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王悦
时间:2025-10-28 08:55

冀商课堂,商界导航。
近日,美团在北京开了一场餐饮产业大会。这场大会,阵势很大。今年的餐饮行业,确实发生了很多大事,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今天的中国餐饮行业,正在发生一些深刻的结构性变化。什么结构性的变化?
从规模至上,到信任第一
9月初,罗永浩质疑西贝使用预制菜却未告知消费者的新闻一直在发酵,为什么一个始于“菜是不是现炒的”简单问题,最后却越吵越乱,成了一场关于信任的巨大危机?我们需要了解几个基本事实。
事实1:整个事件不是事实之争,而是定义之争。在大多数消费者看来,只要不是在餐厅后厨从头到尾现做的,都算预制菜。可是西贝的老板们不这么看啊!一方是“行业定义”,另一方是“大众定义”。双方的标准从一开始就不在一个频道上,自然就“鸡同鸭讲”。这不是关于“做没做”的事实之争,而是关于“叫什么”的定义之争。
事实2:对规模化的餐饮品牌,预制菜是安全和效率的更优解。我们都有一个朴素的认知:一家小饭馆,老板每天早上去菜市场买新鲜蔬菜回来现炒,肯定比用工业化的半成品要安全。但当一家餐厅,变成200家、500家全国连锁时,情况就完全反过来了。你如何确保那200家门店,今天买的西兰花,都没有农药残留?明天买的牛肉,都没有变质?分散采购,意味着风险的指数级放大。而中央工厂的模式,恰恰是通过集中采购、标准化处理、全程冷链,把食品安全的风险,降到了最低。
事实3:既然两边聊不到一起,那透明化就是最后的解决方案。把选择权,还给消费者。比如老乡鸡,坦诚地在门店公示菜品的“预制等级”:70%是餐厅现场加工,28%是工厂预制、门店现做,2%是成品冷链配送。为了让你彻底放心,他们还发布了一份20万字的《菜品溯源报告》,把每个菜的前世今生,都给你讲得清清楚楚。又比如在后厨,架个摄像头开直播。你不是担心我店里不干净吗?我开放透明的可视厨房,你想看随时就能看。
未来餐饮的出路,不是放弃规模,而是告别规模崇拜,寻找规模、效率和体验的平衡。在追求规模和效率的同时,重建信任。这就是2025年,中国餐饮行业正在发生的第一个深刻变化:经营的重心,正在从B端的“规模至上”,彻底转向C端的“信任第一”。
从狂热烧钱,到必须理性
除了预制菜,“外卖大战”,一定也是今年中国餐饮的一个关键词。但热闹的同时,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所有人都在说,我干了多少单,但几乎没人提,我赚了多少钱。根据数据,阿里三季度的外卖业务亏损,预估350亿元到400亿元;京东第二季度,包含外卖在内的新业务,亏损达147.7亿元。一个人人抢着干的生意,大部分人却似乎都在亏钱。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必须理解外卖的两个本质。
本质一,外卖,是一场“四方利益”的艰难平衡。大部分生意,只有买卖两方。但外卖不一样,它至少有四方,消费者、商家、骑手、平台。可是,让四方满意,并不简单。比如,外卖究竟该比堂食更贵,还是更便宜?消费者说,应该更便宜。因为我一没占座位,二也不用你的服务员。商家说,那好像是该贵。因为,我要拿专门的饭盒给你打包。骑手说,便宜、贵无所谓,把我的配送费给我就行。平台挠了挠头,说这是一个复杂的平衡问题,让我再算算……当立场超越商业,情绪就会盖过理智。
本质二:外卖的核心,是用算法,做好复杂度的管理,有一项数据,美团的调度系统,每小时需要执行约29亿次路径规划算法。这对管理复杂度的能力,是巨大的考验。外卖,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流量+补贴”游戏。它背后是复杂的履约网络、是精密的算法调度、是无数商家和骑手的生计平衡。光靠“体力”去扛,是扛不住的。而补贴大战的玩法,其实是无视了这一点,试图用“体力”解决“脑力”问题的表现。美团外卖的负责人薛冰,在这次大会上也说,这场看似热闹的大战,其实泡沫不少。75%的增量订单,都是15块钱以下的。被补贴打乱的价格体系,未来可能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修复。这代表了整个行业在经历了一场高烧之后的冷静反思,也是行业正在发生的第二个深刻变化:经营的方向,正在从不计成本的“狂热”,回归到尊重常识的“理性”。
从盲目内卷,到精耕细作
过去那套靠体力、靠烧钱的旧打法,好像开始失灵了。一方面,市场越来越卷了,另一方面,消费者也越来越聪明了。
这时候,再靠拼速度、拼规模,就只能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互相伤害。美团高级副总裁王莆中在演讲里说:美团,要把反低价内卷,进行到底。你看,连平台方也意识到了,纯粹的低价内卷,会毁掉整个生态。
商家没利润,服务就没保障,顾客体验就下降,平台也活不下去。所以,我们的打法,必须要有所变化。要实现这一点,靠加班熬夜行不通的,必须要靠结构性的成本优势。
具体怎么做?比如,从根上开始,重新设计自己的盈利模型。开过店的人都知道,生意赚不赚钱,很大程度上,已经被“店型”决定了。比如,面积是500平米还是150平米?前厅和后厨的比例是多少?王蒲中在演讲中,分享了几个特别有意思的案例。例如,品牌卫星店。卫星店,就是开在主店周边社区里的,像卫星一样的店。这种卫星店,人少租金低、只做外卖。
根据美团数据,这种店型的坪效,比普通店能高出56%,回本周期也能缩短55%。例如,共享店。共享店,不是指几个人合租一个门面,而一间店,做好几个生意。比如,厨房生产快餐便当,晚上做烧烤夜宵;前厅白天是快餐厅,晚上是小酒馆。一份租金,能做好几个时段、不同场景的生意。
真正的低成本,不是抠出来的,而是从生意模型里设计出来的。
中国的餐饮行业,正在经历一次深刻的结构性变化。今天,所有逻辑的起点,都必须回到C端、回到顾客。你的起点必须是:他真实的期待是什么?我如何才能赢得他的信任?当顾客的意愿变了,你的经营逻辑,就必须跟着变。当顾客不再只为“低价”狂热,你就必须提供真正的“理性价值”。
很多年以后,也许我们仍将回想起2025年,这不寻常的一年。那些喧嚣,最终都会消散,只有那句最朴素的话,久久不散:所有非理性的狂热,终将败给最底层的商业逻辑。
来源|《新冀商传奇》栏目
作者|海潮
编辑|王悦
责编|安倩
编审|吴晓飞
监制|冯慧杰
终审|边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