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王悦
时间:2025-10-24 13:10

初二,常被称为初中阶段的“分水岭”,学科难度增加,知识体系深化,很多学生在这个阶段会感到不适应,成绩出现波动。今天邀请石家庄市第四十八中学初二年级英语备课组长、中学一级教师吴可心,跟家长朋友们聊聊如何帮助孩子们平稳度过初二这个关键期,为未来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主持人: 吴老师,我们经常听到家长和学生们说“初二英语变难了”,您能具体谈谈,这种“变难”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吗?
吴可心: 好的,主持人。这个问题非常关键。初二的“变难”并非空穴来风,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的“升级”:
第一,词汇量的“爆发式”升级。 初一词汇相对基础、生活化。而到了初二,词汇量要求几乎翻倍,而且出现了大量抽象词汇、学科词汇(如ingredient, population, confidence)以及固定搭配和短语动词。如果学生还沿用之前“看一眼、读一遍”的单词记忆法,会立刻感到力不从心。
第二,语法知识的“系统性”升级。 初一语法多是零散的“点”,比如名词复数、一般现在时等。初二则开始构建语法“网络”。时态上,出现了比较级、最高级、一般将来时、现在完成时、过去进行时,与初一学过的时态混合使用,容易混淆。句法上,开始系统学习宾语从句、状语从句,甚至接触定语从句。这些从句就像搭建句子的“骨架”,理解不透,整个句子的阅读理解和中译英写作都会出问题。
第三,语篇能力的“综合性”升级。初二的阅读文章和听力材料更长、更复杂,题材也从简单的对话、故事扩展到科普文、议论文等。这要求学生不仅要读懂字面意思,还要能理解逻辑关系、推断言外之意。写作也不再是简单的句子翻译,而是要求连句成段,有逻辑、有条理地表达观点。
可以说,初二英语是从“识记”向“运用”转型的关键阶段。很多学生成绩下滑,根源就在于初一的基础没有打牢,面对初二更高层次的要求时,旧问题和新困难叠加,导致了“水土不服”。
主持人: 听您这么一分析,确实是环环相扣。面对这些挑战,您认为最核心的应对策略是什么?或者说,您最想传递给家长和学生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吴可心: 如果只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回归基础,赢在习惯。
我见过很多学生和家长,一看到成绩下滑就慌了神,急于去报各种拔高班、刷难题,这其实是本末倒置。初二的问题,往往根源在初一。因此,我们的首要任务不是“拔高”,而是“加固”。把地基打牢,高楼才能稳固。这个“地基”,就是词汇、语法和语音。而“加固”的过程,则需要依靠稳定、高效的学习习惯。
接下来,我想从 “方法篇” 和 “习惯篇” 两个维度,详细地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建议。
第一部分:方法篇——三大基础模块的巩固与提升
“回归基础,赢在习惯”,我们先进入“方法篇”,我给大家拆解一下,如何具体地巩固词汇、语法和语音这三大基础。
模块一:词汇——从“记得住”到“用得出”
词汇是英语学习的砖石。没有砖石,一切建筑都是空中楼阁。
1. 告别“哑巴英语”与“孤立记忆”很多学生背单词,就是对着单词表,一个英文一个中文地机械重复。这种方法是低效的。我提倡 “多位一体”记忆法:
音: 一定要听录音、跟读。正确发音是听力辨音和口语输出的前提。可以利用App跟读,确保发音准确。
形: 观察单词的拼写,特别是长的、有规律的单词,可以进行拆分。比如“international”可以拆成 inter(相互)+ nation(国家)+ al(形容词后缀)。
义: 不要只记一个中文意思。要看英文释义,了解一词多义和词性(是名词、动词还是形容词?)。比如“book”作名词是“书”,作动词是“预订”。
境: 把单词放回课文原句中理解,体会它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这才是单词的生命力所在。
结合多种感官记忆也能提高记单词的效率。比如在记单词时,不仅要看着单词读,还要动手写一写,同时嘴里念出单词的发音,调动眼睛、耳朵、手等多种感官,这样能加深对单词的印象。
2. 打造你的“单词网络”孤立的知识点容易遗忘,串联起来才能形成长期记忆。我强烈推荐两种方法:
