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商课堂】中国居民消费特点及趋势报告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王悦

时间:2025-11-12 18:47

冀商课堂,商界导航。

央视总台研究院,每年都会联合国家统计局、中国邮政和北大国发院,选取中国的10万个家庭作为样本,进行一次生活消费趋势的调查。然后出具一份报告,叫《美好生活大调查:中国居民消费特点及趋势报告》。

这件事,他们从2006年到现在已经干了快20年了,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规模的民生感受型调查。

2025年度的这份《美好生活大调查》报告的整体趋势:

首先,在消费类目上,中国居民在2025年,最愿意增加消费支出的十大方向,从前往后分别是:一旅游、二保健养生、三数码产品、四学习培训、五运动健身、六文化娱乐、七家电、八医疗服务、九家政服务、十养老服务。

近几年很有话题性的宠物消费,排在第十三。

其次,在地域结构上,下沉市场的消费意愿,2025年全面超越了高线城市。

这个趋势挺让人意外,但它正好能解释为什么这两年旅游行业消费者猛增,但客单价却不增——原本不花钱的人,也开始出门花一点钱了。

当然了,下沉市场的消费意愿不光体现在旅游消费上。

三线以下的低线城市,在旅游、保健养生、学习培训、家政服务、养老、汽车这六大领域的消费预期,全面超越了一、二线城市居民;而农村常住人口,则在保健养生、数码产品、学习培训等教育支出、家电、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租房、买房自住这八个类目上,消费预期超过了城市常住人口。

在不少国家政策里大力推动的“县域消费”在2025年,我们看到了需求端对这个政策的回应。

这是两个值得留意的大趋势:一个是最受欢迎的消费类目,一个是下沉市场消费力崛起。

旅游从曾经的可选消费,变成了某种常态化的刚需消费,只不过它不是传统的物质刚需,而是“精神刚需”。

大多数受访者一年的旅游消费预算,在2000块到19999块之间,这个人群占比达到了68.78%。请你注意啊,这是一年的预算,而不是一次的。

谁肯花高价旅游呢?

老年人群更愿意花钱。调查发现,勾选了5万元以上的年度旅游预算的人群里,60岁以上人群的占比是最高的,愿意花钱去体验“慢奢侈”旅行和出境游。

跟年轻人相比,老年人还在一个地方花了额外的钱——“智慧旅游”。很多老年人认为,AI在智慧旅游这个维度上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占比高出全年龄段平均水平9个多百分点。

为什么在旅游当中,老年人比年轻人对AI要更敏感?我想到的原因之一,是AI导游和各个景区冒出的外骨骼机器人租赁服务,让老年人更敢出门了。

不过,对应的,目前国内各家旅行社拿得出手的出境游产品,服务老年游客的只有14%,中间存在巨大的供需缺口。缺口就是机会。

老年人更愿意花钱,但游客当中的主力军,终归还是年轻人。这份报告给出了三个旅游主力军标签:年轻、未婚、女性。

18-35岁的年轻人,旅游愿望最强烈,6年来也一直是旅游的主力军。此外,未婚群体比已婚群体更愿意旅游,未育群体比有孩群体更愿意旅游。女性也比男性更喜欢旅游。另外,女性出游更在意特色美食,对好吃的关注度比男游客高出接近10个百分点。

你看,这跟小红书上大量的亲子出游笔记口径不完全一样。旅游服务,也可以当作“单身经济”来做。

保健养生和运动健身,在中国居民最愿意消费的类目里排名都非常靠前。

这意味着,中国健康产业市场规模在持续扩大,与健康相关的产品和服务,也在从可选消费,变成刚需消费。

这份大调查还发现,2025年,农村居民对保健养生的消费热情超过了城市居民,人数占比比城市居民要高1.85个百分点,这是15年来的第一次。

民众们的健康消费也有地域差异:北方人偏重养生保健,南方人偏重运动健身,这种差别不是2025年的波动,而是常年维持的。怎么会这样?可能是,南方天气比较宜人居民们一年四季都投身运动。

