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加“量”增“绿”向“质”而行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王悦

时间:2025-10-15 13:14

秋日下的塞罕坝美奂美轮。 林树国 摄

寒露时节,塞罕坝五彩斑斓,犹如一幅如诗画卷。

沿着“绿之源”后边的木栈道,行走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尚海纪念林里,周边一棵棵10余米高的落叶松昂然伫立,像一个个挺拔待阅的士兵,中间自然生长的幼树也是3米有余,虽天已渐冷,但他们依然精神抖擞,尽显旺盛生命力。

“林场积极推广近自然森林经营方式,通过营造混交林、天然次生林改培、人工异龄复层林培育等多种模式,林场森林质量得到质的提升,同时,推出的创新型森林经营方式——林冠下造林,实现了人工林近自然经营技术新突破,让森林生态系统更加稳定、更加健康、更加持久,推动了森林可持续健康发展,今年来,全场已经完成林冠下造林3300亩。”

在林海深处,塞罕坝机械林场营林科副科长袁中伟边走边指着前面一片长势旺盛的林子介绍说。

林场始终坚持增绿与提质一体推进,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总结形成了高密度初植、多次抚育利用、优化林分结构、促进趋向自然的“高-多-优-促”人工林全周期经营技术和天然林次生林促进演替经营路线,通过实施全员、全过程、全要素、全生命周期的质量改进、质量提升和质量管理,持续不断的推动人工纯林、低质低效林向针针、针阔、阔阔混交林转变,强化了从规划到落实的全过程管理,一举改变了树品种单一、生命周期短、潜在病虫害等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打造了稳定健康、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形成了一整套独有的可持续经营管理模式和体系,为全国植树造林和营林领域的示范推广和应用价值提供了可复制经验。目前,全场混交林面积已达29.3万亩,混交林全场占比达25.4%,提前完成2026年任务目标。

有关数据显示,塞罕坝机械林场有林地面积由建场初期24万亩增加到115.1万亩,增长了近5倍,森林覆盖率更是高达82%,林木总蓄积由33.6万立方米增加到1036.8万立方米,增长30倍,森林和湿地每年涵养水源量2.84亿立方米,无论是林木数量还是区域绿量都实现质的飞跃。特别是2017年来,全场完成抚育森林72.6万亩次,单位面积蓄积是全国人工林平均水平的2.76倍。2021年以来,在石质山坡和裸沙地实施攻坚造林10.6万亩,其中完成营造混交林4.6万亩,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达到98.9%和85%以上。

塞罕坝推出林冠下造林新模式实现近自然经营技术新突破。王铁军 摄

“这片林子曾经初植密度高达每亩333株,中间经经历过7次大的抚育,至今每亩保留27株,平均树高达23.5米,平均胸径25超过厘米,活立木蓄积/每公顷近200立方米。好多来这参观见学的游客和学生都被塞罕坝几代建设者不懈奋斗、勇于进取的精神深深所吸引和叹服,这里已经成为塞罕坝精神宣传教育的阵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承载地,塞罕坝的森林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86.03万吨,释放氧气59.84万吨。2021年塞罕坝机械林场与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合作备忘录》。2022年8月18日,《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天然次生林森林固碳生态产品项目》在河北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服务中心通过了项目专家论证评估。2023年塞罕坝机械林场被确定为“全国国有林场森林碳汇试点单位”。

塞罕坝的森林、草原、湿地蕴藏着巨大的碳汇资源。林树国 摄

截至2024年底,林场共核证碳汇量243.4万吨,累计销售林业碳汇35.7万吨,实现收入1487.6万元。2021年9月,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经过核算评估发现,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湿地资源资产总价值达231.2亿元,每年提供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155.9亿元。

塞罕坝不光有好风景还有好“钱”景

河北省承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塞罕坝机械林场党委书记安长明表示,下一步,林场将在持续深化国有林场改革、推动绿色发展、增强碳汇能力、加强林业科研等方面加力,力争通过推动“二次创业”高质量发展,推深做实从现场到数字化的全方位质量管理,构建创新引领、数字赋能、生态提质、资源增效的发展新格局,到2035年,森林覆盖率维持在86%,森林湿地资产总价值达到260亿元,切实筑牢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并在不断生长的新绿中,向质量要效益,为加快“两山”成果全面转化提供有益探索,为建设美丽中国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优秀案例典范。

记者|白雪峰

通讯员|王铁军

编辑|王悦

责编|安倩

编审|邓菲

监制|冯慧杰

终审|边宇峰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