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王悦
时间:2025-09-09 18:14
主持人: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您对这份工作最核心的认知是什么?
仁措:其实在刚担任班主任的时候,我对这份工作的理解还比较浅显,觉得更多的是处理班级里的日常事务,比如解决学生之间的矛盾、督促学生遵守纪律、传达学校的各项通知等,有点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的感觉。但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接触的学生一届又一届,我对班主任工作的认知也在不断深化。
现在我觉得,班主任工作绝不是简单的事务性劳动,它更像是一项需要长期规划、持续沉淀的育人工程。一名成熟的班主任,必须具备两种能力:既要 “抬头看路”,做好班级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宏观规划;也要 “低头拉车”,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积累教育经验,沉淀育人方法。而这份工作最终的理想目标,是实现 “既完成任务,又成就学生,更成长自己” 的职业价值。
主持人:高一年级是学生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适应期,学生在学业和心理上都会面临不少挑战。在这个阶段,您是如何开展班主任工作,帮助学生快速适应高中生活的呢?
仁措:确实,高一年级对学生来说非常关键。刚升入高中,学生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学业上的不适应,高中的学习节奏更快、知识难度更大,很多学生一时难以跟上;在心理上,这个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但又容易陷入迷茫,不知道该如何定位自己、规划高中生活。所以,高一年级我的工作重点主要围绕 “适应” 与 “引导” 展开。
首先,我会努力明确班级能量场的属性,增加班级的辨识度。这里所说的 “班级能量场”,其实就是弥漫在班级集体中的精神氛围,它是学生归属感和认同感的重要来源。一个有特色、有凝聚力的班级能量场,能让学生更快地融入集体,找到归属感。
要打造这样的班级能量场,关键是要建立班级独特的文化。开学之初,我就会引导学生树立 “我们班和别的班级不一样” 的意识,为之后学生形成 “我和别人不一样” 的自我认知做好铺垫。而打造班级独特文化最直观的方式,就是确立班级文化符号,比如班级徽章、班旗、班歌、班服等。但我觉得,班级文化符号不应该是单一、固定的,因为班级是一个动态发展的集体,会随着学生的成长而变化,所以文化符号也需要同步跟进这种变化,呈现出阶梯性。
这些文化符号不是做给外人看的 “装饰”,而是我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师生在三年相处中不断丰富、深化的共生过程。这样做能避免班级文化 “空心化”,让我的工作不再是零散地应对日常事务,而是围绕核心目标分阶段推进。
在班级文化符号中,我最看重的是班级标语。班级标语不是简单的口号,不是学生跑操、升旗时齐喊的几句空话,它必须是我内心深度认可,并且与我的教育理念、班级管理特点高度契合的内容。而且,我会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成长需求,制定不同的班级标语。
比如高一年级,我会用 “大其愿,坚其志,虚其心,柔其气” 作为班级标语。在学生刚入高中的适应期,这句话能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锤炼坚韧的意志,同时以谦逊的心态接纳新环境、以温和的态度融入集体,为三年的高中成长筑牢精神根基。到了高二、高三,标语会相应调整,与不同阶段的育人节奏相契合。
另外,在打造班级集体文化的基础上,我更注重培养学生个体的 “不一样” 意识,让每个学生都能清晰地感知到自己的独特价值,而不是在集体中变得 “面目模糊”。
在学期中期,我会利用班会开展 “个性优势发掘” 活动,并以此为起点,展开长期的自我评价引导。在这个活动中,我会引导学生跳出 “成绩好坏” 的单一评价框架,去发现每个人身上的美好特质。这些特质不仅包括学习层面的,比如 “读书多”“学习专注”,还包括性格和能力维度的,比如 “情绪稳定”“执行力强”“有领导力”,甚至是生活细节里的小优点,像 “跑得快”“书写好”“力气大”“最讲卫生”,哪怕是 “长得可爱” 这样充满生活气息的特点,也会被我们关注到。
我做这件事的目的,就是希望每个学生在之后面对学习压力或者社交困扰时,能够不自卑、不自负、不盲从、不趋附,学会正确地自我评价、自我欣赏、自我肯定。
除了心理和集体融入方面的引导,高一年级学业适应也是重点。在学习上,我会和学生一起达成一些共识,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比如,我们会明确 “学习就是要反复训练”,在日常学习习惯上,我们会强调上课的眼神、坐姿管理,因为这些细节会影响学习专注度;我会提醒学生不要牺牲睡眠时间熬夜学习,保证充足的休息才能有更好的学习状态;还会引导他们把长远的目标分解成手边具体的事情,比如 “考上理想的大学” 这个目标,可以分解成 “今天掌握好数学的一个知识点”“本周背完 100 个英语单词” 等,让目标更易实现。
另外,我还会和学生分享一些学习相关的理念和方法,像费曼学习法、番茄工作法这些经典的学习方法,我也会介绍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使用。
主持人:高二年级是学生分科后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在学业、心理上容易出现分化,您是如何应对这些问题,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呢?
