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总动员】如何做孩子的“情绪翻译官”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王悦

时间:2025-10-16 12:31

我们常常会发现,孩子会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崩溃大哭,或者瞬间暴怒,让家长们感到很头疼,甚至忍不住会想:“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为什么就不能控制一下自己呢?”今天邀请石家庄市长安区第一幼儿园骨干教师、石家庄市青年教师素质赛幼教组一等奖获得者王天慈老师分享家长如何做孩子的“情绪翻译官”?

主持人:王老师,儿童情绪有哪些的独特性孩子真的能像我们大人一样“控制”情绪吗?

王天慈:这个问题点出了问题的核心。答案是:不能。 而且,我们要求孩子像大人一样控制情绪,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期待。因为儿童的情绪世界具有着独特性。

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

首先,是认知和表达的维度。我们大人的大脑发育成熟了,能分清失望、委屈、愤怒这些复杂情绪,也能用语言说出来。但孩子不行,他们的大脑,尤其是负责逻辑和语言的部分,还在飞速建设中。当一个孩子因为积木搭不好而大哭时,他内心体验到的可能是一种混合了挫败、焦急和自我怀疑的“情绪风暴”,但他无法准确命名,只能用最本能的方式——哭,或者一把推倒积木——来表达。所以,他们的情绪,是身体先于思维的。

其次,是情绪调节的维度。我们大人脑子里有个叫“前额叶皮层”的区域,像个刹车,能让我们冷静思考。但这个部分,要到20岁出头才完全长好。所以,孩子本质上就是“自我调节能力弱”的个体。他们的情绪风暴来得快、强度高,你要求一个正在风暴中心的孩子“立刻冷静”,就像要求一个不会游泳的人在深水区停止扑腾一样,是强人所难的。

孩子这样的情况作为我们家长的角色就至关重要了。孩子自己没有一个强大的“内部大脑”来调节,所以他们迫切需要父母来充当这个“外部大脑”,或者说,一个“情绪的容器”。这个概念来自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意思是,我们父母要能接住孩子的焦虑和坏情绪,用自己的平静去包容、去消化,然后再把一种安定感传递给孩子。我们的职责不是评判不许哭,也不是制止别闹了,而是通过共情和接纳,告诉他“我看到了你的难过,我在这里陪着你”,并逐步示范给他,情绪来了我们可以怎么做。

主持人: 听了李老师的讲解,真的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孩子情绪的背后,有这么多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科学道理。当我们理解了他们的独特性,或许我们就不会再轻易地把孩子的情绪问题归结为“不乖”,而是能更耐心、更科学地去陪伴和引导他们。

王天慈: 是的,理解是第一步。当我们放下成人的标准,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我们才会发现,每一次情绪风暴,都是一次与他们沟通和建立连接的宝贵机会。

主持人: 您从理论上为我们剖析了儿童情绪的独特性,让我们明白了要理解和接纳。但很多家长听完可能会问:道理我都懂了,可当孩子真的大哭大闹时,我到底该怎么做呢?有没有一个可以拿来就用的方法?

王天慈: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实在,很多家长都有这种“懂道理但不会做”的困惑。其实教孩子“好好生气”,就三步,每一步都能直接用。

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先允许孩子在情绪里待一会儿。

允许孩子在情绪里待一会儿:不呵止、不制止哭闹,通过抱孩子拍背、安静陪在身边或带他到安静角落等方式陪伴,用耐心接纳他的负面情绪,让孩子感受到“生气是被允许的,爸妈会陪着你”。

第二步说出孩子的需要并为情绪命名:不急于讲道理,先复述孩子未说出口的需求(如“你想多玩会儿再回家”),再帮他描述感受(如“没买到玩具,你又生气又难过对不对”),帮孩子用语言理解和表达情绪。

第三步帮助孩子寻找合理发泄方式:先明确“接纳情绪但不接纳伤害行为”(制止打人、摔东西等),待孩子平静后复盘引导(如“下次想要可以直接说”),平时教他健康发泄方法(捶枕头、撕写满怒气的纸、空旷处大喊、运动等)。

主持人:幼儿园阶段,3-6岁孩子的成长变化特别快——3岁刚入园时还会黏着家长哭,6岁大班毕业时已经能和小伙伴商量解决矛盾了。您分不同阶段说说。先从最小的3-4岁小班孩子说起,小班孩子刚从家庭进入集体,情绪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家长最容易因为什么事焦虑?

