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王悦
时间:2025-10-25 18:38

今天我们探讨一个既熟悉又新颖的话题——画画在小学文化课中的应用。我们常认为画画是美术课的事,其实不然,今天我们邀请到石家庄市东风西路小学美术教师、在教育一线深耕多年,特别倡导“视觉化学习”的方芳老师,分享如何让一支小小的画笔,撬动整个文化课学习的变革。
主持人:方老师,一说到美术、画画,很多家长会认为是“副科”,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家长是不是也会有这样的反馈?
方芳:是的,但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受到,画画绝不是“副科”的专属,它应该成为每一个孩子,学习每一门文化课的“神兵利器”。
主持人:“神兵利器”?这个说法很有趣。为什么画画对文化课学习有如此大的助益?它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方芳:这其实根植于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我们都知道,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色彩、形状、画面的感知和记忆能力,远强于对纯文字和符号的记忆。
首先,画画是一种“具象化”工具。 它能把抽象的知识、复杂的关系、内在的思考过程,变成眼睛看得见的东西。比如,“伤心”这个词是抽象的,但让孩子画一个下雨天、一个流泪的小人、一颗破碎的心,他立刻就理解了,并且记忆深刻。
其次,画画是一种“结构化”工具。 当孩子要把一个知识点画出来时,他必须先去理解它,梳理它的主干和枝叶,找到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深度学习和思维整理。
除了以上这些,画画还是一种“情绪表达”工具。 学习不是冷冰冰的知识灌输。画画能让孩子带着情感投入学习,降低对枯燥文字的畏难情绪,让学习过程变得愉悦、有创造性。可以说,画画是连接孩子感性世界与理性知识的一座最稳固、最美丽的桥梁。
主持人:画画在文化课中的应用,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呢?
方芳:第一个就是多元智能理论与全脑开发,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画画在文化课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他认为,人类智能是多元的,至少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等八种基本智能。
美术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空间智能,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空间关系,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对其他智能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在小学文化课教学中融入美术元素,能够满足不同智能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优势,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那么第二个就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画画正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重要方式。当学生通过绘画来表达对文化课知识的理解时,他们需要在脑海中重新组织知识,选择重要的元素,建立联系,最终通过视觉形式呈现出来。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知识的深度加工和建构。
比如,在学习了植物生长过程后,可以让学生用连环画的形式描绘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的全过程,这比单纯背诵课文更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学生需要思考每个阶段的关键特征,如何用图像表现时间推移,这些都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表现。
第三个呢就是美育理论,美育就是我们常说的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在小学文化课中融入美术元素,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还能接受美的熏陶,提高审美素养。通过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参与美术创作活动,学生可以培养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学会用艺术的眼光看待世界,这对于学生的人格塑造和情感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同时,美育与智育相互促进,良好的审美素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学科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主持人:我们就从最基础的学科开始聊,语文课上,画画具体能怎么应用呢?
方芳:语文是文字的艺术,画画是图像的艺术,二者结合,相得益彰。应用场景非常丰富。
在识字与写字中,画画可以让汉字“活”起来。比如学习“山”、“水”、“火”、“木”,就让学生画出这些事物的样子,再与今天的汉字对照。他们一下子就明白了汉字的“前世今生”。再比如“刃”字,点在刀口上,一画便知。再 比如“休”字,一个人靠在树边休息;“灭”字,用一块板子把火盖住。通过画画,字义的理解水到渠成,根本不需要死记硬背。
在阅读理解中:画画还可以做文本的“导演”。比如绘制“思维地图”: 学习一篇课文,可以让学生画“故事山”图(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画“人物关系”图,画“情节发展”流程图。比如学《曹冲称象》,画出示意图,孩子就能清晰复述整个过程。
还有常见的古诗文配画: 这是经典方法。“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句诗的构图感极强。让孩子为古诗配画,他必须先去理解诗的意境、意象,揣摩诗人观察的角度和心境。这个过程,是最高级的审美鉴赏。
除了以上这些,在写作教学中:画画还可以为灵感“画”出路。在常见的绘画日记中: 对于低年级学生,让他们先画下最想记录的一件事,再根据画的内容写几句话。画画解决了“写什么”的难题。 写作前,不急着动笔,先画一张“思维导图”。中心主题是作文题目,向外发散出人物、地点、事件、感受等分支,每个分支再细化。这样写出来的作文,结构清晰,内容饱满。还有更有趣的连环画故事形式: 让孩子创作一个四格或六格连环画,再为每幅画配上文字说明。这本身就是一次完整的叙事文写作练习,充满了趣味性。
主持人:语文课的“文画结合”让人耳目一新。在大家普遍认为更抽象的数学课上,画画又能扮演什么角色呢?
