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王悦
时间:2025-10-30 13:17

在我们的育儿路上,有一个场景几乎每位家长都遇到过——孩子跑着跑着,“啪”摔了一跤,膝盖磕破了;或者和小朋友玩耍时,发生了小小的碰撞,身上青了一块。面对这些“小磕碰”,您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瞬间涌上的心疼、焦虑,还是忍不住想去责怪环境或他人?今天我们邀请石家庄市长安区第一幼儿园骨干教师李博宇,跟大家一起换个视角,来看看在这些磕磕碰碰的背后,隐藏着的孩子成长的宝贵密码。
主持人: 李老师,我们开门见山。一听到孩子“磕碰”了,我们做家长的心,总会咯噔一下,立刻紧张起来。
李博宇:是的,但我看来,这些磕碰反而是孩子的“成长勋章”。
主持人:为什么我们会说磕碰是“勋章”呢?这背后的儿童发展规律到底是什么?
李博宇:我们说它是“勋章”,首先是想从根本上扭转一个观念:磕碰不是失败,而是探索过程中产生的“数据”。 您想,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未知的。他们是怎么认识世界的?不是靠我们讲道理,而是靠他们的感官和动作——去摸、去爬、去跑、去跳、去撞。
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感知运动学习”。比如,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他跌倒的每一次,都不是无意义的失败。他通过跌倒,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重力”,什么是“平衡”,地面的“硬度”是多少,多快速度和多大力道会让自己摔倒。这一次次磕碰,就像是他主动探索世界后,带回来的“科研数据”。所以,这个“勋章”,是他勇气、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实物证明。它证明孩子没有停滞不前,而是在努力地拓展自己能力的边界。
主持人: 您这个“科研数据”的比喻真的很形象,让我们理解到磕碰是学习过程的副产品,而不是一个需要被杜绝的“事故”。在幼儿园的生活中,哪些环节是您观察到的,孩子最容易发生“磕碰”,但又恰恰是不可或缺的呢?
李博宇: 主要是三大类活动:户外活动、自主游戏和同伴交往环节。
比如说户外活动,孩子们在攀爬架上,他需要瞬间判断:我的手应该抓在哪里最稳?我的脚应该踩哪个支点?我的身体重心要如何移动?在这个全神贯注的探索中,他可能会因为尝试一个新动作而蹭到架子,或者没抓稳滑下来,这都可能带来一些小擦伤。但如果我们因为害怕这些,就禁止他攀爬,那他可能永远也学不会如何协调地运用自己的身体去征服高度。
再比如自主游戏,几个孩子在一起追逐玩耍。他得一边跑,一边看路,还得留意别的小伙伴,控制速度和方向。撞到一起的事儿常有。可这不正是在学习怎么跟别人保持距离,怎么控制自己嘛。
还有和同伴的交往环节,两个小朋友都想玩同一个玩具,可能一伸手,就碰到了对方。这种身体接触,也是他们学习如何用非语言的方式沟通、如何协商、如何理解“我的”和“你的”界限的开始。
所以,这些看似“高风险”的环节,恰恰是孩子长本事最关键的时候。要是这也不让碰,那也不让摸,就像总给孩子吃特别精细的食物,他的“消化能力”反而会变弱。
主持人: 李老师,您刚才说到了“长本事”,咱们再往细里说说,一次小小的磕碰,到底能解锁孩子哪些具体的成长能力?
李博宇:我觉得至少有四样特别宝贵的收获。
第一,是学着判断什么是危险,什么样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险。 我举一个曾经发生在我们班的例子,在坐小椅子的时候,乐乐特别喜欢翘着小椅子的腿还来晃去,我们制止过他很多次,也和班里的小朋友说过很多次翘着椅子晃来晃去可能会摔倒磕在地上很危险,但是乐乐听了这些之后还是总翘椅子。有一次他没控制好,椅子向后滑去,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哇哇大哭起来。我们先对他进行了安抚,等他情绪平复下来后,和他一起寻找摔倒的原因,经过这次乐乐认识到翘着椅子晃真的会摔倒,会发生危险,之后在也没有见过乐乐翘椅子了。亲身体验后判断的“危险”比老师说一百遍“坐姿端正”“不要翘椅子”都管用。
第二,是身体变得更灵活、更协调。 孩子在凹凸不平的草地上奔跑,他的脚底会传来各种复杂的信息,大脑需要瞬间处理这些信息,指挥他的脚踝、膝盖、髋关节做出微调,以保持平衡。即使最后他摔倒了,这个“摔倒-用手撑地-缓冲-爬起”的整个过程,也是一次极其宝贵的、对身体极限和协调性的压力测试和锻炼。每一次成功的自我保护,都在增强他对自己身体的自信。

主持人:前两个收获,一个是关于认知和预判,一个是关于控制身体。另外两个呢?
