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总动员】探寻生活中的地理奥秘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王悦

时间:2025-10-31 12:47

地理学科,既高大上,又接地气。其实,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地理无处不在,它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邀请石家庄市第四十八中学初一地理备课组长、中学一级教师戴安峰老师分享生活里的地理知识。

主持人:一提到生活,饮食肯定是绕不开的话题。咱先说说饮食里的地理,饮食和地理之间有什么奇妙的联系呢?比如为什么不同地区的人,饮食习惯差别那么大?

戴安峰:这个问题特别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从饮食上就能体现得淋漓尽致。首先,气候条件直接决定了农作物的种类,而农作物又构成了我们饮食的基础。你看,我国南方地区,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这种气候非常适合水稻生长,所以南方人大多以米饭为主食,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米饭;而北方地区,气候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相对较少,冬季寒冷干燥,更适合小麦生长,所以北方人更偏爱面食,像馒头、面条、饺子都是北方餐桌上的常客。

主持人:确实是这样,我去南方旅游的时候,发现早餐店基本都是粥、米粉,而在北方,早餐摊卖的更多是包子、油条、豆浆配馒头。除了主食,不同地区的口味差异,是不是也和地理有关呢?

戴安峰:没错!口味差异背后,地理因素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四川、重庆人爱吃辣,这和当地的气候有很大关系。四川盆地地形封闭,水汽不容易扩散,空气湿度大,人们吃辣可以帮助排出体内的湿气,起到御寒祛湿的作用。再看山西人爱吃醋,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土壤中钙含量较高,醋可以帮助分解食物中的钙,促进人体吸收,而且当地的水质偏碱性,吃醋也能中和水质的碱性,可以有效防止结石的出现。还有沿海地区的人喜欢吃海鲜,这是因为他们靠近海洋,海鲜资源丰富,获取方便,新鲜的海鲜也成为了当地饮食的特色。

主持人:除了饮食,我们日常出行,比如交通方式的选择,是不是也和地理有关呢?

戴安峰:这就要说说交通中的地理了,地形和气候是影响交通方式和交通建设的重要因素。

咱们国家交通整体呈现东密西疏的特征,东部以平原为主,比如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没有太多的高山和峡谷,非常适合修建公路和铁路,而且道路建设成本相对较低,所以在平原地区,公路和铁路交通非常发达,人们出行大多选择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

但在山区,情况就不一样了。那不得不提贵州,主持人对贵州道路有什么印象吗?像我国西南地区的云贵高原、横断山区,地形崎岖,山高谷深,修建公路和铁路难度很大,需要开凿隧道、修建桥梁,建设成本高,而且道路蜿蜒曲折,行车速度也会受到影响。另外,在一些山区,由于地形限制,飞机也成为了重要的出行方式,像云南、贵州等地,机场数量相对较多,就是为了弥补地面交通的不足。

主持人:地形对交通的影响很明显。气候呢?

戴安峰:气候对交通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就以北方为例吧,尤其是东北地区,气温很低,经常会下雪、结冰,这会给公路和铁路交通带来很大困扰。积雪和积冰会使路面变得光滑,车辆行驶容易打滑,引发交通事故,所以每到冬季,交通部门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除雪除冰工作,保障交通畅通。而且,大雪还可能会导致航班延误或取消,因为积雪会覆盖跑道,影响飞机的起飞和降落,低温也可能会对飞机的设备造成影响。

主持人:除了饮食和交通,我们居住的房子,也就是建筑,和地理又有什么关系呢?

戴安峰:建筑和地理的关系非常密切,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往往是为了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我们先从屋顶的形状说起,你有没有发现,我国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屋顶大多是尖顶或斜顶,而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屋顶相对平缓?

主持人:还真的是!我去江南水乡的时候,看到那里的房子屋顶都是斜斜的,而在东北农村,很多房子的屋顶都是平的。这是为什么呢?

戴安峰:这主要和降水有关。南方地区降水多,尖顶或斜顶的屋顶有利于排水,避免雨水在屋顶堆积,损坏房屋。比如江南水乡的民居,屋顶坡度较大,就是为了让雨水能够快速流走。而北方地区降水相对较少,平缓的屋顶不仅能够满足排水需求,还可以在屋顶晾晒粮食、杂物等,充分利用空间。

除了屋顶,建筑的墙体厚度也和气候有关。北方地区冬季寒冷,为了抵御严寒,传统民居的墙体通常比较厚,这样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让室内保持温暖。比如东北的土坯房、北京的四合院,墙体都比较厚实。而南方地区夏季炎热,冬季温和,墙体相对较薄,这样有利于通风散热,让室内在夏季更加凉爽。像云南的竹楼,墙体大多是用竹子搭建的,非常轻薄,通风效果很好。

主持人:原来屋顶和墙体的设计都有这么多讲究。不同地区的建筑材料,是不是也和当地的地理资源有关呢?

