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总动员】幼儿园的“成长节奏”,该急踩油门还是找准方向?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王悦

时间:2025-10-23 13:20

“娃上幼儿园,家长到底该关注些啥?”。很多家长私下里会问“别人家孩子都在学这学那,我们要不要跟上?”“孩子没提前学拼音,上小学会不会跟不上?”,这些疑问背后,藏着大家对孩子成长的期待与纠结。今天邀请石家庄市长安区第一幼儿园的骨干教师石家庄市长安区优秀教师,多次参与学前教育课程设计王璐老师!帮大家把这些纠结捋清楚

主持人:我身边有个朋友,家娃刚上小班,就把周末排得满满当当:周六上午英语启蒙,下午美术课,周日上午逻辑思维,下午舞蹈班。朋友说“我也不想让孩子这么累,但小区里其他家长都这么安排,我不做,总觉得对不起孩子”。还有的家长,会在家长群里晒孩子写的拼音、算的算术题,其他家长看到了,心里就开始打鼓“我们是不是也该教了?”。这种“别人做了,我也得做”的心态,是不是很多幼儿园家长的常态?

王璐:太常态了!其实每次和家长交流,我都能感受到大家的用心——从给孩子选幼儿园,到每天接送时的叮嘱,再到纠结“要不要学些什么”,每一份纠结背后,都是家长对孩子的爱。不过很多时候,这份爱会让我们不自觉地“想多做一点”,却忘了问问“孩子真正需要什么”,今天咱们就好好聊聊这个话题。

我之前遇到一位大班孩子的妈妈,跟我吐槽“每天晚上陪孩子写10遍拼音,孩子哭,我也哭”。我问她“为什么非要现在写拼音?”,她说“孩子同桌已经能默写所有的拼音了,我们要是不会,上小学肯定跟不上”。你看,家长的出发点都是“为孩子好”,但很多时候,我们把“成长”当成了“比赛”,把“提前学知识”当成了“赢在起跑线”,却忽略了幼儿园阶段,孩子最该培养的其实不是“会写多少字、会算多少题”。

主持人:幼儿园阶段,家长到底该把注意力放在哪里?那些“提前学知识”“报很多兴趣班”的做法,到底对孩子的成长有没有帮助?幼儿园阶段,孩子的“成长重点”到底是什么?

王璐:很多家长会因为“别人学,我也得学”而焦虑,甚至逼孩子提前学知识、报兴趣班。这种“担心孩子落后”的焦虑,本质上是家长对“幼儿园教育价值”的误解,还有对“孩子成长规律”的不了解。首先,大家容易把“成长”和“学知识”画等号,觉得“孩子没学知识,就是没成长”;其次,很多家长没意识到,3-6岁孩子的大脑和身体发育,有自己的节奏——比如3岁孩子的手腕骨骼还没发育好,握笔都费劲,更别说写工整的字;5岁孩子的逻辑思维还在萌芽阶段,理解“加减法”背后的意义,比单纯会算“2+3=5”更重要。

这种“误解”,就是家长更关注“看得见的成果”,比如孩子会背多少首诗、认识多少个字,而忽略了那些“看不见的能力”。这是很多家长的共性问题——我们总喜欢用“量化的标准”衡量孩子的成长,因为这些“成果”能让我们安心,能让我们在和别人对比时“不落后”。但幼儿园教育最核心的价值,恰恰是那些“看不见的能力”,这些能力就像盖房子的“地基”,地基没打牢,就算提前盖了“漂亮的屋顶”,也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主持人:这些“看不见的能力”到底是什么?它们对孩子的长远发展,比“看得见的知识”更重要吗?