李博宇:第三个收获是开始懂得疼,知道保护自己。疼,本身不是坏事,它是身体在提醒我们“有危险”。通过磕一下碰一下,孩子第一次真真切切地知道了“疼”是什么感觉。他明白了自己的身体是有感觉、有边界的,哪些动作会让自己不舒服。这才是自我保护意识最开始的样子。从来没疼过的孩子,他对“危险”的理解是空的;有过体会的孩子,他会开始爱惜自己的身体。
第四也是特别重要的一样,是学习怎么跟别人相处,怎么解决问题。 要是磕碰发生在两个孩子之间,这里头学问就大了。比如,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撞倒了另一个小朋友。俩孩子都会有情绪——可能吓着了,可能疼,可能委屈。接下来,他们得学习怎么面对:撞人的小朋友,得学着看看对方怎么了,学着说“对不起”,学着怎么弥补;被撞的小朋友,得学习说出自己的感受(“你撞疼我了”),学习接受道歉,或者找大人帮忙。我们大人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去沟通,去想“下次咱们怎么玩能避免这样?”。你看,一个小小的碰撞,就变成了一堂活生生的、怎么跟人打交道的小课堂。
主持人: 让您印象特别深刻的,“因磕碰而成长”的小故事,给我们分享分享吧。
李博宇:我们班有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叫娇娇。有一次玩滑梯,她太急了,前面小朋友还没离开,她就滑下去了,结果俩人撞一块儿,都哭了。我们安抚好之后,没批评谁,而是把他俩叫到一边,像聊天似的问:“刚才怎么回事呀?咱们想想,怎么玩才能又开心又安全呢?”
娇娇看着还在掉眼泪的小伙伴,小声说:“我该等他走了再滑。”另一个孩子也说:“我该快点走开,不应该堵在滑梯口。”我肯定了他们俩的想法,还和他们一起定了条“滑梯小规则”。有意思的是,打那以后,娇娇像个小大人似的,不仅自己遵守,还会主动提醒后面着急的小朋友:“等一下,前面还有人呢!”
你看,他从一次小事故里,学到了要遵守规则,懂得了为别人着想,还有了责任心。这次磕碰,对他来说,是一次特别大的成长。
主持人: 娇娇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负面事件如何被转化为积极的成长契机。但就像您说的,道理我们都懂,可看到孩子身上有伤,那种心疼确实是本能的第一反应。作为家长,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做,才能完成从本能的心疼、甚至是想责怪老师或环境,到您刚才示范的这种理性的“共情——引导”的转变呢?
李博宇: 这个问题非常关键,也是家校共育的难点。我特别理解家长的那种心疼。所以,我建议家长朋友们,可以尝试在家里建立一个 “三步回应法” ,这套方法的核心是: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第一步:共情与安抚,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情绪。
当你看到孩子哭了,或者委屈地给你看他的伤口时,请家长朋友们第一时间蹲下来,让自己的视线与孩子齐平,然后给他一个拥抱。用温和而坚定的语气共情他的感受:“宝宝摔倒了,膝盖很疼是不是?爸爸/妈妈看到了,有点害怕对吗?”这一步的目的,是让孩子的情绪被看见、被接纳,让他知道“我的感受是重要的,爸爸妈妈是理解我的”。这能给他巨大的安全感。这里有一个切忌:千万不要立刻情绪激动地大喊“哎呦!怎么搞的?!谁推你的?!”或者“都怪这个破石头!”。这种反应,会向孩子传递两种我们不想看到的信号:一是过度焦虑,会放大孩子的恐惧;二是推卸责任,让孩子学会遇事怪罪外部,而不是思考自己如何应对。
第二步:冷静分析与归因,与孩子共同回顾事件。
等孩子的情绪平复下来之后,我们可以用平静的、聊天的语气和他一起回顾一下事件本身。“我们刚刚是怎么摔倒的呀?是跑得太快了没来得及看路,还是地上的玩具没收好绊了一下?”注意,我们的语气是“探寻真相”,而不是“审讯追责”。目的是帮助孩子理解事件的“因果关系”,让他从“我受害了”的这种模糊、被动的感受里走出来,清晰地看到“我的行为”和“结果”之间的联系。
第三步:聚焦解决方案,和孩子一起想想以后怎么办。
这是把“危机”变“契机”最关键的一步。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思考:“那下次我们怎么玩,可以既开心又安全呢?要不要试着在拐弯的地方慢一点?或者我们玩之前先看清楚路上有没有东西?”甚至可以角色扮演一下。这样,就把一次不愉快的经历,彻底转化成了一次面向未来的、宝贵的学习机会。孩子学到的不是“我不能跑”,而是“我可以用更安全的方式跑”。
主持人: 这个“三步回应法”非常清晰,给了家长一个可以立刻上手操作的路线图。另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当磕碰发生在幼儿园,家长从老师那里得知消息时,如何与老师进行有效、良性的沟通,才能既表达关心,又促进合作呢?