思维导图法: 以一个核心词(如“school”)为中心,发散出相关词汇:学科(subject,math,biology)、场所(sports field,library)、人物(class teacher,classmates)、活动(activity,art festival,clubs)等。这样背一个,复习一串。
词根词缀法: 初二开始接触大量派生词。了解常见词根词缀等于掌握了破解单词的密码。比如,知道“un-”表示否定,“-ful”表示“充满……的”,就能轻松猜出“unhappy”, “useful”的意思。这能极大提升词汇量。
3. 高频复盘,科学对抗遗忘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在最初阶段最快。所以,背单词的关键在于 “高频重复”。
碎片化时间利用: 准备一个便携的单词本或利用手机App,在睡前、课间等碎片时间快速浏览,每天多次,每次时间不必长。
制定循环计划: 今天背的单词,明天、三天后、一周后、一个月后都要安排复习。可以制作一个简单的复习表格来督促自己。
“阅读”是最好的复习: 在课外阅读中再次遇到你刚背过的单词,那种“我认识它!”的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这能极大地强化记忆。

主持人: 吴老师介绍的词汇记忆法非常系统,从输入到巩固都考虑到了。接下来,我们谈谈让很多同学头疼的语法吧。
吴可心:模块二:语法——从“规则”到“语感”
语法是语言的骨架,它让散乱的词汇有序地组合在一起,表达精准的含义。
1. 理解而非死记,构建“语法树”语法规则不是用来背诵的条文,而是用来理解的语言逻辑。
建立框架: 语法是一棵树。词法(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是树叶,句法(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是树枝和树干。学习时要有全局观,知道现在学的内容在这棵“树”的哪个位置。比如学宾语从句,就要明白它是复合句这根“大树枝”上的一个“小分叉”。
图表归纳法: 对于容易混淆的语法点,比如八大时态,可以画一个时态表格,横向是时间(现在、过去、将来),纵向是状态(一般、进行、完成),把结构、标志词、例句填进去,一目了然。
2. 在语境中感知语法语法不是枯燥的单选题。它鲜活地存在于每一句对话、每一篇文章里。
课文精读与背诵: 教材里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最好的语法范例。学完一个语法点后,回到课文中去圈出所有包含这个语法结构的句子,反复朗读,背诵、形成语感。
造句与仿写: 这是从理解到运用的关键一步。学习了一般现在时,就尝试用be+doing的结构来描述你身边的人和物。比如“My best friends is doing her homework.”“Ms. Wu is talking with Peter” 从模仿开始,逐步创造。
3. 错题本——你的“独家秘籍”我建议每个学生都必须有一本语法错题本,但它不是简单地把错题抄下来。
分析“错误原因”: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是时态混淆?主谓不一致?还是从句连接词用错了?用红笔清晰地标注出来。
写下“正确解析”和“知识点归纳”: 不仅写出正确答案,还要把对应的语法规则写在一旁。
定期回顾: 每周、每月翻看错题本,尤其是考试前,这比做新题更有效。
主持人: 语法这个骨架清晰了,如何让语言有血有肉,变得流利动听呢?
吴可心:这就要谈到语音了。
模块三:语音——被忽视的基石
很多学生和家长认为中考不考口语,就忽略了语音。这是非常大的误区。语音直接影响听力和口语,甚至对记忆单词有巨大帮助。
1. 发音准确是听力的前提如果你自己读“think”和“thank”是一样的,那在听力中你永远无法区分它们。必须攻克以下几个难点:
音标: 如果初一没学好,初二一定要补上!这是自主拼读所有单词的工具。
连读、弱读、失去爆破: 这是造成“单词我都认识,但一听就懵”的主要原因。比如“an apple”会连读,“and”的/d/会失去爆破。要多听课文录音,模仿跟读,刻意去感受这些语音现象。
2. 朗读——性价比最高的综合训练每天坚持15分钟的大声朗读,好处超乎你的想象。
材料选择: 首选课本录音,确保语音语调的纯正。学有余力可以找一些难度相当的短篇美文或故事。
方法: 第一遍,对照文本听录音,标注连读、重音和语调。第二遍,逐句跟读,力求模仿得一模一样。第三遍,自己流利地朗读。这个过程同时训练了耳朵、嘴巴和大脑,对语感培养、单词记忆和句型巩固有奇效。
主持人: 有了好的方法,还需要好的习惯来执行。哪些习惯需要格外重视?
