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总动员】用 “童趣” 化解非遗的 “距离感”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王悦

时间:2025-11-15 13:11

今天邀石家庄市东风西路小学美术老师刘秋忆分享是如何用 “童趣” 让一二三年级孩子爱上剪窗花、彩陶京剧这些非遗老手艺

主持人:很多老师刚开始做非遗教学,会担心 “孩子不感兴趣”,您是怎么打破这种顾虑的?

秋忆:其实一开始接触非遗教学,我心里也没底,总怕 “老手艺” 跟小孩子有距离,后来慢慢摸索出一些心得。最大的转变就是 “放下对‘非遗’的敬畏心”。一开始我总觉得,非遗是 “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得严肃教、认真学,结果越想 “教好”,越容易把课上得死板。后来发现,对低龄孩子来说,“好玩” 比 “尊重传统” 更先一步 —— 你不用先讲 “这是几百年的手艺”,只要让他们觉得 “这东西能让我开心”,他们自然会愿意靠近。比如剪窗花,不用先强调 “这是传统民俗”,就把它当成 “能剪出漂亮图案的小游戏”,孩子反而会主动问 “老师,这个还能剪别的吗?”,这种主动探索的意愿,比硬塞知识点管用多了。

持人:在具体教学中,您觉得 “用童趣化解距离感”,最核心的逻辑是什么?不是指具体怎么上课,而是您心里的 “小原则”。

秋忆:核心逻辑就是 “把‘非遗’翻译成‘孩子的语言’”。什么是孩子的语言?就是 “简单、好玩、能参与、有反馈”。比如面对一项非遗,我不会先想 “我要教孩子什么技巧”,而是先想 “孩子看到这个,会觉得它像什么?能怎么玩?”。像京剧脸谱,孩子看不懂 “红脸代表忠义,白脸代表奸诈阴险”,但他们能懂 “红色像小苹果,很热情”;孩子学不会复杂的唱腔,但他们能学会 “比个小花朵手(兰花指),像玩手势游戏”。你把非遗里的 “大道理”“复杂技巧”,换成孩子能理解的 “小比喻”“小游戏”,距离感自然就没了。而且这个过程里,你得跟着孩子的节奏走,别总想着 “我要把他们带到哪里”,而是 “他们对哪里感兴趣,我就陪他们多待一会儿”。

持人:“翻译孩子的语言”,这个比喻特别形象!那在 “翻译” 的过程中,您会不会担心 “过度童趣化”,反而让孩子失去对非遗本身的尊重?毕竟非遗还是有文化分量的,您怎么平衡 “好玩” 和 “尊重”?

秋忆:这个平衡我一开始也纠结过,但后来发现,“尊重” 不是靠 “严肃说教” 来的,而是靠 “让孩子感受到价值”。低龄孩子的 “尊重”,是 “我觉得这个东西好,我愿意好好对待它”,而不是 “我知道它很重要,所以我要严肃对待它”。比如孩子觉得剪窗花好玩,会主动把剪好的作品收起来,不会随便乱扔;觉得画纸鸢有趣,会认真涂颜色,不会瞎涂乱画 —— 这种 “愿意好好做、好好对待” 的态度,其实就是对非遗的一种尊重。而且 “童趣化” 不是 “恶搞化”,不是把非遗改得面目全非,而是保留它的核心特质,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呈现。比如京剧脸谱,我们保留 “颜色代表性格” 的核心,但用孩子能懂的比喻解释,这既没丢传统,又让孩子愿意接受,反而比硬说 “这是传统规矩” 更能让他们记住。

持人:这么一说就非常明了了!“尊重” 可以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传递。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有没有哪些孩子的反应,让您更坚定了这种 “童趣化” 的思路?不是具体案例,而是孩子传递给您的感受。

秋忆:太多了!最明显的就是孩子的 “主动分享欲”。以前上传统美术课,孩子做完作品可能就放柜子里了,但非遗课上,只要他们觉得 “好玩”,会主动举着作品跑过来跟你说 “老师你看,我做的这个像不像什么什么?”“我还想再做一个送给妈妈”。这种 “想分享、想再做” 的热情,就是最好的反馈。

还有就是孩子的 “不较真”—— 他们不会纠结 “我做得对不对、像不像传统样式”,只会在意 “我做得开心不开心”。比如有的孩子会给脸谱画眼镜,给皮影贴蝴蝶结,他们不会觉得 “我破坏了传统”,只会觉得 “我加了个好看的东西”。这种不被 “传统” 束缚的创造力,反而让我觉得,非遗的 “活传承”,其实就是让不同时代的人,都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乐趣。

