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总动员】如何培养和提高“内驱力”让学习不再“费力”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王悦

时间:2025-10-15 13:14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家长在身后催促,孩子在桌前磨蹭作业成为亲子关系的“头号杀手”;考试分数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在每个家庭上空。许多家长感到困惑:为什么我们付出了那么多,孩子却显得被动仿佛学习是一件无比费力的事情。问题的核心,或许并不在于知识的难度,而在于驱动孩子去学习的那股力量——是外在的压力,还是内在的渴望?今天,我们邀请石家庄市东风西路小学优秀班主任桥西区优秀教师心理咨询师张凡老师,分享如何培养和提高“内驱力”,让学习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真正实现“不费力”的成长。

主持人:张老师,先说说”内驱力”对孩子们来说究竟有多重要?

在我看来,“内驱力”就像是孩子内心世界里的一台“永动机”的引擎。外界的压力、奖励好比是给这台引擎“推一把”或者“加点儿油”,但真正能让它持续、稳定、高效运转的,是引擎内部的“点火系统”和“燃料”。这套系统,就是内驱力。

内驱力主要源于三种基本的心理需求,这也是很多教育心理学理论强调的:自主感(我觉得我能做主)、胜任感(我觉得我能做到)和归属感(我觉得我被理解和接纳)。当学习活动能满足孩子的这三种感觉时,内驱力就会被点燃。反之,如果学习总是伴随着被控制、挫败感和孤独感,那么孩子就会本能地逃避,学习自然就变得“费力”了。

内驱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把孩子填满,而是把他们点燃。拥有强大内驱力的孩子,他们学习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是为了解决真实的问题,是为了体验克服困难后的成就感。这种学习是主动的、深入的、快乐的,也是能伴随他们一生的。而仅仅依靠外力驱动的学习,往往会在外力消失时停滞。所以,我认为,培养内驱力,是教育最核心、也是最本质的任务之一,这项任务需要学校和家庭携手完成。

主持人:内驱力是“永动机引擎”的比喻非常形象,这种力量需要家校携手提供。在您的一线教学实践中,您是如何着手去“点燃”同学们这台引擎的呢?

我觉得首要的,是我们教师自身要完成一个心态的转变:从“监工”到“教练”,再到“设计师”。同时,我们也需要帮助家长理解并协同完成这个转变。

· “监工” 的角色是盯着孩子,确保他们完成任务,这往往会破坏孩子的自主感。

· “教练” 则前进了一步,会示范、会指导、会鼓励,但目标往往还是预设好的(比如赢得比赛)。

· 而我认为最高级的角色是 “学习体验设计师” 。我们的工作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设计一个能够激发学生内在动机的学习环境、学习任务和学习流程。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设计一个挑战,让孩子“跳一跳”能够得着?如何提出一个真实的问题,让孩子觉得“我必须知道答案”?如何创造一个安全、包容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孩子都敢于尝试和犯错?当我们把焦点放在“设计”上时,我们就会更多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内驱力的培养也就有了抓手。这个“设计”的思路,同样适用于家庭。

主持人: “学习体验设计师”这个定位非常新颖且有深度。“设计学习环境”一个能滋养内驱力的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

我认为最重要的基础,是营造一种心理安全感和集体归属感。这是内驱力萌芽的土壤。如果土壤是板结的、充满威胁的,再好的种子也无法生长。我的具体做法可以概括为几点:

第一,大力倡导“错误是学习的最好机会”。 我在开学第一课就会和孩子们郑重地宣布:“在我们的教室里,‘我不会’和‘我错了’是世界上最动听的词语之一。因为这意味着新的学习就要开始了。”我会分享科学家们经历成千上万次失败才成功的故事,比如爱迪生发明电灯。在课堂上,当一个孩子回答错误时,我绝不会简单地说“不对”,而是会肯定他的勇气:“谢谢你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典型性错误’,这能帮助我们所有人看清这个陷阱。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个想法为什么有道理,但又在哪里拐了个弯?”这样一来,错误就从“耻辱”变成了“贡献”,孩子们就不会因为怕错而不敢举手,思维的活跃度会大大提高。