吴可心: 是的,方法是指南针,习惯是发动机。再好的方法,没有持之以恒的习惯作为保障,也无法到达成功的彼岸。我重点谈四个习惯。
习惯一:课前主动预习——“带着问题进课堂”预习不是简单地把课文看一遍。有效的预习要做到:
词汇关: 圈出新课的生词,查词典了解音、形、义,并尝试在课文中理解。
文章关: 快速阅读课文,了解大意,尝试回答课文后的问题。用笔标出不理解的长难句或段落。
目标明确: 这样,在听课时,你的目的就非常明确:验证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重点听老师讲解自己标出的疑难点。课堂效率会大大提高。
习惯二:课堂高效听讲——“眼耳手脑并用”课堂45分钟是学习的主阵地。
紧跟思路: 眼睛看老师、看黑板;耳朵听讲解、听发音;手要记笔记;大脑要飞速运转,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科学笔记: 笔记不是把黑板上的所有内容抄下来。要记重点、难点、规律和例句。比如,老师补充的固定搭配、对某个长难句的图解、总结的某类作文句型等。建议使用双色笔,突出重点。
高效利用时间:课上不只是用笔记笔记,也要用脑记。老师降到一个新的知识点和搭配时,自己就可以在脑子里反复记忆了,也可以快速的组成一个自己熟悉场景的句子。此外,在集体做题的时候,部分做得比较快的同学这时候就可以去回顾老师之前课上讲的知识,而不是愣神等待其他同学完成。
习惯三:课后及时复习与拓展——“温故而知新”
“黄金2分钟”与“睡前10分钟”: 下课后用2分钟快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晚上睡觉前,用10分钟翻看今天的笔记和课文。这两个时间点复习,效果极佳。
作业不只是任务: 把作业当成一次独立的复习和检测。遇到不会的,先独立思考,再查阅笔记和课本,最后才看答案。弄懂“为什么错”比把作业做完更重要。
课外阅读——为你打开一扇窗: 基础较好的同学,一定要进行课外阅读。可以从《书虫》英语报纸等分级读物开始,选择比自己当前水平稍低一点的读物,目的是培养阅读兴趣和流畅感。在阅读中,你会在真实语境中反复遇到学过的词汇和语法,这是一种无痛的、快乐的复习和提升。
习惯四:定期总结与规划——“做学习的主人”
周周清,月月结: 每个周末,花半小时总结本周英语学习了什么:学了哪些新单词、新语法,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困惑。每个月做一次大的梳理,画一画知识网络图。
设定小目标: 不要笼统地说“我要学好英语”。可以设定具体可达成的目标,比如“本周熟练掌握20个关于家庭的词汇”、“彻底搞懂现在完成时的用法”等。每完成一个,就给自己一点小奖励,获得持续的动力。

主持人: 吴老师从方法到习惯,都给出了可操作的路径。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在初二英语学习方面,您对家长们有什么建议?
吴可心:家长的角色至关重要。在这个阶段,家长应该成为孩子的 “战略合伙人”和“情感加油站” ,而不是“监工”或“审判官”。
第一,转变心态,关注过程而非结果。 不要一开口就问“考了多少分?”,而是多问“今天英语课有什么好玩的事吗?”“这篇文章讲的什么,你能教教爸爸妈妈吗?”。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与他一起分析原因,寻找解决方法,而不是一味地指责。您的理解和支持,是孩子面对挑战时最大的底气。
第二,创造积极的家庭英语环境。 这个环境不一定要全英文。可以很简单:
利用视听资源: 在车上、吃饭时,播放一些经典的英文歌曲、简单的英语新闻或者孩子喜欢的英文电影原声(如《疯狂动物城》、《寻梦环游记》)。
游戏化学习: 和孩子一起玩英语拼字游戏、看英文电影(开英文字幕)、或者就某个话题进行简单的英文讨论。让英语变得有趣,而不是一个痛苦的负担。
第三,信任老师,保持有效沟通。定期与英语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存在的问题。家校合力,才能形成教育的闭环,更有效地帮助孩子。
主持人: “战略合伙人”和“情感加油站”,这个定位很精准,家长朋友们也需要慢慢调整自己的角色。
吴可心:各位家长,各位同学,初二英语的挑战是真实的,但绝非不可战胜。它更像是一个机遇,一个让我们重新审视学习方法、培养良好习惯、为未来英语能力质变积蓄力量的机遇。请记住这十六个字:“回归基础,重视习惯,持之以恒,静待花开”。
不要焦虑于一时的分数起伏,把目光放长远,专注于每一天的积累:背熟了10个单词,搞懂了一个语法点,大声朗读了一篇课文……这些微小的努力,终将汇聚成强大的力量,帮助你们顺利跨越“分水岭”,在英语学习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稳,越来越自信!
记者|陈若曦
编辑|王悦
责编|安倩
编审|赫振贤
监制|冯慧杰
终审|边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