持人从另一个角度看,孩子的 “不较真” 确实是优点!有没有遇到过个别孩子对非遗不感兴趣,甚至有点抵触的情况?您怎么引导,而不是强迫他们参与

秋忆:肯定遇到过!有的孩子可能天生对 “手工”“画画” 不敏感,或者一开始觉得 “这东西不好玩”。这时候我不会说 “你必须做”,而是 “先让他‘围观’,再找他的兴趣点”。比如有的孩子不爱剪窗花,但喜欢看别人剪,我就会跟他说 “你帮老师看看,谁谁谁剪的小花好不好看?你觉得哪里可以加个小装饰?”,先让他参与 “评价”,慢慢熟悉;有的孩子不爱捏彩陶,但喜欢说故事,我就会跟他说 “你能不能跟老师说说,你想让这个彩陶变成什么?老师帮你捏,你来说”。

其实低龄孩子的抵触,很多时候是 “怕做不好”“不知道怎么玩”,你只要给他们一个 “不用动手也能参与” 的台阶,再慢慢引导他们尝试,大部分孩子都会慢慢放下抵触。而且我始终觉得,“不感兴趣” 也没关系,非遗教学不是 “要让每个孩子都爱上所有非遗”,而是 “给他们多一个接触的机会”,哪怕这次不喜欢,下次遇到别的非遗形式,可能就感兴趣了,不用强求。

持人:“先围观再引导”,这个方法特别温柔,也符合低龄孩子的心理。有时候家长可能会问 “学这些不考试,有用吗?”,您怎么面对这种疑问?

秋忆:我会跟家长聊 “看不见的成长”。家长关心 “有用没用”,本质是担心 “浪费时间”,但非遗带给孩子的,是考试考不出来的东西。比如动手能力 —— 孩子剪窗花、捏彩陶,手指的灵活性、专注力会慢慢提升;比如审美感知 —— 孩子接触非遗里的颜色、图案,会慢慢觉得 “老手艺也好看”,这种对美的敏感度,不是靠做题能培养的;还有自信心 —— 当孩子看到自己做的东西能挂在教室、展示在长廊,那种 “我能做好” 的成就感,对低龄孩子来说太重要了。我还会跟家长说,非遗不是 “额外的负担”,而是 “给孩子多一个开心的理由”,如果孩子能因为剪窗花、画纸鸢觉得 “上学很有趣”,这本身就是最大的 “有用”。有时候我还会跟家长分享孩子的小变化,比如 “您家孩子以前上课不太敢说话,现在会主动跟我分享他的想法了”,家长看到这些实实在在的成长,慢慢就会理解 “有用” 不止是考试分数。

持人是的,这些都是“看不见的成长”是怎样把这种 “非遗教学的心得”,用到其他美术课甚至生活里

秋忆:非遗教学给我的最大启发,就是 “不管教什么,都要先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比如教色彩,我不会先讲 “色彩原理”“配色技巧”,而是跟孩子说 “咱们今天玩‘颜色变魔术’,红色加黄色会变成橙色,像不像小橘子?”;教造型教立体,不会先讲 “光影明暗”,而是说 “咱们今天给小苹果‘画影子’,让它看起来像能拿起来一样”。其实 “童趣化” 不是只针对非遗,而是一种和孩子相处、教学的心态,核心就是 “不把自己的认知强加给孩子,而是陪他们一起发现乐趣”。这种心态让我不管教什么,都能和孩子更亲近,教学效果也更好。

持人美术课结合非遗教学,最大的个人成长是什么?不是教学技巧,而是您自己心态上的变化。

秋忆:最大的成长是 “学会了‘不完美’”。以前我是个特别追求 “标准答案” 的人,上课希望孩子的作品都整整齐齐、漂漂亮亮,做非遗教学后发现,“不完美” 才是常态,也是乐趣所在。孩子剪歪的窗花、捏变形的彩陶,其实都是他们独特的表达,你得学会欣赏这种 “不完美”,而不是纠正它。比如有的孩子做的东西 “不像传统样式”,但有自己的小想法,你要肯定他的创意,而不是说 “你做得不对”。这种心态不仅影响教学,也影响我的生活 —— 我开始更包容 “不一样”,更能发现平凡事物里的乐趣。比如以前看到家里乱一点,会觉得烦躁,但现在会想 “这是家人生活的痕迹,很真实”;以前买东西追求 “完美无瑕”,现在会觉得 “有点小瑕疵也没关系,反而特别”。而且跟孩子一起玩非遗,你会被他们的好奇心感染,比如他们会问 “老师,这个为什么是这样的?”“我们能不能这样改一改?”,这种对世界的新鲜感,也让我觉得自己更有活力,不像以前那样容易陷入 “按部就班” 的麻木里。

持人:“学会不完美”,不仅是教学心得,更是生活智慧!对想尝试非遗教学,但还在犹豫的同行老师,您有没有什么 “过来人” 的心里话?不是具体建议,而是您想传递的信心。