王璐:当然更重要!3-6岁是孩子“习惯养成期”和“能力奠基期”,这个阶段培养的能力,会影响孩子一辈子。我把这些能力总结为三类:

第一类是“生活自理能力”。比如小班孩子能不能自己用勺子吃饭,不追着喂;能不能自己穿脱简单的衣服,分清前后;中班孩子能不能自己整理玩具,把积木放回原来的盒子,把绘本摆回书架;大班孩子能不能自己准备第二天上幼儿园的东西,比如把水杯、换洗衣物放进书包。这些事看起来小,但背后是“责任感”和“独立性”的培养。我之前带过一个大班孩子叫阳阳,每天早上自己穿衣服、叠被子,吃饭时自己擦桌子,上小学后根本不用家长催着收拾书包、整理书桌,因为他在幼儿园已经养成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

反观有的孩子,上了大班还需要家长喂饭、帮着穿鞋子,家长觉得“孩子还小,我帮他做更快”,却不知道这种“包办”,会让孩子失去“尝试的机会”——孩子没机会知道“自己穿鞋子可能会穿反,但试几次就能分清左右”,没机会知道“自己整理玩具,下次找的时候更方便”,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依赖家长,甚至觉得“这些事本来就该家长做”,上小学后遇到一点小事就手足无措。

第二类是“社交与情绪管理能力”。幼儿园是孩子第一次离开家庭,进入“小社会”,怎么和同龄人相处、怎么表达自己的需求、怎么处理不开心的情绪,这些能力比背一首诗、认几个字重要多了。

我举个例子:小班孩子抢玩具,这是很常见的场景。有的家长看到后,会直接把玩具抢过来给别的孩子,说“你怎么这么小气”;有的家长则护着自己的孩子,说“别理他,我们回家玩更好的”。这两种做法,其实都错过了培养孩子社交能力的机会。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应该蹲下来,先问孩子“你是不是也想玩这个玩具?”,然后引导他说“我们可以问问小朋友,‘你玩完了能给我玩一会儿吗?’”,或者“我们一起玩好不好?”。这个过程,孩子会学会“表达需求”和“尊重别人”,而不是用“抢”或“躲”的方式解决问题。

第三类是“探索兴趣与专注力”。3-6岁孩子的好奇心最强,对身边的一切都充满兴趣——比如蹲在地上看蚂蚁搬家能看20分钟,拿着放大镜观察树叶的纹路能玩一下午,这些都是孩子“探索欲”的表现,也是培养“专注力”的好机会。但很多家长会觉得“这是在浪费时间”,比如催孩子“快走吧,蚂蚁有什么好看的”,或者阻止孩子“别用放大镜了,小心伤眼睛”。

我们常说“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但很多人误解了“起跑线”的含义——“起跑线”不是“提前学多少知识”,而是“有没有培养好核心能力”。就像运动员跑步,赛前的“热身”和“基础训练”比“提前抢跑”更重要,孩子的成长也是如此。

主持人:刚才我们聊到,幼儿园阶段的“核心能力”比“提前学知识”更重要。具体来说,家长该把注意力放在哪些方向上,才能帮孩子培养这些“核心能力”呢?

王璐:我结合15年的幼儿园管理经验,总结了3个核心方向,都是“对孩子长远发展有用,但家长容易忽略的事”。这3个方向不需要家长花很多钱报班,也不需要逼孩子做超出能力范围的事,只要融入日常生活,就能帮孩子慢慢养成能力。

第一个方向:把“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融入每天的小事里。

很多家长觉得“自理能力”就是“让孩子自己吃饭、穿衣服”,但其实远不止这些,而且培养的方式,也不是“逼孩子做”,而是“引导孩子愿意做”。

比如小班孩子刚上幼儿园,家长可以从“吃饭”和“穿脱衣服”入手。吃饭时,别追着喂,而是给孩子准备适合他的勺子和碗,让他自己吃——就算洒了也没关系,告诉孩子“下次我们慢一点,就能少吃到外面了”;穿衣服时,可以用“游戏化”的方式,比如把穿衣服变成“给小衣服找家”:“我们先把脑袋伸进衣服的‘小房子’里,再把胳膊伸进‘小袖子’里”,或者和孩子比赛“看谁先把衣服穿好,变成‘穿衣小能手’”。

中班孩子可以开始培养“整理物品”的能力。比如孩子玩完玩具后,家长可以说“我们帮积木宝宝回家吧,方积木回方盒子,圆积木回圆盒子,三角形积木回三角形盒子”;孩子看完绘本后,引导他“绘本宝宝也想回家了,我们把它们按大小排好队,放回书架上”。刚开始孩子可能会整理得乱七八糟,家长别批评,而是说“你看,绘本宝宝如果放整齐,下次我们找《小熊的故事》是不是更方便?”,慢慢孩子就会明白“整理”的意义。

