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商课堂】年轻人排斥“干劲”文化?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王悦

时间:2025-10-31 12:44

冀商课堂,商界导航。

最近和95后00后互动多了起来,他们思维的底层逻辑不太一样。回想起《第五消费时代》这本书里的观点,年轻人到底是怎么想的,以及他们的心理带来了哪些不一样的消费行为?理解了年轻人的心态,或许能帮你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找到一些新的商业机会。

年轻人排斥“干劲”文化,他们做事不需要“干劲”。

你可能会说,“干劲”难道不是一个很积极的词吗?缺少“干劲”该如何工作呢?

三浦展老师在书里这样诠释这个词,他说,所谓“干劲”,是指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的动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是不需要干劲的。

如果你去问年轻人为什么不积极工作,得到的回答大概是“因为这份工作里没有我想做的事”。

你可以理解为不感兴趣,或者是缺少内在的自驱力,总之,年轻人想要的是,找到那件即使没有干劲也愿意做的事情。

这种心态在以前的消费时代可不多见,以前的大多数人都不清楚自己究竟想做什么,工作和生活像是被时代的车轮推着向前走,人们没有什么选择的权利,甚至很多人连“我究竟喜不喜欢这件事”的想法都没有。

可随着时代的进步,60后、70后们有了一定的存款和家底,这让他们的后代,也就是90后、00后有底气不再只是为了钱而工作,而是为了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工作。

正因为年轻人的“反干劲”心态,催生出了社会上的许多新鲜工种,这些都是年轻人从兴趣和本心出发,生长出来的新职业:

比如,剧本杀编剧、短视频编导、医疗陪诊员、无人机飞手、宠物店美容师、寺庙义工、明星的应援画手和站姐等等。

这些小众的职业需要有平台帮助他们运转起来,于是就又催生出了自由职业者的接单平台,比如很多App和小程序就是专门针对这些小众业务的。

你看,这就是在不需要“干劲”的年轻人身上长出来的新商业,在这些工作中,不是依靠“干劲”工作,而是倚靠内心深处的爱与热情而工作。在心理学界,有人把做某件事的“干劲”比喻成能量。也就是说,人如果做和自己本性特别违背的事情,能量损耗就特别大,很难长期持续下去;而更大胆地追随本心,更快乐、自然地享受世界,如今正在成为年轻人的普遍共识。

在《第五消费时代》一书中,三浦展老师对年轻一代消费习惯的深刻观察,颇具启发。如果你想理解消费变迁的根本逻辑,可以阅读第一部分——人口结构的变化,它正是消费变化的根源;如果你关注消费价值观的转向,可以看第二部分,三浦展在其中对比了过去与现在的消费观,揭示了人们在花钱和省钱上的取舍变化;如果你想借鉴成功的商业案例,第三部分尤为值得关注,里面汇集了众多以“幸福生活”为目标的商业提案,对在中国市场寻找商机有很大参考价值。

当然,作为普通消费者,如果你最近发现自己变“抠”了,或者对某些物品不再有强烈欲望,这并非你不愿意花钱了,而是你的消费观在悄然变化,这正是顺应了第五消费时代的新潮流啊!

我相信,三浦展老师的新书将帮助你更好地看清自己,看清未来,灵活应对时代的新需求。

来源|《新冀商传奇》栏目

作者|海潮

编辑|王悦

责编|安倩

编审|吴晓飞

监制|冯慧杰

终审|边宇峰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