秋忆:别害怕 “不专业”!很多老师犹豫,是怕自己 “不懂非遗的深层文化”“教不好技巧”,其实真的不用怕。低龄孩子的非遗教学,不需要你成为 “非遗专家”,只要你愿意 “陪孩子玩”“听孩子说”,就已经成功了一半。你不用准备多复杂的工具,彩纸、彩陶泥这些常见材料就够了;你不用设计多完美的课程,只要让孩子能动手、能开心,哪怕一堂课只玩了半小时,也是有意义的。而且过程中你会和孩子一起成长,他们会给你很多惊喜和启发 —— 比如有的孩子会想出你没见过的创意,有的孩子会问出你没考虑过的问题,这些都会让你不断调整、不断进步。最重要的是,你要记住,非遗教学不是 “完成任务”,而是 “和孩子一起享受过程”—— 当你看到孩子因为你的课,眼里有光、愿意分享,当你看到他们因为接触非遗,变得更自信、更有创造力,你会觉得 “做这件事特别值”,这种价值感,比任何 “专业评价” 都更能支撑你坚持下去。

持人您觉得,长期坚持用 “童趣” 做非遗教学,对整个低龄美育甚至文化传承,有什么长远的意义?

秋忆:我觉得最大的意义,是 “播下一颗‘亲近文化’的种子”。现在的孩子生活在快节奏的时代,接触的大多是短视频、网络游戏这些 “快娱乐”,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可能只停留在 “课本里的文字”“博物馆里的展品”。而非遗教学,是让他们用 “动手玩” 的方式,实实在在地接触传统文化 —— 不是 “知道有剪窗花”,而是 “我剪过窗花,很好玩”;不是 “知道有京剧”,而是 “我涂过脸谱,觉得很有趣”。这种 “玩过、爱过” 的记忆,会在他们心里留下痕迹。等他们长大,再遇到传统文化相关的东西,不会觉得 “陌生、遥远”,反而会觉得 “我小时候接触过,挺亲切的”,这种亲切感,会让他们更愿意去了解、去传承。而且当一批批孩子都能这样接触非遗,慢慢就会形成一种 “传统文化不枯燥、很好玩” 的氛围,这种氛围会影响更多人,让文化传承不是 “被动的任务”,而是 “主动的热爱”。对低龄美育来说,这也是一种补充 —— 我觉得美育不只是教孩子画画、做手工,更是教他们发现美、热爱美,非遗里的颜色、图案、手艺,都是最好的 “美的素材”,能让孩子从小就感受到 “传统之美”,这种审美积累,会影响他们一辈子。

持人:回顾这么多年的非遗教学,“用童趣化解距离感”,最终想带给孩子的是什么?不是知识或技巧,而是更深层的东西。

秋忆:我想带给孩子的,是 “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不用让他们现在就 “传承非遗”,不用让他们记住 “这是几百年的手艺”,只要他们长大后,看到剪窗花、京剧脸谱,能想起 “小时候我玩过这个,很开心”,能觉得 “这些老东西跟我有关”,就够了。这种 “有关联” 的感觉,是比任何知识都珍贵的 —— 它会让孩子觉得,传统文化不是 “博物馆里的老物件”,而是 “能陪我长大的小伙伴”,是 “我生活里的一部分”。未来他们不管走到哪里,想起这些小时候玩过的非遗,心里都会有一份温暖的回忆,这份回忆,就是文化传承最柔软也最坚定的力量。比如我的学生假期去参观了博物馆,看到一些文物,作品,能想到我上课跟他们讲到过,或者带他们动手了解过,我就会挺感动得,觉得自己的课堂就是有效的,付出是没白费的,感觉这就像小种子慢慢“发芽” 的样子。

持人:这个 “种子发芽” 的故事太暖心了!今天跟刘老师聊了这么多心里话,从 “放下敬畏心” 到 “翻译孩子的语言”,从 “学会不完美” 到 “播下文化种子”,相信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能感受到这份对孩子、对非遗的用心。最后,刘老师还有什么想跟听众朋友们说的吗?

秋忆:想跟孩子们说,非遗不是 “老古董”,是能让你们开心的 “小玩具”“小游戏”,不用怕它,大胆玩、大胆想就好 —— 哪怕你做得不完美,哪怕你加了很多 “奇怪” 的创意,都是最棒的;想跟家长和老师们说,多给孩子一点 “玩” 的时间,多包容他们的 “不完美”,有时候,“开心” 比 “正确” 更重要,“喜欢” 比 “学会” 更珍贵。希望我们都能成为孩子和非遗之间的 “小桥梁”,让他们在童趣里,慢慢靠近传统文化的美好,让这些老手艺,能在孩子们的笑声里,一直 “活” 下去。

记者|陈若曦

编辑|王悦

责编|安倩

编审|牛作交

监制|冯慧杰

终审|边宇峰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