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总动员】孩子心中理想父母形象大揭秘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王悦

时间:2025-10-21 12:30

主持人:每个孩子的爸爸妈妈都不同,但可能在孩子眼里也会有很多共同点,朱老师先说说父母跟孩子相处过程中会有哪些类型?有哪些共性的地方?

朱旭景:常见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类型主要有四种,核心差异在于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和“回应”程度不同。

1. 权威型(民主型)

高要求、高回应。父母既会为孩子设定明确规则,也会尊重孩子的想法,耐心沟通。

像“教练”,既制定训练计划,也关注运动员的状态,一起调整策略。

2. 专制型(控制型)

高要求、低回应。父母只强调规则和服从,很少倾听孩子的需求,常用命令式教育。

像“教官”,只要求执行指令,不允许质疑或解释。

3. 溺爱型(纵容型)

低要求、高回应。父母对孩子几乎没有规则约束,过度满足孩子的需求,缺乏引导。

类比:像“保姆”,只负责满足需求,不教孩子分辨对错和承担责任。

4. 忽视型(冷漠型)

低要求、低回应。父母既不设定规则,也很少关心孩子的情感和生活,缺乏陪伴。

像“合租室友”,同住一个空间,但彼此很少互动和关心。

主持人:理想父母有什么特质

朱旭景:1. 家长的情绪要稳定

孩子不小心打碎了刚买的玻璃杯,家长没有立刻发火,而是先拍了拍孩子的背说:“没吓到吧?碎了就碎了,咱们一起把碎片收拾好,下次拿杯子的时候慢一点就好啦。”

避免说“你怎么这么笨,刚买的就打碎了”

不会因为自己的工作有情绪就把情绪带回家。

2. 家长的规矩要适度,给孩子自由的空间

制定“晚上9点半睡觉”的规矩,但允许孩子在9点到9点半之间自主选择:是看10分钟漫画,还是玩5分钟积木,只要按时躺下即可。

不是规定“9点必须上床,不许做任何事”

学习上规矩多,让孩子无所适从,不敢不被管,担心自己失控。

3. 请不要过多干涉交友问题

孩子带回一位成绩中等但很开朗的同学回家玩,家长没有说“别跟成绩差的孩子玩”,而是热情招待,之后私下问孩子:“你觉得这个同学身上有什么优点呀?”

尊重孩子的交友选择,引导而非否定。

4. 请不要过多插手孩子的学习安排

孩子周末想先玩1小时游戏再写作业,家长没有强行要求“先写作业”,而是和孩子约定“1小时后必须开始写,并且要认真完成”,之后默默观察,不频繁催促。

把学习安排的主动权交给孩子,只做约定和监督。

5. 多和孩子沟通,幽默一点

孩子抱怨“今天跑步又没跑过同桌”,家长没有说“你要多练习”,而是笑着说:“没事,咱们这是在保存实力呢,等下次突然发力,吓他一跳!”

用幽默化解孩子的沮丧,比说教更有效。

和孩子一起玩游戏,打破规则和高高在上的权威感。

6. 家长表里如一,不拿学习当唯一标准

家长平时说“只要你努力了就好”,当孩子某次考试没考好但认真分析了错题时,家长没有批评,而是说:“我看到你把错题都弄明白了,这比考高分更重要,继续加油!”

言行一致,认可孩子的努力而非只看分数。

不要在被人面前说怎么都行,其实并不是,回家后另一幅样子。

会“听”比会“说”重要

不打断孩子的表达,哪怕是幼稚的想法;能从“我今天和同学吵架了”的抱怨里,听出“我需要被理解”的需求,而不是先指责“你怎么又惹事”。

“站在我这边”而非“站在道理那边”

当孩子遇到挫折(比如考试失利、被误解),先共情“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再一起分析问题,而不是立刻说“早告诉你要努力”。

“是父母也是朋友”:

既能在生活上照顾我,也愿意陪我玩喜欢的游戏、聊感兴趣的话题(比如动漫、球星),不会总说“小孩的事没意义”。有边界有温度的爱孩子。

记者|陈若曦

编辑|王悦

责编|安倩

编审|赫振贤

监制|冯慧杰

终审|边宇峰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