王天慈:3-4岁孩子刚入园,情绪上就像刚发芽的小树苗——特别容易受环境影响,而且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核心特点就是“安全感依赖强,情绪表达很直接”。比如早上送园,妈妈转身走的瞬间就哭,可老师拿个他喜欢的绘本,几分钟就忘了哭;但过一会儿看到别的小朋友找妈妈,又会跟着红眼睛——这不是“娇气”,是他们还没适应“妈妈不在身边”的环境,心里的安全感没建立起来,只能用哭这种最直接的方式表达“我害怕、我想妈妈”。

还有个特点是分不清情绪和行为,比如想和小朋友玩,不知道说“带我一起玩好不好”,反而伸手去抢玩具——他不是“坏”,是心里有“想交友”的情绪,但不知道怎么用对的行为表达;再比如搭积木塌了,会把积木全扫到地上,甚至躺地上哭——他不是“故意捣乱”,是“搭不好的挫败感”涌上来了,只能用摔东西、哭闹这种本能反应发泄,因为他说不出“我很着急、我有点难过”这些词。

家长最焦虑的事也特别集中:一是“送园哭不停”,有的家长看孩子哭,自己也红眼睛,甚至偷偷在幼儿园门口,就怕孩子一直难过;二是“在幼儿园不说话、不参与”,孩子回家不说在园里的事,家长就担心“是不是被欺负了、是不是不适应”;三是“在家脾气大,在幼儿园却很乖”,比如在家因为没吃到喜欢的零食就打滚,在幼儿园却不敢跟老师说“我想喝水”——家长就困惑“孩子是不是在幼儿园受委屈了,才在家发泄”。其实这些都是小班孩子的正常表现,核心还是“安全感没扎稳,还没学会在不同环境里表达情绪”。

主持人:原来这些都是正常的!针对3-4岁孩子的情绪特点,幼儿园会重点做什么?家长在家又该怎么配合,既能帮孩子建立安全感,又能教他认简单的情绪?

王天慈:幼儿园对小班的核心策略就是先给安全感,再慢慢告诉他如何识别情绪,不会一上来就教你要控制情绪,而是先让孩子觉得幼儿园像家一样安全。比如我们会做“专属小标记”——每个孩子的小椅子、小杯子上都贴他自己画的小图案(比如小恐龙、小花),告诉他“这是你的专属座位,你可以坐;每天送园时,老师会蹲下来和孩子“拉钩约定”:“妈妈下午放学第一个来接你,你在幼儿园先和老师玩积木,等妈妈来好不好?”——用具体的约定帮孩子减少“妈妈会不会不来接我”的焦虑。

情绪引导上也特别简单,不用教复杂的词,就认“开心、难过、生气”三种最基本的情绪,而且都和孩子的日常场景绑在一起。比如吃饭时,孩子吃到喜欢的草莓,老师会说“你嘴角翘起来了,是不是很开心呀?因为吃到草莓了对不对?”;玩玩具时,孩子被抢了积木撅着嘴,老师会说“你现在是不是有点生气?因为他没问你就拿了你的积木”;想妈妈哭了,老师会抱他说“你眼睛红红的,有点难过对不对?老师陪你等妈妈”——就是用“表情+具体事”帮孩子把“心里的感觉”和“情绪词”对应起来。

家长在家配合的关键就两点,特别好操作:第一是“不催、不哄,接住孩子的情绪”。比如孩子送园哭,别催“别哭了,再哭妈妈不喜欢你了”,也别骗“妈妈不走,妈妈在外面等你”,而是蹲下来抱他一会儿,说“妈妈知道你不想和妈妈分开,有点难过,妈妈也舍不得你,但妈妈下午会准时来接你”——先承认他的情绪,再讲清楚约定,孩子反而会慢慢接受;第二是“用日常小事教情绪”,比如孩子吃零食时分享给你,你可以说“你把饼干分给妈妈,妈妈很开心”;孩子玩具被哥哥拿走了哭,你可以说“玩具被拿走了,你有点难过对不对?咱们可以跟哥哥说‘我还没玩完,等我玩完给你好不好’”——不用特意找时间教,吃饭、玩玩具时顺口说两句,孩子就慢慢懂了。

主持人:小班重点是“安全感+简单情绪识别”。到了4-5岁中班,孩子的情绪会有什么变化?是不是也可能会有新的情绪问题?