第二,建立“我们是一个学习共同体”的文化。 我经常使用“我们”这个词。“我们一起来攻克这个难题”、“我们看看能不能找到更多解法”。在小组活动中,我强调的不是竞争,而是协作。我会设计一些必须依靠团队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比如,在语文的剧本创作课上,有的孩子擅长写台词,有的孩子擅长绘画背景,有的孩子表演力强。我会让他们看到,正是这些不同的特长,才共同创造出了一个精彩的作品。这种归属感会让学习变得温暖,孩子会觉得“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第三,进行“一对一”的深度连接。 班主任的优势在于和学生相处的时间长。我会利用课间、午休等碎片时间,和他们聊聊天,不聊学习,就聊他们喜欢的动画片、周末去哪里玩了、有什么烦恼。这种非功利性的交流,能让孩子感觉到老师是关心他整个“人”的,而不仅仅关心他的“分数”。这种情感的纽带,是学生愿意为你“效劳”、愿意在你的课堂上表现更好的重要基础。

主持人:您营造的这种课堂氛围听起来就让人感到安心。有了安全的土壤,接下来该如何具体地赋予学生“自主感”呢?毕竟,小学生的自控和选择能力还比较有限。

您说得对,自主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有结构的框架内给予选择权。这个“结构”就是我们的教学目标和底线要求。在这个框架内,我们可以提供大量的“选择题”。

在语文教学上,我特别注重“选择权”的下放。

· 阅读内容的选择: 除了必读的课文,我们会开展“主题阅读月”。比如“探险月”,我会提供一个包含科幻、地理发现、历史探险等类型的书单,让孩子自由选择其中一本或几本进行深度阅读。他们可以选择写读后感,也可以画一张探险地图,或者为书中人物设计一份简历。选择读什么,以及选择如何呈现阅读成果,这双重选择权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 写作主题的选择: 我很少出命题作文,更多的是“半命题”或“话题作文”。比如,“那一次,我真的很____”(开心、勇敢、后悔……),或者“写给____的一封信”(可以是身边的人,也可以是历史人物、甚至一个物品)。孩子可以选择自己最有感触、最有话说的方向去写,写出来的文章才真情实感。

· 作业的“自助餐”模式: 我会设计ABC三类作业。A类是基础巩固题(必做),B类是拓展应用题(选做),C类是创新挑战题(选做)。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发展意愿去选择。这既保证了底线,又给学有余力的孩子提供了空间,让每个人都觉得作业是“为我量身定制”的,而不是沉重的负担。

主持人:在看似逻辑严密、答案往往唯一的数学学科上,如何赋予学生自主感呢?还蛮有挑战

数学恰恰是培养自主感的绝佳阵地!关键在于,我们要把数学从“计算与答案”的学科,转变为“思维与探索”的学科。

· 解题路径的自主: 我经常在讲完一个例题后,问:“谁还有不同的解法?”鼓励学生一题多解。比如一道应用题,可以用算术法,可以用方程法,甚至可以画图来解。我会隆重地表扬那些提出独特解法的学生,称他们为“方法大师”。这传递的信息是:通向真理的道路不止一条,你的思考方式是有价值的。

· 提出问题的自主: 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提出问题。我会开展“我是小老师”活动,让学生自己研究一个知识点,然后上台给大家讲,并接受提问。我还会在学完一个单元后,鼓励学生自己出试卷来考考同学,他们需要思考哪些是重点、难点,如何设置“陷阱”,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极佳的深度学习。

· 数学实践的自主: 我会设计“项目式学习”(PBL)。比如,学完周长和面积,我会发布任务:“为我们班的‘读书角’设计一款最经济又最漂亮的地毯。”孩子们需要分组测量、计算、调研地毯价格、绘制设计图。在这个真实的项目中,数学知识成了他们完成任务的工具,他们自主决定测量方法、设计方案、分工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交作业”,而是为了“完成我们的项目”,内在动机非常强烈。

主持人:通过赋予选择权,学生从“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但光有“我想做”还不够,如果孩子总是遭遇失败,“我不能做”的挫败感会很快摧毁内驱力。您是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胜任感”的呢?

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自主感的油门需要和胜任感的刹车协同工作。我们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搭建成功的“脚手架”,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

第一,目标分解,小步快跑。 一个大的、遥远的目标(比如“期末考试考好”)会让人望而生畏。我会把它分解成一个个清晰的、可实现的小目标。比如,一篇作文,目标不是“写一篇好文章”,而是“今天,我们能用一个精彩的比喻句开头吗?”“明天,我们能尝试在对话中加入神态描写吗?”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及时给予肯定。这种“小胜”的积累,能持续带来成就感。

第二,提供清晰的标准和范例。 模糊的要求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在开始一项任务前,我会提供“评价量规”(Rubric)。比如,对于“一次好的小组汇报”,量规里会明确写出:声音响亮(1分),条理清晰(2分),有创意展示(3分)等等。孩子清楚地知道“好”是什么样子,他们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同时,我会展示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匿名),让他们看到,同龄人可以达到的高度,从而相信自己也能做到。

第三,注重过程性反馈,而非结果性评价。 反馈是培养胜任感最重要的工具。我的反馈力求具体、描述性,并且指向努力和方法,而不是天赋。

· 无效的反馈: “你真聪明!”“这次考得不错。”

· 有效的反馈: “老师注意到,你这次在解这道应用题时,画了线段图来帮助自己理解,这个策略用得非常好!”“你这篇作文里‘阳光像金子一样洒下来’这个句子,让我仿佛看到了当时的画面,这就是细节描写的魅力!”

