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总动员】英语启蒙的“雷区”与“坦途”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王悦

时间:2025-11-04 13:14

今天我们聊聊英语启蒙。您是不是常常有这种困扰:感觉别人家的孩子都能唱英文歌了,自家娃对ABC还爱答不理?钱没少花,班没少报,可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今天邀请乐家教育创始人、TESOL认证教师、GESE口语考试指导师、国际PERC泛读俱乐部联合推广人耿瑞卿Grace老师分享如何给孩子进行英语启蒙。

主持人:Grace老师,您接触过成千上万个家庭。在您看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能轻松搞定英语,而有的孩子却学得特别吃力呢?

Grace:是的,在我这十多年的经历里,确实看到过很多“别人家的孩子”。这些孩子往往在小学阶段就为英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了中学,其他科目压力上来的时候,就特别有优势。但更多的家长,其实是充满困惑的,一不小心就会走入一些误区,导致孩子学得辛苦,效果却不好,最可惜的是,可能还把孩子的兴趣给磨没了。

主持人:您今天来做“排雷专家”和“导航向导”。咱先聊聊,家长们最容易踩中的第一个“雷区”是什么?

Grace:我认为第一个,也是最常见的一个雷区,就是很多家长把英语启蒙等同于“背单词、学语法”。学校有学校的教学逻辑和进度要求,这我们理解。但在启蒙阶段,尤其是在家庭环境中,如果我们只强调死记硬背,就违反了语言习得最自然的规律——“先听说,后读写”。您想啊,我们孩子学中文,是先会叫“爸爸妈妈”,还是先认识“父”“母”这两个字呢?

主持人:确实是先听会说,再学认字。

Grace:没错。如果我们把活生生的语言,变成一堆需要记忆的符号和规则,就等于把孩子天生的语言学习能力,给强行关掉了。兴趣,是启蒙阶段最宝贵的东西,千万不能被“背单词”这把火给烧毁了。

主持人:如果不靠死记硬背,我们靠什么呢?这条“坦途”该怎么走?

Grace:这条路就是“沉浸式习得”。简单说,就是像学母语一样,把孩子“泡”在英语环境里。通过读绘本、听儿歌、看原版动画、做英语游戏,让他在不知不觉中,听着听着就懂了,用着用着就会了。语言是“熏”出来的,不是“逼”出来的。

也就是说,我们要把英语从一门“学科”,变成一个“工具”,一个孩子认识世界、寻找乐趣的工具。

举个例子,如果您的孩子是个“恐龙迷”,您就给他找各种英文的恐龙书、恐龙纪录片。当他为了搞清楚“T-Rex”和“Tri-ce-ra-tops”谁更厉害时,他自然会去主动吸收相关的单词和知识。也一定能把霸王龙和三角龙这两种恐龙的名字区分的清清楚楚。这种学习,是带着内在动力的,效率极高。

所以啊,家长们要记住一句话:“当孩子为了‘好玩’和‘求知’而去阅读时,单词就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

主持人:第二个雷区是什么?

Grace:第二个雷区,就是我们常说的“翻译式思维”。我举个真实的例子。有位奶奶,带着孙子刚读完一本英文动物绘本,合上书就满怀期待地问:“宝贝,老虎用英语怎么说啊?大象呢?”孩子一下子就愣住了,压力山大,支支吾吾答不上来。您看,一次温馨的亲子共读,瞬间变成了紧张的“随堂测验”。

主持人这种场景太常见了!我们总是忍不住想考考孩子,看他到底学会了没有。

Grace:但这种“中文问,英文答”的模式,是在强化中英文之间一一对应的翻译关系。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是指着图片上的老虎,直接问:“Look! Where is the tiger?” 孩子会开心地指出来。这就建立了“图像”和“英语声音”的直接联系,绕开了中文这个“中介”,这是在培养最初的“英语思维”。

主持人:如果孩子听不懂,我们担心他理解不了,该怎么办呢?

