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总动员】认同孩子的感受 比帮TA扫清障碍更重要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王悦

时间:2025-10-28 14:01

很多父母,尤其中学的父母,经常抱怨孩子越长大就越不爱跟自己交流,很难沟通,自己没有办法了解孩子了。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今天邀请石家庄市第二十二中学心理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吴昊蔚老师答疑解惑。

主持人:吴老师,为什么家长们会有刚才说到的那种共同感受?

吴昊蔚:各位家长不妨回忆一下:在孩子逐渐长大的过程中,当他跟我分享他的某件事情时,我是急于教育他给他讲道理,还是静静地倾听他?

当他想要寻求你的关注时,我是耐心地给予他陪伴还是表现出心烦?当他想要去做某件事情时,我是放心地让他去做同时在背后给他支持还是不给他尝试的机会……

聊到这里可能很多家长要沉默了。

主持人:为什么认同感受这么重要,甚至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吴昊蔚:先给大家举个例子:

小宇跟妈妈说:“妈妈,我们宿舍有个同学,每天晚上大家都睡着了,他还开着电脑,听音乐也不关外放,我都快要被烦死了。”

妈妈说:“这事你得赶紧告诉你们班主任还有你们宿管的老师啊,这多影响睡眠,第二天的学习怎么办?”

小宇说:“这样不好吧,他知道了会生气的。”

妈妈说:“那要不妈妈给你们老师打电话?”

小宇嘟囔一句:“这样跟我直接去找老师也没有区别。”

“其他的同学受得了吗?”

小宇说:“应该也不喜欢吧,但是他们好像都能睡着。”

妈妈说:“别人都能睡就你不能睡?你这孩子也是娇气。”

小宇说:“我也没办法啊,我睡觉一直都要安静,您又不是不知道。”

妈妈说:“我知道有什么用?你跟我说我也没办法,我是能帮你换个宿舍还是帮你转个学啊?”

小宇叹了口气,进房间去了。

这样的聊天场景,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其实这个事件中,家长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孩子会觉得,跟妈妈聊天太无趣了,她根本不知道我想要什么。说了也白说,下次不说了。

主持人:为什么在孩子跟我们聊感受的时候,我们会跳过孩子的感受,直接想插手帮助孩子去解决问题?

吴昊蔚:因为我们习惯了站在长辈的角度去跟孩子沟通;

我们觉得有义务提点孩子,指导孩子;

我们担心孩子做不好,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人生经验全部当作建议一股脑儿塞给孩子。

主持人:为什么会话不投机半句多?

吴昊蔚:当孩子向我抱怨某件事情时,他是出于信任,把我当成他的朋友,朋友会说:“这真的是太让人生气了。”而妈妈却常常说:“这个问题要怎么办?”孩子的诉求得不到回应,这就导致了话不投机半句多。

主持人:我们怎样做才算是认同孩子的感受?

吴昊蔚:认同的前提是倾听,听到了,听懂了才有认同。

先说两种错误的倾听反应。

1、反应和纠正

我们是不是经常会说:“我也没有办法。”“你不许那样和我说话。”“你不应该有这样的想法。”“你就不能跟别人学习以下吗?

2、修复或解救

我们是不是经常会说:“如果你这样的做的话,也许就不一样了。”

“别难过了,相信我,你丢了的东西也许会回来的。”“不要哭了,我给你买个一模一样的就行了。”

主持人:正确的倾听方法是什么?

吴昊蔚:

1)当孩子试图对我们说话时,停止打断、解释、辩护、说教,或者命令孩子。

2)不说,只听。可以问这样的问题,例如,“还有吗?”“可以说得再多一点吗?"

3)当孩子说完后,问问他/她是否愿意听我说,孩子如果说愿意,我再说。

听到,听懂孩子的话之后,就是接纳他的感受,这样他的心门才能够打开,这是我们和他交流的第一步。孩子只有感觉自己被倾听后,他才会愿意去听我说的。

主持人:如何认同孩子的感受?

吴昊蔚:

1)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感受,告诉他,他有能力处理自己的感受。

2)不要修复、解救,或试图说服孩子放弃感受。

3)认同孩子的感受:我能看出来你真的很(生气、沮丧。伤心)。

4)然后保持沉默,相信孩子能处理它。

孩子需要去经历感受,我们不能够替代他做任何的选择,也不能够替代他去承担他本应该承担的情绪。

我们对孩子感受的认同可以让孩子生活在一个能感受到支持和认可的友好氛围中,当感受被接纳后,孩子再去解决问题时,我会惊奇地发现他们常常做得很好。

在“认同孩子的感受”的下一层级,才是“帮孩子扫清障碍”。我们不提倡帮孩子扫清障碍。每个人都要经历属于他自己的水深火热,帮助他A,还有BCD等着他。

我们大部分家庭教育的状态是,——充满爱却迷失方向。父母倾其所有,孩子疲惫不堪。经常有家长说,“老师,我已经付出了一切,为什么孩子还是不快乐?”有时候,最好的教育,恰恰是什么也不做。

一位妈妈说,儿子小时候特别喜欢疯跑,不可避免地会摔倒。我很快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每次跌倒,他都会先扭头看我。

如果我一脸惊慌,他就会放声大哭;如果我保持平静,他就会自己爬起来,继续奔跑。这个细微的瞬间让我意识到:我们是孩子情绪的镜子,他通过我们来定义这个世界是否安全。

这种影响远超我的想象。多年后,当儿子上初中时,这种体会更加深刻。一天晚上,他写作业时告诉我,有个同学对他很不友好,在小组活动中偷懒却邀功。

我的第一反应是立即解决问题——联系老师、找家长沟通。但我忍住了这种冲动,而是轻声问他:“这听起来真让人难过。你打算怎么处理呢?”