王天慈:对!中班的孩子就像刚学会走路的小鸭子——比小班好一些,能适应幼儿园生活了,情绪表达也清楚点了,但新问题也来了:一是“开始有委屈、嫉妒这些复杂情绪了”,而且会隐藏情绪了;二是和小伙伴的矛盾变多了,经常因为“谁先玩滑梯”“他不跟我好”闹别扭,甚至会说“我不跟谁谁谁玩了”这种气话。

比如有次中班有个孩子,中午吃饭时突然不说话,饭也不吃,老师问他怎么了,他说“没事”,但眼睛红红的。后来老师才问出来,是早上做游戏时,他想和两个好朋友一起玩,但那两个小朋友拉着手说“我们不跟你玩”——他心里觉得“委屈”,但又不好意思说,就只能闷在心里;还有的孩子看到老师表扬别的小朋友画的画,会故意把自己的画揉了——这不是“调皮”,是心里有“嫉妒”的情绪,觉得“老师没表扬我,是不是我画得不好”,但不知道怎么表达这种感觉。

家长这时候最容易发生这样的现象就是“觉得孩子在故意找茬’”。比如孩子放学回家,因为“小伙伴没跟他玩”就发脾气,摔玩具,家长就会说“多大点事,至于吗?你就不能自己玩吗”——其实孩子不是“找茬”,是“委屈、生气”这些情绪混在一起,他不知道怎么处理,只能用发脾气发泄;还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嫉妒别人,会说“你怎么这么小心眼,别人好你应该向别人学习”——这样孩子会觉得“嫉妒是不好的,我不能有这种情绪”,以后就会把情绪藏起来,反而更麻烦。

主持人:中班孩子的这些新情绪问题,幼儿园和家庭该怎么引导?尤其是“委屈、嫉妒”这种有点复杂的情绪,怎么教孩子理解和表达?

王天慈:幼儿园对中班的策略就是“帮孩子‘说清楚’复杂情绪,教他简单的解决办法”。比如我们会做“情绪小绘本”——把孩子遇到的场景画下来,比如“好朋友不跟我玩”“老师表扬别人没表扬我”,然后和孩子一起讨论:“你看这个小朋友,好朋友不跟他玩,他心里是不是有点难过,还有点委屈呀?”“看到老师表扬别人,你是不是有点羡慕(不说嫉妒,用‘羡慕’更温和)?想让老师也表扬你对不对?”——用绘本这种直观的方式,帮孩子把说不出来的感觉说清楚。

遇到小伙伴矛盾时,老师不会说“你要让着他”,而是教“简单的表达句式”。比如两个孩子抢滑梯,老师会先问“你想先玩滑梯,对不对?”“他也想先玩,是不是?”——先让两个孩子都觉得“老师懂我”,然后教他们说“我想先玩,等我玩完给你玩好不好?”“咱们轮流玩,你玩一次我玩一次行不行?”——不是教“让”,而是教“怎么商量”,让孩子知道“有情绪可以说出来,不用抢、不用闹”。

家长在家的配合要更“耐心一点,多问一句”。比如孩子因为小伙伴不跟他玩发脾气,别先批评,而是问“你刚才发脾气,是不是因为好朋友不跟你玩,你有点委屈呀?”——如果孩子点头,再问“那你有没有跟他说‘我想跟你们一起玩’呀?”;如果孩子说“我说了,他还是不跟我玩”,你可以说“那你是不是有点难过?没关系,咱们可以先自己玩积木,等他想玩了再找你,或者你也可以找别的小朋友玩”——先帮孩子说清楚情绪,再给一个简单的解决办法,孩子就不会只知道发脾气了。

还有处理“嫉妒”情绪,家长别否定,要“接纳+引导”。比如孩子看到邻居家孩子有新玩具,说“我也想要,他的玩具不好看”,别说“你怎么这么嫉妒”,而是说“你看到他有新玩具,是不是有点羡慕呀?想让妈妈也给你买对不对?”——先把“嫉妒”换成孩子能懂的“羡慕”,然后说“咱们可以把你的玩具整理一下,看看有没有想分享给他的,你们一起玩;要是你也想要新玩具,比如你们可以约定‘这周不挑食,妈妈给你买’”,积极的发挥正强化的策略,表扬的内容越具体越能强化良好的行为。——既接纳了他的情绪,又教他怎么用合理的方式满足需求,而不是用“说别人坏话”发泄。

主持人:中班孩子要“说清复杂情绪+学解决矛盾”,那到了5-6岁大班,孩子马上要上小学了,情绪管理上是不是要侧重“自己解决问题,为上小学做准备”?这个阶段孩子的情绪特点是什么?