方芳: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画画就是让这套“体操”动作变得可见。它能让抽象的数学概念“落地生根”。
在数的分与合中,也可以用画画来表现:例如在学习5可以分成2和3,就画5个苹果,用圈圈分成两堆。加减法的应用题,更是离不开画图。树上有3只鸟,又飞来2只,现在有几只?一画便知。
在理解分数中也是所有体现的,比如让孩子画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给其中1份涂色,他就直观理解了1/4。这比任何语言解释都有效。在几何与空间里:亲手画长方形、正方形,他会自己发现对边相等;画三角形,他会理解稳定性。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立体图形,并把看到的视图画下来,这是极好的空间想象力训练。在对称轴中的应用: 不只是找现成图形的对称轴,而是让学生“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一半印,一半画,对称的概念深入骨髓。
同样的,在解决问题上可以图解策略,化繁为简。
线段图之王道: 这是小学数学最重要的画图方法。和倍、差倍问题,行程问题(相遇、追及),价格问题……几乎所有复杂应用题,都可以用线段图来梳理数量关系。一条线段代表一个量,长短表示大小,关系一目了然。
学习集合概念时,韦恩图(交集、并集)是最佳工具。理解一个复杂的运算步骤,画一个流程图,逻辑清晰,步步为营。
主持人: 画图让数学有了温度,不再冰冷。那我们再把视野放宽,在英语学习中,画画有用武之地吗?
方芳:当然!语言学习的核心是词汇和场景,画画在这两方面都能大显身手。词汇记忆:打造个人的“图解词典”。让孩子准备一个图画本,学习“apple”就画一个苹果,学习“run”就画一个小人在跑步。这种图文并茂的笔记,记忆效果远超单词表。
在语法学习中,则让规则“显形”。时态是难点。可以画一条时间轴,标出“过去”、“现在”、“未来”,把不同时态的句子和图画放在对应位置。
在口语与写作中,画画是搭建表达的“脚手架”。比如 学习“我的家人”主题,就画一张家庭树海报,向同学介绍。学习“四季”,就画一幅季节风景画,再描述画面内容。
主持人:在科学和道法这类课程中,画画又能如何应用呢?
方芳:这两门课程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画画更是不可或缺的“研究工具”。
在科学课中的观察与记录中: 学习植物,就画出根、茎、叶、花、果实,并标注名称。学习昆虫,就画出它的身体结构。这种细致的观察和描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
在理解原理与过程中: 水的循环(蒸发、冷凝、降水)、光合作用、食物链……这些动态过程,用连环画或流程图来表现,比文字叙述更直观易懂。
那么在实验报告: 可以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记录实验步骤和现象。比如“磁铁的特性”实验,画出示意图,标明哪边相吸,哪边相斥,一目了然。
同样道理,在道德与法治课上,我们绘制地图: 学习方位,就从画教室座位图开始。学习中国地理,可以画各省的轮廓图,并填上简称、特产等。学习社区,就画一张自己家周围的社区资源图。
在梳理历史脉络时: 用时间轴来记录历史大事,把朝代更替、重要事件标在线上,历史发展的脉络就清晰了。
在表达观点时: 学习环保主题,可以画“理想中的绿色家园”与“被污染的地球”对比图。学习规则,可以画“这样做是对的”与“这样做是错的”情景对比画。用图像进行价值判断和情感表达,对孩子来说更自然。
主持人:在小学音乐课当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方芳: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巧妙地融入绘画活动,是一种极具成效的跨学科融合教学手段。这种“音画结合”的方式,能将抽象的音乐语言转化为具象的视觉符号,极大地契合了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有效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与音乐感知力。
具体而言,其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聆听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线条、色彩和形状来描绘他们所听到的音乐。例如,用起伏的波浪线表现旋律的流畅与跌宕,用尖锐的锯齿形感受节奏的急促,或用温暖的色调匹配欢快的情绪,用冷色调呼应忧伤的曲调。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将内心的听觉体验外化,更深化了他们对音乐要素如音高、节奏、力度和音色的理解。
其次,绘画可以作为理解音乐形象与故事的桥梁。在欣赏《森林狂想曲》或《彼得与狼》这类标题音乐时,让学生边听边画出他们想象中的场景和角色,能够将无形的旋律与具体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联系起来,使音乐欣赏变得生动而充满趣味。
总而言之,绘画不仅是音乐的“翻译器”,更是想象的“催化剂”。它让音乐课不再局限于听觉,而是调动了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在激发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同时,也让他们对音乐的美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理解,从而实现美育的深度融合。
主持人:听了您的介绍,感觉画画简直就是全科学习的“万能钥匙”。但在实际操作中,老师和家长可能会有一些疑虑。比如:有的孩子说“我不会画”,或者画得“不像”,这该怎么办?