大班孩子可以培养“自主准备”的能力。比如每天晚上睡觉前,让孩子自己准备第二天上幼儿园的东西:“我们看看书包里需要放什么?水杯、换洗衣物、绘本,还有今天画的画要不要带给老师看?”;早上出门前,让孩子自己检查“鞋子穿对了吗?书包带系好了吗?”。这些小事看起来简单,但能让孩子慢慢养成“对自己的事情负责”的习惯,上小学后也能更快适应“自己整理书包、准备学习用品”的生活。

主持人:“游戏化引导”和“允许孩子犯错”,比“强迫孩子做”其实更有效

王璐:是的,3-6岁孩子的思维是“具象思维”,他们喜欢玩游戏,喜欢在“玩”中学习,而不是被“命令”。如果我们用“强迫”的方式让孩子做自理能力训练,比如“你必须自己穿衣服,不然就不准看电视”,孩子会把“自理”当成“任务”,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但如果我们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孩子会觉得“自理”是一件好玩的事,愿意主动尝试。

而且“允许孩子犯错”也很重要。孩子第一次自己穿衣服,肯定会穿反;第一次自己整理玩具,肯定会整理得乱七八糟;第一次自己准备书包,肯定会忘带东西。这些都是正常的,家长要做的不是“纠正错误”,而是“引导孩子从错误中学习”——比如孩子穿反了鞋子,别直接帮他换过来,而是让他走两步,问他“你有没有觉得鞋子不舒服?我们看看是不是穿反了?”;孩子忘带绘本,别骂他“你怎么这么粗心”,而是说“没关系,我们今天在幼儿园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看绘本,明天我们记得检查书包,就不会忘带了”。孩子在犯错和改正的过程中,不仅能学会自理,还能培养“抗挫折能力”,这也是成长中很重要的一环。

第二个方向:把“社交与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融入日常互动中。

幼儿园是孩子社交能力培养的“关键场所”,但家长的日常引导也很重要。很多家长觉得“孩子的社交,就是让他自己和小朋友玩”,但其实孩子需要我们教他“怎么和小朋友玩”“怎么表达自己的想法”“怎么处理矛盾”。

比如带孩子去公园或游乐场时,这是培养社交能力的好机会。如果孩子想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滑梯,家长可以引导他说“你想和他们一起玩吗?我们可以说‘我能加入你们吗?’”;如果孩子和小朋友抢玩具,家长别先发火,而是蹲下来问孩子“你是不是也想玩这个玩具?那我们问问小朋友,‘能不能轮流玩?你玩5分钟,我玩5分钟’”。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学会“尊重别人”和“协商解决问题”,而不是用“抢”或“哭”的方式处理矛盾。

第三个方向:把“探索兴趣与专注力”的培养,融入孩子的“好奇心”里。

3-6岁孩子的好奇心是最宝贵的财富,他们对身边的一切都充满疑问——“为什么树叶秋天会变黄?”“为什么蚂蚁要搬家?”“为什么月亮有时候圆有时候弯?”,这些疑问背后,是孩子“探索欲”的萌芽,也是培养“专注力”的好机会。家长要做的,不是“回答孩子所有问题”,而是“陪孩子一起探索答案”,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专注力。

比如孩子蹲在地上看蚂蚁搬家,家长别催他“快走吧,有什么好看的”,而是蹲下来陪他一起看,问他“你看蚂蚁在搬什么呀?它们是不是在往家里搬食物?”“你觉得它们为什么要把食物搬回家呢?”;孩子拿着放大镜观察树叶,家长可以和他一起找“这片树叶上有多少条纹路?”“这片树叶和那片树叶的颜色有什么不一样?”。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观察力”和“好奇心”会得到保护,专注力也会慢慢提升。

主持人:刚才我们聊了幼儿园阶段孩子成长的3个核心方向,很多家长可能会说“我知道这些很重要,但具体该怎么做呢?”家长可能会说:“有时候我忍不住会逼孩子学知识、报兴趣班,该怎么调整自己?”。您给各位家长一些具体的实操建议,帮大家避开“成长误区”,做好“科学引导”?