这样的反馈告诉孩子:你的成功源于你采用了有效的策略,你的努力被我看见了。这能引导他们将成功归因于自己可控的因素(努力、方法),从而更愿意接受挑战。

第四,允许并鼓励“复盘”与“修正”。 在我的班上,考试和作业不是终点。试卷发下去后,我们有一个固定的环节叫“错题医院”,每个孩子要当“医生”,诊断自己错题的“病因”(是概念不清?是粗心?),然后“对症下药”,写出更正过程。对于作文,我们实行“一稿多改”,初稿、互评稿、定稿。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看到自己的进步,真切地感受到“通过努力,我可以变得更好”,这就是最坚实的胜任感。

主持人: 数学和语文不同,您日常的教学是怎么操作,来激发孩子们内驱力的?

虽然内核一致,但数学和语文的“玩法”确实不同。

对于数学,我核心的策略是“游戏化”和“生活化”。

· 游戏化: 数学本身就有很强的游戏属性。我会在课堂上引入24点游戏、数独、数学谜题、思维棋等。我们还会举办“数学嘉年华”,设置各种挑战关卡,孩子们拿着“闯关卡”去完成任务,在玩中学,竞争和合作的火花同时迸发。游戏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挑战和反馈是即时的,能极大地满足胜任感。

· 生活化: 我致力于让孩子看到数学是“有用”的。学小数时,我们模拟“超市购物”;学比例时,我们研究“如何泡出一杯最好喝的蜂蜜水”;学统计时,我们调查“全班同学最喜欢的课外书”并制作成图表。当数学和孩子的生活经验连接起来,学习就不再是抽象的符号游戏,而是解决真实问题的工具,内在需求自然产生。

对于语文,我核心的策略是“情感共鸣”和“创造表达”。

· 情感共鸣: 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我的任务不是解剖它,而是引导孩子“走进”它。学习《背影》,我会让孩子们分享自己与父母分别的瞬间;学习《草原》,我们会闭上眼睛,听音乐,想象画面。当文字与孩子的生命体验产生了共鸣,学习就成了一次心灵的对话,他们会被文字背后的情感力量所驱动。

· 创造表达: 我坚信,每个孩子都有表达的欲望。我会创造一切机会让他们“输出”。除了写作,我们还有班级电台(用音频分享故事)、班级报刊(刊登学生的作品)、课本剧表演等。当孩子看到自己的文字被印刷出来,自己的声音被同学们聆听,自己的表演赢得了掌声,这种“被看见”的成就感,是任何物质奖励都无法比拟的。他们会为了下一次更精彩的表达而主动去阅读、去积累、去练习。

主持人:内驱力的培养需要家校携手。您是如何引导家长,共同成为“学习体验设计师”的呢?

这个问题问到了关键点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如同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缺一不可。我在家长会、家校联系册和个别沟通中,会特别和家长们分享以下几个核心理念和具体做法:

1. 理念转变:从“家庭教师”到“成长环境营造者”

我建议家长首先卸下“第二教师”的沉重包袱。回家后,您的首要角色是父母,是孩子最信赖的陪伴者。家庭教育的核心优势不在于“教知识”,而在于“育心性”,在于营造一个滋养内驱力的生态环境。

2. 家庭中“自主感”的培养:把生活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 有限选择权: 就像在课堂上一样,在家里也可以提供选择。“今天是先做数学作业还是语文作业?”“周末我们是去公园还是去图书馆?”这些小小的选择,能让孩子感受到对生活的掌控。

· 承担自然结果: 如果孩子因为磨蹭导致作业写得很晚,不要喋喋不休地责备,而是让他体验第二天困倦的自然结果。并和他一起复盘:“看来我们需要一起想想,怎样才能管理好时间,保证睡眠?”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还给他。

· 管理零花钱和时间: 在约定好的额度内,让孩子自主支配零花钱,即使他可能买回您认为“不划算”的东西,这也是他学习权衡和负责的宝贵一课。同样,在完成学习任务后,允许他自主安排娱乐时间。