方芳:这个问题非常关键,也是我们必须破除的一个误区!在我们的实践中,永远要强调“画理”重于“画技”。我们不是在培养画家,而是在利用画画促进思考。
这就需要我们降低门槛,符号化表达: 告诉孩子,画得简单没关系。一个人可以用一个圆圈加几条线表示;一棵树可以是一个长方形加一个云朵状的圆;心情可以用笑脸、哭脸来表示。我们追求的是“意思到了”,而不是“栩栩如生”。
其次, 重在解读: 当孩子完成一幅学习相关的画后,一定要给他机会去“说画”,讲解他画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画。在这个过程中,他的逻辑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有时你会发现,他画得虽然简单,但讲得头头是道,这说明思考已经发生了。
除了以上这些,我们还需要多鼓励,少评判: 不要用“像不像”、“美不美”来评价。而是说:“我很喜欢你用这个红色来表达高兴的心情”、“你这个箭头清楚地表示了变化的方向,真棒!” 我们的肯定要聚焦于他在理解、思考和表达上的进步。

主持人:还有一个现实问题,用画画来学习,会不会很耗费时间?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如何有效组织?
方芳:这确实需要一个平衡和设计。
不是所有画画活动都需要一张A4纸精工细作。很多时候,它可以是课本上的“随手涂鸦”——在文字旁边画个小插图帮助记忆;可以是笔记本上的一个简单框图;可以是小组讨论时在白板上的快速勾勒。
作为“学习支架”而非“艺术创作”: 我们可以提供一些模板,比如空白的思维导图框架、只有几个关键词的连环画格子,让学生去填充。这能大大节省时间。
算大账,不看小账: 表面上,画图花了5分钟,但这5分钟的深度理解和思维整理,可能胜过10分钟的机械背诵和重复做题。从长远看,这是提升了学习效率,培养了核心素养。
主持人:对于想要尝试这种方法的老师和家长,您有什么具体的建议吗?
方芳:我的建议是:从小处着手,循序渐进。
一,营造安全的环境: 首先让孩子不怕画、敢画。明确告诉孩子,我们看重的是想法,不是画功。
二,提供丰富的材料: 准备不同颜色的笔、彩铅、便利贴、小白板等,让画图工具触手可及,增加趣味性。
三,以身作则: 老师和家长在讲解时,可以随手在黑板上、纸上画图来辅助说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四,从一门课、一个知识点开始: 不必全面开花。比如,这周就在语文古诗教学里试试“诗配画”,下周在数学应用题里强调“画线段图”。找到成功点,建立信心。
五,分享与展示: 定期把孩子们有创意的“学习画作”在教室里、在家里展示出来。这不只是展示美术,更是展示思维的火花,能极大地激励孩子。
主持人:这种“视觉化学习”或者说“画画助学”的理念,对未来教育意味着什么?
方芳: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可视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时代。从小培养孩子运用图像、图表、符号来整合信息、表达思想的能力,这本身就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未来素养。
当孩子们习惯于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去学习、去思考、去创造时,他们就不再只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是成为了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意义的创造者。一支画笔,一张白纸,给予孩子的,是一个可以自由驰骋的思维战场,是一片可以种下任何奇思妙想的沃土。
我相信,当我们的课堂能够真正拥抱这种多元智能、多种感官参与的学习方式时,我们培养出的,将是更具创造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未来公民。
记者|陈若曦
编辑|王悦
责编|安倩
编审|赫振贤
监制|冯慧杰
终审|边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