王璐:我总结了3个步骤,家长只要跟着做,就能慢慢调整心态,找到适合孩子的成长节奏。

第一步:放下“和别人比”的心态,接受孩子的“成长节奏”。

很多家长的焦虑,都来自“对比”——“别人家孩子会背100首诗,我们家孩子只会背10首,是不是落后了?”“别人家孩子报了4个兴趣班,我们家孩子只报1个,是不是太少了?”。但每个孩子的成长节奏都不一样,就像花儿一样,有的春天开,有的夏天开,有的秋天开,没有“谁比谁好”,只有“谁的节奏更适合自己”。

家长要学会“纵向对比”,而不是“横向对比”——比如关注“孩子今天比昨天进步了什么”,而不是“孩子比别人差什么”。比如孩子昨天还不会自己穿鞋子,今天能自己穿好一只了,这就是进步;孩子昨天还不敢和小朋友说话,今天能主动说“你好”了,这也是进步。我们要为孩子的每一点小进步鼓掌,而不是因为孩子“不如别人”而焦虑。

我之前遇到过一个孩子叫天天,中班了还不会背古诗,妈妈特别焦虑,因为班里很多孩子都能背几十首。后来我建议天天妈妈“别逼孩子背古诗,而是陪孩子看古诗绘本”——比如《唐诗里的小画书》,里面有精美的图画,还有简单的故事。天天慢慢喜欢上了看古诗绘本,还会主动问“妈妈,这首诗讲的是什么呀?”,到了大班,天天不仅能背十几首古诗,还能说出每首诗的大概意思。天天妈妈后来跟我说“原来不是孩子落后,而是我用错了方式,逼孩子背,孩子反而抗拒;陪孩子看绘本,孩子反而有了兴趣”。

第二步:把“能力培养”融入日常,别刻意“训练”。

很多家长觉得“培养能力,需要专门的时间和方法”,其实不是这样——能力培养不需要“刻意训练”,只要融入日常生活的小事里,就能潜移默化地帮孩子养成。

比如培养自理能力,不需要每天安排“1小时自理训练时间”,而是在吃饭、穿衣服、整理玩具的时候,引导孩子自己做;培养社交能力,不需要报“社交训练班”,而是在带孩子出门、和邻居相处的时候,教孩子怎么与人互动;培养探索兴趣,不需要报“科学兴趣班”,而是在陪孩子散步、做饭、逛超市的时候,陪孩子一起观察、一起提问。

第三步:多观察,少干预,学会“等待”。

很多家长在培养孩子能力的时候,容易“急于求成”——比如孩子学穿衣服学了几次还没学会,就忍不住帮他穿;孩子搭积木搭了半天没搭好,就忍不住帮他搭;孩子和小朋友沟通不顺畅,就忍不住替他说话。但其实,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家长要学会“等待”,给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比如孩子搭积木,搭了半天没搭好,家长别着急说“我来帮你搭”,而是观察他:他是不是在想办法调整积木的位置?他会不会尝试换一种搭法?如果孩子实在搭不下去,再问他“需要妈妈帮忙吗?我们可以一起看看问题出在哪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而不是依赖家长。

主持人:在跟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哪些问题比较高频,您跟大家分享分享。

王璐:第一个问题:“我家孩子马上上大班了,要不要提前学拼音、数学?不然上小学跟不上怎么办?”这是家长问得最多的问题,我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不需要提前学拼音、数学,但可以做一些“兴趣预热”,让孩子对这些知识产生好感,而不是“提前学习”。

首先,为什么不建议提前学?因为幼儿园阶段孩子的大脑发育,还没到能理解“拼音规则”和“数学逻辑”的程度。比如拼音里的“声母”“韵母”“声调”,对5-6岁孩子来说太抽象了,就算强行记住,也只是“机械记忆”,孩子不理解背后的意义,上小学后还得重新学,反而会因为“觉得自己已经会了”而不认真听课,错过老师讲的重点。数学也是如此,幼儿园阶段孩子能感知“数量”“形状”就够了,强行让他学“20以内加减法”“进退位”,孩子不仅理解不了,还会觉得“数学很难”,从而失去兴趣。