不过,西北地区的居民,无论是在保健养生,还是运动健身上,消费积极度都比全国其它六大区域要高,也更愿意在医疗服务上增加消费,堪称全国最重视健康消费的地区。

在保健养生和运动健身两个市场上,“中间人群”的消费偏好,跟高低两端人群是截然相反的。

这种差异,先是体现在家庭年收入维度上:相比之下,低收入和高收入家庭,都更愿意参与保健养生;而中等收入家庭,则更愿意运动健身。

再体现在学历上:高学历和低学历人群,比如博士、硕士,和中专、小学学历人群,都更愿意花钱来保健养生;而当中的本科学历人群,更喜欢花钱来运动健身。

你看这两组差异一划,至少能区分出8种垂直健康消费来。

讲完了保健养生和运动健身,再来看“医疗服务消费”这一项,它也排进了居民消费意愿的第八。

人们对医疗的认识,也不再是以前的“治病”,而是转向了心理疗愈、医疗美容、健康管理、产后护理等等,追求的是主动健康、身心健康了。

医疗服务消费这个细项里,还冒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洞察:服务业人群和物流/运输人群,比其他人群更需要被服务。他们在2024年已经显著增加了在医疗服务消费上的开支,2025年在这上面还打算继续增加消费,消费预期在行业人群里位列第一和第三。

服务业人群有哪些?餐饮、销售、护理人员等等。他们在日常工作里从事的就是高强度的情绪劳动,非常容易情绪透支。

物流/运输人群又是谁呢?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长途运输司机等等。他们也是工作时间长、体力和情绪压力巨大。

这两类人,职业健康风险不容忽视,很多人都在调查表里勾选了“心理压力/情绪不好”和“睡眠问题”。

服务者更需要被服务,但现在,市场上动辄大几百的心理疗愈、健康管理服务供给,显然没有把他们考虑在内。这两大人群的需求,没准也能孵化一个“精神拼多多”。

养老消费

中国老人对居家养老、社区养老还是有高度偏好的。——这也很合理,谁不愿意在家里感受子孙满堂的生命力,而不是住进一个被视为“弱者”的陌生环境里,看着邻居一个个走掉呢?

也因此,这份调查发现,一线城市居民对长者食堂这种业态的需求,显著高于二、三线城市。广州的需求度最高,达到35.05%,北京、上海、深圳也都接近30%。

为什么一线城市的老年人特别需要长者食堂?

道理很简单:一线城市生活节奏快,年轻人加班是常态,哪有时间天天给家里老人做饭?解决老人吃饭问题,可能是一线城市养老服务的最大刚需。甚至,你说不定也知道,今天不少职场年轻人,也把自己的吃饭需求,交给了公司或者家附近的长者食堂。

而且你注意,广州从2016年就开始探索长者食堂,现在需求度在一线城市中仍然最高。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个市场的供给还没跟上需求。

不过,即便都是居家养老、社区养老,老人们选择社区时,参考依据也是有优先级的:他们第一关心的不是价格,而是医疗健康服务,第二是适老设施,第三是照护服务。

你看,这跟我们平时听到的“养老院太贵了”的抱怨不太一样。真正让人们下决心选择社区养老的,是能不能就近看病、能不能得到专业的健康管理。

更有趣的是,排在第四、第五位的居然是适老化商品和娱乐设施。这说明什么?这一届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也是遵从马斯洛需求层级了。在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们还要有品质、有乐趣的晚年生活。远远不是上一代的“有人管饭、有人陪看病就行”。

对应的,还去看广州。广州的长者食堂探索了近10年,现在也已经进化到Next Level了。食堂不光提供一顿热乎饭菜,还升级成了老年人的社交场,在食堂里提供起了“食堂+文化”“食堂+医疗”“食堂+健康”的综合服务。

所以你看,那些远离城市、售卖世外桃源概念的养老地产项目,也许只是活力银发们暂时的生活驿站,跟年轻人休年假的心态差不多。等到真正老去,他们不会再想远离喧嚣,而是要回到城里,住进离医院近、健康管理资源丰富的社区,这很可能才是70后们步入老年后的真正刚需。

而这会给房地产行业带来什么变化?说不定是:“学区房”远去,“医区房”到来。

学习培训消费。

这一项排在中国居民消费意愿的第四位。

稀奇的是,这个调查发现:中国下沉市场人群投身学习培训的热情,在2025年居然比一线城市还要高。

从数据上看,农村常住人口选择2025年增加学习教育消费的占比,比城市常住人口高出0.49个百分点;三线城市居民,意愿高于二线和一线城市;地级市居民,意愿也高于省会城市和直辖市。