仁措:高二年级确实是学生成长的 “分水岭”。分科之后,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聚焦,但学业上的两极分化也日益明显;在思维层面,学生的思维从 “经验型” 向 “理论型” 深化,对问题的思考更加深入,但也容易产生困惑;在心理上,学生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强化,同时对异性的关注度上升,情感体验变得复杂。
我这几届带的都是大文组合的班级,针对文科生的特点,我尝试了两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一)开展辩论会,培养学生理性思维与表达能力
我不会特意组织大型的辩论比赛,而是把辩论融入到日常教学和班会中,比如开展 5 分钟的即兴思辨、10 分钟的观点交锋,有时候依托语文课堂的相关知识点展开,有时候结合班会的主题讨论进行。
辩题的选择也比较灵活,可以是课堂上的知识内容,比如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也可以把一些严肃宏观的问题、我平时反复强调的道理,转化为具体的现实事例,让学生就事论事。比如针对学生中可能存在的 “讲义气”“盲目跟风” 等问题,我会设计 “朋友犯错,我们应该帮他隐瞒还是劝他改正” 这样的辩题。
在辩论过程中,学生需要尊重不同的意见,用证据去反驳对方的观点,而不是靠情绪攻击,这对矫正他们可能存在的非理性社交倾向非常重要;从长远来看,辩论能让学生跳出个人经验的局限,学会从更广阔的社会视角思考问题,形成自主思考、理性分析的习惯,营造班级内 “善思” 的生态氛围。
(二)借助书籍力量,丰富学生精神世界与成长动力
我觉得书籍是非常好的教育载体,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又能滋养他们的精神世界。在这方面,我主要做了两件事。
一方面,我会常态化开展学生阅读分享活动。一般我会在高二假期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在假期里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开学后利用班会时间,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在分享过程中,学生能吸收他人的阅读经验和思考方式,形成 “互相启发、共同进步” 的成长合力。其实这种阅读分享活动在高一年级也可以开展,早早为学生播下热爱阅读的种子。
另一方面,我会把书籍作为传递温度的教育载体。在平时的班级活动中,比如体育节学生取得好成绩、大型考试后鼓励学生、解压活动中的惊喜抽奖等,我不会选择零食、文具这类常见的物品作为奖励,而是会挑选一些合适的书籍。
赠书只是一个开始,我更看重的是从 “赠书瞬间” 延伸为 “长期成长对话”。通过这种方式,书籍成为了我和学生沟通的桥梁,我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想法,也能更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成长。
主持人:高三年级是学生升学冲刺的关键期,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和心理压力,在这个阶段,您是如何帮助学生缓解压力、明确目标的呢?
仁措:高三年级,学生的社会意识接近成熟,但思想压力和心理波动也非常突出。所以在这个阶段,我的工作重点是 “减压赋能”,坚持 “心理疏导 + 特色活动” 双轨并行,通过一些可落地、易参与的实操方法,为学生的冲刺之路持续续航。
除了常规的心理疏导、个性谈话之外,我尝试过一些特色活动,效果还不错。
第一种是 “冥想”“腹式呼吸” 活动。这个活动操作起来非常简单,不需要特殊的场地,只要我觉得学生学习状态比较浮躁、需要安静下来的时候,就会组织他们开展。活动时间也不用很长,三五分钟就可以。
第二种是覆盖面广、体验感强的 “观点分享会”。以上一届高三为例,我利用自己语文老师的优势,在每节语文课的前三分钟开展这个活动,为学生搭建一个自由表达的平台。全班六十多位同学轮流发言,话题由学生自己拟定,可以是对某个社会热点的看法,也可以是备考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还可以是生活中的小感悟。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满足学生的分享欲望和表达欲望,让他们在表达中实现自我肯定,锻炼敢于表达的能力。在一来一往的交流中,学生们不仅释放了积压的备考压力,还能从彼此的分享中获得共鸣与启发。
主持人:我们常说 “教育不是独角戏”,班主任、学生、家长三方的配合特别重要。您是如何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参与到教育中来的?
仁措:家长的角色太关键了,他们是学生 “最亲近的成长伙伴”。高中三年学生压力大,很多情绪不会跟老师说,但会跟家长表露;很多习惯的养成,比如时间管理、学习心态,也需要家庭环境的支撑。如果家长只是 “旁观者”,甚至因为不了解情况给学生添压力,那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所以我的核心思路是 “让家长从‘场外看’变成‘场内帮’”,主要从线上、线下两个维度做工作。
主持人:您提到的 “线上管理”,具体是怎么操作的?班级群有时候会出现抱怨成绩、比较孩子的情况,您是怎么避免这些问题,让班级群成为 “正能量阵地” 的?