王天慈:您说的对。大班孩子就像准备起飞的小鸟——已经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情绪,能说出我有点失望、我觉得有点紧张”,而且开始有自控力了,不会一有情绪就哭闹,还会主动想“我该怎么解决”。但新的特点是情绪会和规则、压力绑在一起”,比如因为没遵守活动的规则被老师批评而自责,因为和好朋友约定好一起上小学,怕分开而难过——这些都是小班、中班没有的,因为他们开始理解“规则”“未来”这些抽象的事了。

还有个明显的特点是会照顾别人的情绪了,比如看到小伙伴哭,会主动递纸巾,说“你别哭了,我陪你玩”;看到老师站着了,会说“老师你坐会儿,我帮你拿椅子”——这说明他们不仅能管好自己的情绪,还能关注到别人的情绪,这是特别大的进步。但也有新问题:比如有的孩子因为“想做好却没做好”而钻牛角尖,比如折纸折的不好看,会哭着说“,我怎么总是折的不好看”——这是“自我要求变高了”,但还没学会“接受自己做得不好”,容易因为一点小事否定自己。

家长这时候最容易焦虑的就是“怕孩子上小学不适应,提前给压力”。比如有的家长说“你现在连情绪都管不好,上小学怎么跟同学相处?怎么跟老师学习?”;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因为写作业着急,会说“这点小事就着急,上小学作业多了,你还不得哭?”——这些话反而会让孩子更紧张,觉得“我要是管不好情绪,上小学就会很差”,反而更容易因为压力大而情绪爆发。

主持人:针对大班孩子“要自控、要解决问题、要应对压力”的需求,幼儿园和家庭该怎么引导,才能帮他们平稳过渡到小学?

王天慈:幼儿园对大班的核心就是自己管理情绪,帮他应对上小学的压力,重点是教“你能自己解决问题”。比如我们会做“情绪工具箱”活动——让每个孩子自己画一个“工具箱”,里面画3个他自己想出来的“调节情绪的办法”,比如“生气时抱一抱爸妈”“难过时跟好朋友说说”“紧张时做三次深呼吸”,然后贴在自己的小柜子上,告诉孩子“你觉得不舒服时,就看看你的工具箱,试试自己的办法”——让孩子知道“我能自己管好情绪,不用总靠老师”。

针对“上小学的压力”,我们会组织“参观小学”活动——带孩子去附近的小学看哥哥姐姐上课、做操、吃饭,然后和他们讨论你看到哥哥姐姐上课一节课40分钟,咱们现在在幼儿园参加活动也可以试着让自己坐直坚持,慢慢就会想哥哥姐姐在课堂上那样专注”;还会玩“小学上课”的角色扮演游戏——让孩子当小学生,老师当小学老师,模拟“上课举手发言”用模拟游戏帮孩子把“对小学的紧张”变成“我知道该怎么做”的安心。

家长在家配合的关键就是“不施压、多信任,让孩子自己试错”。”——先接纳情绪,然后说“咱们一起看看,哪个地方做的不太好?咱们再来一遍,慢慢练,肯定会越来越好”——帮孩子把自责变成找办法解决;如果孩子和好朋友闹矛盾,多问“你想和他和好吗?那你觉得可以怎么做呀?”——如果孩子说“我不知道”,再引导“你可以跟他说‘刚才我不该跟你吵架,咱们和好吧’,或者分享给他一个小贴纸”——让孩子自己想办法,哪怕办法不太好也没关系,试一次就会有进步。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不要把‘上小学’和‘情绪管理’绑在一起施压”。比如孩子闹情绪时,别说“上小学你还这样怎么办”,而是说“你现在有点生气,咱们想想怎么解决,不管是现在还是上小学,遇到情绪都可以这么做”——让孩子知道“情绪管理是帮你解决问题的,不是用来评判你好不好的”;

不管是3岁还是6岁,家长在情绪引导上其实记住一句话就行:“先懂孩子的情绪,再教孩子管情绪”。不管孩子多大,不管是哭还是发脾气,先别着急批评、别着急教方法,先问问自己“孩子现在是什么感觉?他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先接住他的情绪,让他觉得“爸爸妈妈懂我”,然后再慢慢教他怎么表达、怎么解决。情绪管理不是“让孩子不哭不闹”,而是让孩子知道“不管我有什么情绪,都不可怕,我能自己处理,爸爸妈妈也会陪着我”——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学会和情绪做朋友,带着稳当的情绪面对以后的成长。

记者|陈若曦

编辑|王悦

责编|安倩

编审|邓菲

监制|冯慧杰

终审|边宇峰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