总体上,愿意增加教育消费的全国居民人数占比是28.12%。而再看细一点的话,在全国地级市当中,宿迁、忻州是学霸城市当中的学霸,愿意增加教育消费的人数占比高达54.64%和 51.5%。

这打破了什么固有认知?“经济发达地区文化投入更高”。现实是,下沉市场的人们对学习的渴望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强烈。

家政服务消费

这个领域,2025年也出现了三个很有意思的特点:

第一个,农村家政消费的需求在提升。农村居民当中,计划增加家政服务消费的人数占比,比城市居民高出3.29个百分点。而且这个差距,近几年还在不断拉大。

第二个特点更有趣:家政消费里,又出现了类似健康消费的人群分化。

在收入维度上,低收入和高收入家庭,对家政的需求,都比中等收入家庭要高。而在学历维度上,博士学历的,家政服务需求最强,占比24.87%;小学以下学历的,紧随其后,占比21.61%;而本科学历的,只有14.6%。

这份调查报告的分析是,高收入高学历人群,愿意为高品质家政服务买单,把自己的时间省出来创造价值;低收入低学历人群,则无力负荷大强度的家务,需要有人帮忙照护老人和幼儿。而中间这群人,时间略有盈余,积蓄也没那么宽裕,更容易认为“自己能搞定,没必要花钱”。

第三个特点是,高收入人群里的年收入上百万的个人,对家政服务需求极为旺盛,消费意愿占比26.3%,比平均水平高出9.46个百分点。

这群人想要采购的,已经不是传统的保洁、保姆服务了,他们更想要复合型的家庭生活解决方案:儿童成长陪伴师、宠物托管师、陪诊师、收纳整理师、共享园丁、上门代厨等等,我们讲过的上门体能教练也在其中。他们希望的是,家政服务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再来看,AI。

“智能家居”排在了第一。

这肯定在你意料之内。有50.8%的人认为,AI正在以智慧家居的方式改变自己的生活。用这个数字来衡量,中国社会的AI普及率已经过半了。

第二个有趣的地方是,谁最需要智能家居呢?全职爸妈们,需求比如智能摄像头、扫地机器人、AI玩具,等等等等。他们的需求,超出平均水平7.19个百分点。

为什么全职爸妈特别需要智能家居?

一方面,智能设备让育儿工作更精细化,智能摄像头、智能恒温杯这些小家电,匹配了育儿中的很多刚需场景;另一方面呢,智能设备们的语音控制、一键响应这类功能,能帮爸妈们分担大量家务、节约大量时间,帮他们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去家务化”。这让全职爸妈们觉得,自己恢复了部分对生活节奏的自主掌控。

你看,“替全职爸妈省时间”,是智能家居设备值得钻研的一个垂直机会。

最后来看宠物消费。

非传统家庭参与宠物消费更多。已婚人群的宠物消费意愿最低,未婚、离异、丧偶等群体的养宠意愿都更高。无子女人群比有子女群体的宠物消费预期,要高出3.71个百分点。

宠物已经被当作了生活伴侣,宠物主们也就更愿意用对待伴侣的标准来为它们花钱。所以,75.81%的人把宠物消费的大头花在了宠物保健品上,其次是宠物玩具、宠物训练、洗澡美容和医疗服务,开支也都不小。

从年龄看,18-25岁人群的养宠预期消费占比最高,超出平均水平3.06个百分点。居住环境实在没条件养宠物的年轻人,也很乐意钻进大商场里的“撸猫咖啡馆”,通过付费撸猫来填补独居生活的孤独感,缓解社交空虚。

这两年,越来越多的商圈、酒店开始探索“宠物友好空间”,海南航空甚至推出了宠物进客舱的服务。从这份大调查出发来理解,相当于是把单身旅游人群和单身爱宠人群打包在一起,来回应需求了。

换个角度说,这些消费特征和趋势也是在回应高层政策越来越多提出的“投资于人”:在需求端投资自己,丰富自我的体验、增加自我的价值。

来源|《新冀商传奇》栏目

作者|海潮

编辑|王悦

责编|安倩

编审|牛作交

监制|冯慧杰

终审|边宇峰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