下、由点到线”的防御网络;屯田系统记录了明朝九边驻军及家属自给自足、开发边疆的历史;烽传系统还原古代以烽火传讯的运作方式;驿递系统讲述驿舍接力传递军政公文的故事;互市贸易系统则聚焦长城关口的“茶马互市”“马市”,展现多民族友好交往的历史,尤其是明代马市对边境稳定的重要作用。
此外,本书更深入挖掘长城的文化意义:长城地带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交融的核心区域,见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书中写道,长城沿线民族的冲突与和平史,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交流融合的缩影,其中的智慧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借鉴。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无论是想系统了解长城,还是探寻古代军事智慧,抑或感受中华文明的厚重,这本书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让我们跟着《冀图悦读》栏目一起读书吧!
来源|《冀图悦读》栏目组
策划|李田、王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