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总动员】与其改变孩子 不如改变自己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王悦

时间:2025-11-13 12:41

生活中我们也总想去改变对方,如果他怎样了,事情就好了。这是一个误区,同样孩子的问题也如此,不要等着孩子改变,而是应该改变父母和孩子的相处方式今天邀请石家庄市骨干教师、石家庄市优秀班主任、石家庄市北附学校高级教师、二级心理咨询师朱旭景老师分享。你最想改变孩子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欢迎在节目中互动。

主持人:改变这件事是真的挺难,有时候我们甚至觉得自己没有问题,为什么要改变?想要改变,就是要意识到自己有问题,我们怎么发现是不是有问题?

朱旭景:改变自己三步骤。

1. 自我觉察:记录育儿中的“情绪爆发瞬间”,追溯自身成长创伤。分清楚我们是在解决问题还是在发泄情绪,不是一股脑的骂孩子,那样只会让孩子也一同陷入情绪的漩涡,不直面问题。

2. 边界感建立:给孩子自主空间,同时明确底线规则。该放手就放手,有些痛苦必须自己经历,我们不是替代,而是做孩子的后盾,接住有挫败的孩子,这才是托举。

3. 示范大于说教:用自身行为传递习惯(如家长坚持阅读,孩子自然爱上读书)。少讲正确的废话,做父母也要学习,老方法不一定管用。

主持人:日常生活中,找您咨询的家长和学生一般会遇到哪些问题?

朱旭景:案例一:青春期手机管控困局——从“对抗”到“共治”

• 背景:孩子沉迷手机游戏,家长劝阻就摔门、以绝食威胁,没收手机后便躺平摆烂,妈妈因害怕亲子关系破裂,每次都妥协退让,陷入“管控-反抗-屈服”的恶性循环。

• 家长最初的错误做法:只禁止不沟通,用“命令式”要求孩子减少手机使用,自身却刷手机无节制,缺乏规则共识,被孩子抓住“双重标准”漏洞,逐渐丧失家庭教育话语权。

• 家长的改变与解法:1. 自我觉察:承认“怕冲突”的妥协本质是逃避,先建立自身底线;2. 示范先行:家长固定“无手机时段”(如晚餐后1小时共读),用行动而非说教树立规则;3. 协商共治:和孩子一起制定《周末电子设备使用协议》,明确“完成作业后可玩2小时”“超时后次日减半”,让孩子参与规则制定;4. 替代满足:挖掘孩子篮球兴趣,报周末篮球训练营,用线下社交替代手机依赖。

案例二:辅导作业焦虑——家长“降速”,孩子“提速”

• 背景:孩子作业拖延严重,辅导时讲N遍仍不懂就吼骂、拍桌子,甚至威胁“暑假不准出去玩”,导致孩子一写作业就发抖,越骂越笨,成绩持续下滑,亲子关系紧张到“不谈学习母慈子孝,一谈学习鸡飞狗跳”。

• 家长最初的错误做法:把“辅导作业”当成“考核孩子”,用成人思维要求孩子快速理解,将自身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误以为“情绪施压能让孩子变聪明”,实则激活孩子的恐惧情绪,抑制智力发挥。

主持人:朱老师提供几个方法,家长怎样做可以改变自己?

朱旭景:1. 认知调整:接受“孩子的理解速度≠成人速度”,放弃“讲1遍就会”的完美期待;

2. 情绪暂停:感到烦躁时先对自己说“停3秒”,离开房间喝口水再回来,避免情绪爆发;

3. 拆解任务:把复杂题目拆成小步骤,用“你刚才这步算对了,很棒”的正向反馈替代批评;

4. 榜样示范:孩子写作业时,家长在旁同步阅读、处理工作,用“共同专注”替代“监督指责”。

在这些过程中,家长要警惕“伪改变”(如表面不发脾气,内心仍焦虑)、“过度自我否定”(家长无需完美,只需成长)。每位家长都在“育儿”中“育己”,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才能接纳不完美的孩子,亲子关系是一场双向奔赴,父母的成长速度,决定孩子的成长高度。

记者|陈若曦

编辑|王悦

责编|安倩

编审|牛作交

监制|冯慧杰

终审|边宇峰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