Grace:好问题。我们不需要逐字逐句翻译。判断孩子懂没懂,可以观察他的反应——他有没有跟着故事情节笑或者紧张?能不能根据指令指出对应的图画?我们也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互动,比如问:“What color is this car?” 他只要能用中文或英文说出“红色”,或者指出来,就说明他懂了。阅读不一定要正襟危坐,可以演出来、唱出来、画出来。

还有一个很好的方法,比如读完《三只小猪》,全家一起分角色表演。这样的方式特别好,爸爸演大灰狼,粗着嗓子喊:“I‘ll huff and I’ll puff and I‘ll blow your house down!”。孩子演小猪,叉着腰神气地说:“Not by the hair of my chinny chin chin!”。在这样的表演中,台词、语气、语境都掌握了,效果比枯燥的跟读好上一百倍。记住,启蒙阶段,保护兴趣比理解每一个单词都重要。

主持人:咱再说说第三个雷区。

Grace:第三个雷区是“字典式阅读”和“急于要输出”。很多追求完美的家长会中招。“字典式阅读”指的是什么?就是读绘本时,遇到一个生词就必须停下来查清楚,讲明白,不然就觉得白读了。我见过一位妈妈,和孩子读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读到“cocoon”(茧)这个词,孩子随口一问,妈妈立刻停下,拿起手机严肃地查词典,然后开始解释“这是昆虫发育的一个阶段……”。您想,孩子对故事的好奇心,瞬间就被这个生涩的定义给浇灭了。故事的趣味性和连贯性被完全打断了。

其实,启蒙阅读不需要认识每一个词。绘本本身就是靠图画叙事的,我们要相信孩子的读图能力。遇到生词,我们可以通过图画、动作、语气来帮助理解。保持故事的流畅和乐趣,是第一位的。

主持人:关于“急于输出”,家长又该怎么调整心态呢?

Grace:语言学习有一个“沉默期”。就像我们孩子学说话,也要听上一两年才开口。英语启蒙也一样,孩子需要大量地听,内化语言,这个过程可能长达几个月甚至一两年。家长需要做的,是提供充足、有趣的输入,然后“静待花开”。一般来说,800到1000小时高质量的可理解输入,是孩子能够自然输出的一个门槛。

关于语音问题,很多家长也担心自己发音不准,会带偏孩子。我想跟家长说,请您放心,孩子的语音辨别和模仿能力超乎我们想象。只要保证他有大量机会听到原版、地道的英语音频,比如原版绘本的配套朗读、优质儿歌等,他天生就具备强大的自我修正能力。当然,选择发音标准的启蒙老师或资源,肯定更好。

主持人:我们接着聊第四个雷区

Grace:对,这个雷区是“材料选择不当,盲目追求难度”。常常遇到有家长是“别人家孩子读什么,我家也得读”。

我见过一位涛涛妈妈,看到邻居家6岁孩子读《牛津树》5级,立马也给自家孩子买了一套。结果故事太复杂,句子太长,孩子根本听不懂,一看到这本书就躲。这完全忽视了孩子的“最近发展区”,用远超其水平的材料,只会制造挫败感。

主持人:正确的选材原则是什么呢?

Grace: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的“i+1”原则非常适用。“i”是孩子现在的水平,我们提供的材料要大部分(i)他能懂,只有一小部分(+1)是新的,这样他才能通过上下文和情境去猜,去习得。对于启蒙初期的孩子,重复、押韵、句式简单的儿歌和绘本才是王道。比如《Dear Zoo》,孩子通过翻翻页和动物轮廓就能猜出是什么动物,读到“They sent me a...”他会迫不及待地翻开,大喊“Lion!”,这就是完美的“可理解性输入”。

主持人:最后一个雷区呢?

Grace:可能会戳中很多没有时间伴读的爸妈的痛点。就是“把启蒙责任完全外包给机构”。有的家长觉得,我报了英语班,找了最好的老师,就万事大吉了。

大数据统计,二语习得的学龄前启蒙阅读A段,阅读量需要达到5W字;早期阅读B段小学低年级,阅读量是15万字,阅读进阶C段小学中低年级阅读量30万字,独立阅读D段小学中高年级阅读量是70万字,母语阅读E段阅读量是160万字。每周一两次课,一年的总输入量是不够的。语言学习,尤其启蒙,需要的是高频、日常的接触。机构的作用是系统引导和补充,而真正的“主战场”,毫无疑问是在家庭里。每天15-30分钟的亲子共读、磨耳朵。

今天跟大家聊了很多,最核心的是我们家长需要有观念上的转变:我们不是站在孩子面前‘教’英语的教练,而是牵着他的手,‘伴’他一起探索阅读世界的向导。

记者|陈若曦

编辑|王悦

责编|安倩

编审|谷曼

监制|冯慧杰

终审|边宇峰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