我之前遇到过一个孩子叫森森,大班时妈妈给他报了拼音班和数学班,森森每天都要背拼音、做算术题,特别抗拒。上小学后,森森因为“已经学过拼音和数学”,上课总是走神,老师讲的新知识他没听到,旧知识又因为“机械记忆”没掌握扎实,结果一年级下学期数学成绩就跟不上了。森森妈妈特别后悔:“早知道就不逼他提前学了,反而耽误了他”。

那“兴趣预热”该怎么做呢?比如拼音,可以通过儿歌、绘本、动画让孩子接触——比如唱《拼音歌》,让孩子觉得“a、o、e”的发音很好玩;看《拼音王国大冒险》这样的绘本,让孩子跟着故事里的角色认识拼音;看几分钟拼音动画,让孩子对拼音产生兴趣。数学可以通过生活场景预热——比如买东西时问孩子“我们买了2瓶牛奶,1瓶果汁,一共买了几瓶饮料?”;分蛋糕时问孩子“我们有4个人,需要分几块蛋糕,每个人才能分到1块?”;整理玩具时让孩子“把圆形的玩具放在一个盒子里,方形的玩具放在另一个盒子里”。这些“预热”能让孩子觉得“拼音和数学在生活里很常见,很好玩”,上小学后更愿意学,这才是真正的“为小学做准备”。

第二个问题:“别的家长都给孩子报了3个兴趣班,我只报1个,会不会太少了?孩子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首先要明确一点:兴趣班的“数量”和孩子的“成长质量”没有关系,不是报得越多越好。幼儿园阶段,兴趣班最多报1-2个,而且必须是“孩子喜欢的”,而不是“家长觉得有用的”。

为什么不建议报太多?因为3-6岁孩子的精力有限,需要足够的时间“玩”——玩是孩子的“主要任务”,孩子在玩的过程中能培养想象力、创造力、社交能力,这些比上兴趣班更重要。如果报3-4个兴趣班,孩子周末连玩的时间都没有,每天都在“赶班”,不仅会累得没精神,还会因为“被迫学习”而讨厌兴趣班,甚至讨厌学习本身。

而且,兴趣班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一个孩子能坚持学1个自己喜欢的兴趣班,比学3个但都半途而废,更能培养“专注力”和“毅力”。比如孩子喜欢跳舞,就报一个舞蹈班,让她在跳舞中感受快乐,锻炼肢体协调性;孩子喜欢画画,就报一个美术班,让她通过画画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创造力。这些“专注的热爱”,比“多而杂的学习”更有意义。

第三个问题:“我家孩子在幼儿园不爱说话,也不跟小朋友玩,总是一个人待着,是不是‘性格有问题’?我要不要逼他多说话、多和小朋友玩?”

首先要明确一点:不爱说话、喜欢独处,不等于“性格有问题”。孩子的性格有很多种,有的外向活泼,喜欢和人交往;有的内向安静,喜欢观察和思考,这都是正常的性格特点,没有“好与坏”之分。家长不需要逼孩子“改变性格”,而是要“接纳孩子的性格”,并引导孩子“用适合自己的方式社交”。

很多内向的孩子,不是“不想社交”,而是“不知道怎么社交”,或者“需要时间适应新环境”。比如有的孩子刚上幼儿园时,会先观察其他小朋友玩,等熟悉了之后,再慢慢加入;有的孩子不喜欢“热闹的社交”,但喜欢“一对一的互动”,比如和一个小朋友一起看绘本、搭积木。家长要尊重孩子的社交节奏,而不是逼他“必须和很多小朋友一起玩”。

我想告诉所有家长:幼儿园不是“知识竞赛场”,而是“能力培养场”;孩子的成长不是“短跑冲刺”,而是“长跑马拉松”。我们不需要逼孩子提前学知识、报很多兴趣班,只需要做好三件事:陪孩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自理能力,教孩子学会“友好相处、正确表达”的社交能力,保护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探索兴趣。家长慢一点,少一点焦虑,多一点观察和等待,孩子会用自己的节奏,慢慢长成最好的样子。

记者|陈若曦

编辑|王悦

责编|安倩

编审|赫振贤

监制|冯慧杰

终审|边宇峰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