“我决定先不和他一组了,”儿子思考了一会说,“下次我会提前和老师沟通,选择和自己配合默契的同学。午餐时间我可以去踢足球放松一下,不想让这件事影响心情。”

孩子自有他的智慧,只要我们给予足够的信任和空间。想跟大家分享一下“灯塔式养育”。

主持人:什么是“灯塔式养育”?

吴昊蔚:想象一下灯塔的样子:它屹立在那里,稳定而可靠,为船只指引方向,却从不代替船只航行。它警告险滩,却不决定航路。它光明温暖,却从不喧宾夺主。

举个例子:孩子放学回家,沮丧地说小组作业全是自己一个人做的,其他组员都不帮忙。

作为父母,我此刻会怎么做?可能是,立即给出解决方案:“你应该这样分配任务”“我要给你们老师发邮件”。执行力强的父母可能已经直接联系其他家长或者老师,要求他们立即解决问题。

而“灯塔父母”则会先给孩子一个拥抱,然后说:“这听起来确实不公平。你感觉怎么样?这件事情让你有什么感受?你自己有什么想法吗?”第一种方式解决了表面问题,却隐含着一个信息:“没有我,你处理不了。”第二种方式则传递出:“我相信你有能力自己解决这个问题,但我永远在这里支持你。”

主持人:成为灯塔父母,我们可以怎么做?

吴昊蔚:

1)学会停顿三秒

当孩子遇到问题,先深呼吸,给自己三秒钟时间。问一句:“你是怎么想的?”而不是立即给出答案。

2)认可情绪而非急于解决

“这一定让你很失望”比“让我来帮你解决”更能给孩子力量。情绪没有对错,它是孩子真实的感受。当我认可孩子的情绪时,就是在认可他的存在。

3)相信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允许孩子尝试自己的方法,即使我的方式更高效。犯错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4)设定界限而不设限

明确的界限给孩子安全感,界限内的自由则给他成长的空间。比如:“你可以在晚上9点前完成作业,具体安排自己决定。”

5)关注努力而非结果

“我看到你很努力在尝试”比“你真是天才”更能培养孩子的韧性。努力是孩子可以控制的,而结果往往有很多不可控因素。

同时,特别提醒:犯错非常重要。

举个例子:小华的爸爸很懂得这个道理。当小华因为粗心考试失利时,爸爸没有责备他,而是说:“这次失误让你学到了什么?下次怎么做会更好?”

这种态度让小华明白:犯错不可怕,重要的是从错误中学习。现在小华已经能够坦然面对失败,并且养成了每次考试后自我反思的好习惯。

在错误中学习的过程,就像免疫系统通过小病获得免疫力一样。保护得太好,反而让孩子失去了发展“心理免疫力”的机会。

然而,现在很多孩子接收的信息是:错误是没有价值的。太多的孩子认为他们的父母只想要完美的成绩单,而为了追求这个无法实现的目标,他们牺牲了成长的机会。

随着孩子成长,我们的角色要从“CEO”逐渐转变为“顾问”。最终目标是培养出能够独立生活的年轻人——他们内化了我们的价值观,并具备在社会中实践这些价值观的能力。

这种转变也需要我们不断自我反思:我的干预是为了孩子好,还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我是否因为害怕别人的评价而过度保护孩子?我是否真正信任孩子有能力应对挑战?

“给孩子翅膀,而不是枷锁。”大家都能理解父母对孩子的爱和担忧,但也请相信孩子的能力和韧性。

每个孩子都有一颗向上的心,就像向日葵总是向着太阳生长。我们要做的,不是代替他们生长,而是提供适当的阳光和雨露。

教育是和孩子一起成长,是一场双向的修行。

我们努力成为孩子人生航道上的灯塔:指引方向却不替代航行,守护安全却不限制探索,给予支持却不剥夺成长的机会。

也许刚开始会有些不习惯,甚至有些担心,我需要不断地调整鼓励自己,当我看到孩子自信而独立地解决问题时,发现这一切都是值得的。这不是通过我的不断干预,而是通过适时的放手和信任。

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理解,每位父母都值得被支持,每个家庭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养育之道。有时候,最好的爱,是学会适时地放手;最好的养育,是相信孩子自己的力量。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成为那根点燃火焰的火柴,而不是那桶水。

记者|陈若曦

编辑|王悦

责编|安倩

编审|吴晓飞

监制|冯慧杰

终审|边宇峰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