3. 家庭中“胜任感”的培养:做孩子进步的“加油站”

· 夸努力、夸过程、夸策略: 这是家校协同中最需要统一口径的地方。请家长尽量避免“真聪明”这类固定型思维的表扬。而是像我在课堂上做的那样,进行描述性鼓励:“妈妈看到你为了这道题查了三次字典,这种不放弃的精神很棒!”“你这个解题思路很特别,是怎么想出来的?”这样的反馈,能让孩子相信能力是通过努力增长的。

· “示弱”与“求助”: 家长可以故意“示弱”,比如:“哎呀,这个手机的某个功能妈妈搞不明白了,你能帮我研究一下吗?”或者“这篇古文爸爸也忘得差不多了,我们一起学好不好?”当孩子有机会成为“专家”来帮助父母时,他的胜任感会爆棚。

· 创建“成功档案”: 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建立一个成长档案盒。里面不只放满分试卷,更可以放他第一次独立完成的乐高模型照片、一篇自己觉得写得好的日记、一次成功的主持活动的视频。经常回顾这个盒子,能让孩子直观地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坚信“我能行”。

4. 家庭中“归属感”的培养:打造温暖的心灵港湾

· “高品质陪伴时间”: 每天抽出15-30分钟,放下手机,全心全意地陪伴孩子。做什么由孩子决定,可以是一起读一本书,也可以是聊聊天,或者就是一起散散步。关键是让孩子感受到“此时此刻,你的全世界只有我”。

· 建立家庭传统和仪式感: 比如每周五晚上的“家庭电影夜”,每月一次的“家庭读书分享会”,或者共同准备一顿大餐。这些稳定的、充满爱意的家庭仪式,能给孩子最深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这是他们面对外界挑战时最坚实的力量源泉。

· 接纳情绪,而非评判行为: 当孩子考试失利、与朋友闹矛盾时,他首先需要的是情感上的接纳。“你看起来很难过,愿意和妈妈说说吗?”远比“我早就告诉你要认真复习”更有力量。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让孩子知道,无论他成功还是失败,家都是他永远可以依靠的港湾。

主持人:对于一些特别想在数学和语文学习上帮助孩子的家长,您提供一些具体、可操作的方法,让他们避免走入“题海战术”或“强制阅读”的误区?

在数学方面:

· “数学话聊”: 鼓励家长在接送孩子上下学、逛超市时,随时随地开展“数学话聊”。比如:“猜猜看,我们前面这排车大概有多少辆?”“买这三样东西,100块钱够不够?我们估算一下。”“今天加油的单价是8块5,我们加了40升,总共大概多少钱?”让数学成为日常对话的一部分,消除对数学的陌生感和恐惧感。

· 玩数学游戏: 强烈推荐家里备一些数学桌游,如数独、拉密、跳棋、象棋等。在周末或假期,全家一起玩,在欢声笑语中锻炼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

· 支持“无用”的探索: 如果孩子突然对魔方着迷,或者喜欢研究地图,哪怕这和当前的学习内容无关,也请全力支持。这种自发的、由兴趣驱动的探索,是最纯粹的内驱力表现。

在语文方面:

· 打造“书香家庭”: 让书籍触手可及。客厅、书房、甚至卫生间,都可以放上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家长自己也要拿起书本,成为阅读的榜样。家庭氛围是最好的阅读课。

· “聊书”而非“考书”: 孩子读完一本书,不要急着问“中心思想是什么”,而是像朋友一样聊聊:“你最喜欢哪个角色?为什么?”“如果你是主人公,你会怎么做?”“这个故事哪里最让你觉得好笑或感动?”这样的交流能深化孩子的阅读体验。

· 做孩子的“忠实读者”和“秘书”: 鼓励孩子进行各种创作,写诗、写故事、写游记。家长要做的就是满怀欣赏地倾听,并认真地帮他把作品打印出来,甚至装订成册。这种被郑重对待的感觉,是对小作者的最高褒奖。

我始终相信,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一无二的种子,学校和家庭的任务是为他们提供适宜的阳光、水分和土壤,然后,耐心等待,静观其内在生命力的绽放。这个过程可能缓慢,但其中蕴含的惊喜和感动,正是我们为人师者、为人父母者最大的幸福。让我们共同努力,成为孩子成长路上最好的“合伙人”。

记者|陈若曦

编辑|王悦

责编|安倩

编审|邓菲

监制|冯慧杰

终审|边宇峰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