李博宇: 您问的这个问题非常普遍。我想说,信任是家校沟通的基石。当老师主动告知您孩子磕碰的消息时,这本身就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家长此刻的态度,直接决定了沟通的效果。
我建议家长可以尝试这样沟通:“老师您好,谢谢您及时告诉我。孩子现在状态怎么样?您方便跟我说说当时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吗?我们了解了之后,也好在家里配合您,一起引导孩子,帮助他以后更好地建立安全意识。”
您看,这样的沟通方式:
1. 表达了感谢——肯定了老师的工作。
2. 聚焦于孩子现状——体现了真正的关心。
3. 询问“具体情况”而非“追究责任”——姿态是合作的、探寻的。
4. 提出了“家园配合”——表达了共同育儿的愿望。
这样的沟通,老师会非常感动、暖心,也更愿意和您分享细节,共同寻找帮助孩子成长的最佳路径。相反,如果一上来就是质问:“你们怎么看孩子的?怎么会让他摔着?” 这瞬间就把老师放到了对立面,也会让老师感到有些寒心。因为在班集体中,几十个孩子一起学习生活,小磕碰小摩擦是无法避免的,老师会尽最大努力保证幼儿的安全,家长朋友们也应该相信老师,咱们劲往一块使,才能给孩子营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主持人: 李老师,我们谈了这么多当下的处理方法,现在让我们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您认为,一个在适度冒险和探索中,难免有些小磕碰的孩子,与一个在过度保护下追求“零磕碰”长大的孩子,在五年、十年后,他们身上会有哪些显著的不同?
李博宇: 这个问题关乎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我们究竟要培养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我想,这种差异会体现在几个核心能力上。
那个在适度冒险中长大的孩子,他首先会更具韧性与抗挫折能力。因为他从小就有大量的“摔倒了再爬起来”的成功经验。在他的潜意识里,已经深深埋下了一个信念:“困难、疼痛是暂时的,我是有能力去应对和解决的。” 这种内在的信念,就是我们常说的“逆商”,是他未来面对学业压力、社交挫折等更大人生挑战时,最宝贵的心理资本。
其次,他会更独立、更自信。因为他的探索欲望被保护,他的尝试被鼓励,他的成败都被接纳。他会觉得“我能行”、“世界是可以被我去探索和影响的”。这种发自内心的自我效能感,是自信最坚实的来源。
最后,也是家长们最关心的安全问题上,他反而会拥有更精准的危险预判和自我保护能力。他通过亲身实践积累的“风险数据库”是丰富而鲜活的,他知道水的特性、高度的感觉、速度的界限。这种内化的、本能的认知,比任何被动的警告都更有效。
而那个长期被过度保护的孩子,他就像生活在一个无菌的温室里。他可能会非常依赖成人,因为所有“危险”都被成人扫清了,他不需要自己思考。他的性格可能会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因为缺乏锻炼而显得胆小、怯懦,不敢尝试新事物;要么因为从未受过挫,而变得盲目自信、鲁莽,一旦离开成人的保护,在复杂真实的环境里,他反而可能因为完全缺乏经验而遭遇更大的、无法应对的风险。
所以,我们现在给予孩子的“保护”,究竟是为他披上一件永远脱不掉的“保护罩”,还是为他装备一副可以独自闯荡世界的“铠甲”?我想,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爱孩子,不是为他扫平前行道路上的一切荆棘,创造一个绝对安全的“真空”,而是陪伴他、引导他,让他自己学会如何辨认荆棘,如何平稳地走过坎坷,甚至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欣赏沿途风景的勇气和智慧。这些小小的磕碰,正是他们成长路上,最真实、最勇敢的印记和勋章。
爱是如他所愿,而非如我所愿。让我们共同用更智慧、更长远的爱,去信任孩子,支持每一个生命的自然探索与成长。感谢主持人的邀请,也感谢各位家长的耐心倾听。
记者|陈若曦
编辑|王悦
责编|安倩
编审|吴晓飞
监制|冯慧杰
终审|边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