仁措:确实,家长群如果管不好,很容易变成 “焦虑传递站”。我刚建群的时候,就先在群里发了 “群内发言准则”,明确三条核心:不发与班级无关的链接,不公开讨论学生成绩排名,不抱怨、不指责。一开始也有家长不习惯,比如有家长在群里问 “这次考试我家孩子排多少名”,我没有直接说 “不能问”,而是私下私信回复他 “我把孩子的具体错题和进步点整理好发给您,排名参考意义不大,咱们重点看孩子哪里需要补”,同时在群里分享 “本周班级亮点”,比如 “XX 同学主动帮小组整理复习笔记,XX 同学在课堂上提出了很有深度的问题”,用正面内容引导氛围。这种氛围下,家长之间不攀比、不焦虑,反而能互相借鉴经验,形成教育合力。
主持人:线下沟通肯定少不了家长会,但家长会很难单独一对一精准到每一个孩子,很多家长希望跟老师细致沟通,所以,您是不是也会 “家访” ?
仁措:家长会更偏向 “集体分享”,比如讲年级进度、阶段重点,而家访是 “精准沟通”,能看到学生在家庭里的真实状态,这是最宝贵的。我一般会提前和家长约时间,避开家长工作忙、学生学习的时段,每次家访前,我会把学生近期的 “成长记录” 整理好,比如课堂表现、小测验进步、参与的班级活动,带着这些 “具体事例” 去,而不是空泛地说 “孩子表现不错” 或 “孩子要加油”。
其实家访不只是 “解决问题”,更是 “建立信任”。对我们班主任来说,这种来自家长的认可,也是工作的 “心理支撑”—— 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努力,背后还有家长的支持。
主持人:仁老师,回顾这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您有没有过 “觉得困惑” 或者 “做得不够好” 的时刻?比如面对现在的学生,会不会因为成长环境不同,觉得 “不好沟通”?
仁措:困惑肯定有,而且每一届学生都会带来新的困惑。教育学家怀特海说 “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现在的生活变化太快了,学生的成长环境跟我们那时候完全不一样,代沟是客观存在的。比如以前学生表达情绪靠写日记、跟朋友聊,现在有学生在 B 站发 “备考 vlog”,有好几千粉丝,他们的自我认同、价值感,已经不局限在校园里了;还有学生跟我讨论 “学习的意义是什么”“一定要考大学吗”,这些问题比以前更深刻,也更考验我们的教育能力。
主持人:应对新挑战,您是怎么提升自己?
仁措:对我来说,阅读是 “最低成本的自我提升”。我不会只看教育教学类的书,因为班主任要面对的不只是 “教知识”,还有学生的心理、社交、价值观,所以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类的书,反而能给我更多启发。
比如心理学方面,我读了陶新华老师的《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里面提到 “要关注学生的‘闪光点’,而不是盯着缺点”,这对我开展 “个性优势发掘” 活动帮助很大;罗伯特・戴博德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用故事的方式讲心理咨询的原理,我看完后更能理解 “学生的情绪问题不是‘矫情’,而是有深层原因”,后来跟学生沟通时,会更耐心地听他们说 “为什么不开心”,而不是急于给建议。
社会学和哲学类的书,能帮我拓宽教育视野。比如赖特・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象力》,让我明白 “学生的问题,不只是个人问题,也和时代环境有关”—— 比如现在学生焦虑,不只是 “学习压力大”,也和社会对 “成功” 的单一定义有关,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 “接受多元的成长路径”;周国平的《让教育回归人性》,里面说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灵魂”,这句话我一直记着,提醒自己不要只盯着成绩,更要关注学生 “是不是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还有一些实用类的书,比如池谷裕的《考试脑科学》,里面讲 “怎么科学记忆、怎么安排复习时间”,我把这些方法分享给学生,比单纯说 “你要好好复习” 有用;罗翔老师的《法治的细节》,我会跟学生聊里面的案例,引导他们 “用规则意识看待问题”,比如面对同学矛盾,不是 “谁厉害谁有理”,而是 “谁的行为符合规则、谁的做法更尊重人”。
主持人:您觉得 “成熟的班主任” 应该具备怎样的工作框架?或者说,您想给刚做班主任的年轻老师提些什么建议?
仁措:如果用一个比喻,成熟的班主任工作框架,就像 “编织一张网”—— 以学校的统筹安排为 “经线”,比如年级计划、教学进度、德育要求,这是基础,不能偏离;以自己的教育理念、经验和创造力为 “纬线”,比如根据学生特点设计活动、根据班级氛围调整沟通方式,这是特色,能让教育更鲜活。这张网既要有 “规矩”,保证班级有序运行;也要有 “温度”,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注、被理解。
给年轻老师的建议,其实就是我自己的成长心得:第一,别害怕 “试错”,刚开始做班主任,肯定会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比如处理矛盾不够周全、活动设计不够合理,没关系,及时反思 “下次怎么改进”,慢慢就会找到节奏;第二,多 “观察学生”,比 “多管学生” 更重要,比如学生上课走神,别急着批评,先想想 “是不是昨晚没睡好”“是不是这部分知识没听懂”,找到原因再解决,效果会更好;第三,别忘记 “自我成长”,班主任不是 “蜡烛”,而是 “和学生一起成长的同行者”,我们自己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才能给学生更好的引导。
记者|陈若曦
编辑|王悦
责编|安倩
编审|赫振贤
监制|冯慧杰
终审|边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