戴安峰:是的,建筑材料的选择往往取决于当地的自然资源,就地取材。比如黄土高原地区,黄土层深厚,而且黄土具有直立性好的特点,当地居民就利用黄土建造了窑洞。窑洞冬暖夏凉,既节省了建筑材料,又适应了当地的气候条件。在我国西南地区,竹子资源丰富,很多地方的民居都是用竹子建造的,比如傣族的竹楼,竹子不仅轻便、易获取,而且通风透气,非常适合当地炎热潮湿的气候。当然还有很多,像极地地区的冰屋,非洲的茅草屋,内蒙的蒙古包等等,都是就地取材的例子。

主持人:建筑里的地理知识真是太有趣了,每一种建筑风格都是对当地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利用。除了衣食住行,我们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跟地理相关的有哪些?您跟我们说说。

戴安峰:其实地球运动看似很陌生,其实生活中到处可以感受到地球的运动。像:四季更替和昼夜长短变化。我们知道,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同时,还在进行自转。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形,而且地球的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存在一个 66.5° 的夹角,也就是黄赤交角。正是因为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从而产生了四季更替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当太阳直射北半球的时候,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较多,气温较高,这就是夏季;而此时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较少,气温较低,是冬季。当太阳直射赤道的时候,南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相对均衡,气温适中,这就是春季和秋季。比如每年的 6 月 22 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迎来夏至日,这一天北半球的白昼时间最长,黑夜时间最短;而每年的 12 月 22 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迎来冬至日,这一天北半球的白昼时间最短,黑夜时间最长。

主持人:以前在课本上学过,现在结合生活现象,理解得更透彻了。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和地球运动有关系呢?

戴安峰:当然有,现在太阳能可以说随处可见了,不同地区倾斜角度是有不同的。在我国南方地区,太阳能板的倾斜角度通常比北方小。比如海南的太阳能板几乎是 “躺平” 的,而东北的太阳能板则倾斜得更厉害。这是因为南方纬度低,全年太阳高度角都比北方大,不需要太大的倾斜角度就能接住阳光;北方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必须加大倾斜角度才能 “抓牢” 阳光 —— 这其实也是地球公转时,不同纬度地区太阳照射角度差异的直接体现。

主持人:地理确实很太神奇,不仅影响着我们的衣食住行,还造就了各种奇妙的自然现象。我们了解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戴安峰:了解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对我们每个人都非常有意义。首先,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比如我们知道了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在去外地旅游或生活的时候,就能提前做好准备。如果要去四川、重庆,就知道那里气候潮湿,要多带一些防潮的衣物,还可以尝尝当地的辣菜来适应气候;如果要去北方的冬季,就知道要带足够的保暖衣物,预防寒冷天气带来的不适。

其次,了解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能让我们更合理地安排生活。比如根据季节的变化调整饮食,夏季天气炎热,可以多吃一些清热解暑的食物;冬季天气寒冷,可以多吃一些温热滋补的食物。再比如根据昼夜长短的变化安排作息时间,夏季白昼时间长,可以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冬季白昼时间短,就可以早点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另外,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还能培养我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当我们开始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比如为什么这条路要这样修,为什么这个季节总是下雨,我们就会主动去思考,去探索背后的原因,这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还能提高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了解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还能让他们更好地学习地理这门学科。地理课本上的很多知识,其实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对应的例子。当学生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他们就能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比如学生在学习气候类型的时候,如果能结合自己生活地区的气候特点,知道当地属于哪种气候类型,有什么气候特征,就能更深刻地理解气候类型的相关知识。

地理不是一门遥不可及的学科,它就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影响着我们的饮食、交通、居住,甚至我们看到的每一个自然现象。

主持人:地理很有意思,但同学们学的时候总觉得地理不好学,您有什么学习的小技巧吗?

戴安峰:我们之所以认为地理难,是因为我们的认知太局限,对真实世界的接触和认识实在是太少了。

学好地理的核心是 “图文结合”,把抽象的文字知识和具体的地图、图表对应起来,再结合生活场景理解。

1. 建立 “地图思维”,让知识有落点

地理离不开地图,所有知识点最终都能在地图上找到位置。

手边常备地图册,学区域地理时,先定位经纬度、海陆位置,再记气候、地形等特征。

自己动手画简易图,比如画中国山脉分布、洋流模式图,画的过程能强迫你记住关键细节。提到记忆方式,还有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口诀记忆法,像东西半球的划分,我们就可以用小小为东,大大为西的方式去记忆。小于20°是东半球,大于160°为西半球,我考考您,15°E(东),165°E(西),是不是就非常简单了。

2. 用 “逻辑链” 串联知识,避免死记硬背

地理知识不是孤立的,气候、地形、河流、农业、工业之间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

比如分析 “我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先看气候(南方降水多、气温高)→ 再看地形(平原地形适合耕作)→ 最后推导农业类型(水田种水稻,旱地种小麦)。

学洋流时,记住 “信风带、西风带推动洋流运动” 这个核心逻辑,就能推导出自转偏向力影响下的洋流方向,不用死记每个洋流的名称。

当然,思维导图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可以建构不同地理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知其然,更之其所以然,重逻辑,避免死记硬背。

3. 联系生活实际,让地理 “活” 起来

把课本知识和日常观察结合,能快速理解并加深记忆。

其实地理中的知识很多都可以在生活找到,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生活去学习地理啊。

如太阳能板为什么要倾斜?因为阳光和太阳能板垂直,也就是直射,所获取的热量才是最多的,那么不同季节太阳高度不同,那么也就要随之调整角度,冬季倾斜角度更大,夏季较小。

再比如,看天气预报时,思考 “为什么今天降温?”,联系冷锋、暖锋等天气系统知识。

旅行或看新闻时,关注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特色,比如去西北看到窑洞,就对应课本里 “黄土高原的气候与民居” 知识点。

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比如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这些都是地球公转的直观体现。

当然,最最重要的还是要跟随老师的脚步,不过上课是老师传授你武功秘籍的时间,要想成为绝世高手,还需要你不断的练习,这样学习地理就会简单许多。

记者|陈若曦

编辑|王悦

责编|安倩

编审|吴晓飞

监制|冯慧杰

终审|边宇峰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