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王悦
时间:2025-11-20 18:19

三年级作为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分水岭”,同学们需要从字词积累逐步过渡到阅读理解与篇章写作,这一过程对学习专注力的要求更高。然而,让老师和家长都非常头疼的问题是,孩子上课容易走神,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孩子专注起来呢?今天邀请石家庄语文学科名师、高新区名班主任工作室带头人、高新区仓盛路小学副校长焦芳给大家支招。
主持人:焦校长,您先说说三年级孩子有哪些特点?您在日常教学中会用哪些方法抓住孩子们?
焦芳:三年级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易受外界干扰,被动听课易导致走神。课堂教学中,我会设计主动参与环节、减少干扰因素,让学生从“被动接收”转变为“主动投入”,在互动与思考中保持专注。
(一)课前预热:激活思维,提前“入戏”
课前5分钟是调动学生注意力的黄金时段,通过针对性预习引导,让学生大脑提前进入语文学习状态。此阶段无需深入讲解知识,核心是帮助学生建立“即将学习”的心理预期,明确学习方向。
以阅读课《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为例,课前5分钟,教师可布置任务:“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标题和自然段首句,圈出你不认识的字词,再猜猜这篇文章会写西沙群岛的哪些特点?”学生迅速行动,有的圈出“富饶”“珊瑚”“海参”等词,有的小声讨论:“标题有‘富饶’,肯定写西沙群岛很富有吧?”“首句提到‘风景优美’,应该会写景色!”短短5分钟,学生通过浏览、圈画、猜测,不仅对课文内容有初步感知,更主动调动思维,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相较于直接上课,经预热的学生课堂上能更快跟上教师提问节奏,注意力集中时间明显延长。
(二)姿态引导:以“形”促“神”,聚焦课堂
三年级学生身体姿态与注意力状态紧密相关,弯腰驼背、东倒西歪易滋生懈怠情绪,而挺直腰背、视线专注能从生理上约束行为,进而提升心理专注度。日常教学中,我会将姿态引导融入日常,比如课堂常规强调身正、肩平、足安。还有写字时的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通过示范、提醒、激励等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三)主动笔记:筛选信息,深化思考
三年级学生动手能力与概括能力有限,详细的笔记会增加负担,导致注意力分散。因此,课堂笔记需简化要求,以“关键词+逻辑关系”为核心,让学生在筛选、记录过程中保持大脑运转,提升专注度。
阅读课《司马光》教学时,我会引导学生记录:“这篇课文讲了谁?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司马光怎么做的?”并示范用简单符号记录,如“司马光→花园→小孩掉缸→砸缸救人”,让学生模仿着在课本空白处书写。习作课“我的好朋友”教学中,老师讲解写作思路时,让学生记录“外貌(眼睛、发型)+事例(帮助我、一起玩)+感受”等关键词。课后,让学生结合课堂记忆和笔记,补充完整内容,如在“事例”后添加“上次我忘带文具,他借我铅笔”。这种笔记方式既不占用过多课堂时间,又能让学生始终围绕教学重点思考,有效避免走神。
(四)任务驱动:化被动为主动,全程投入
明确的任务能给学生带来目标感,让孩子们知道“课堂上要做什么”“课后要达到什么效果”,从而主动集中注意力。
日常教学中,我会根据阅读与习作课的不同特点,设计个性化任务。比如在小组的研讨过程中,教师设计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发表见解的情境与任务,并引导其观点在社群中产生有意义的启发与情感共鸣,实现思维的深度碰撞与协同成长。再比如教学古诗《夜书所见》时我告诉孩子们:“古诗中有文气、有文脉、有独特修辞和用词,这是作者独特的心灵结构和精神气息,阅读时要细嚼慢咽,用心揣摩,作者或许能驻留在你的心里,你好像有了他的眼光和语气。用‘找、疑、写’批注三步曲让孩子们找一找哪些词有新鲜感?哪些是你不理解的?你理解了哪些词?哪些词让你感觉这是一首表达思乡的情感。”任务驱动让学生从“老师讲什么听什么”转变为“为完成任务主动听”,专注力自然提升。
(五)走神拉回:及时干预,快速归位
三年级学生注意力易波动,走神难以完全避免,关键是教会学生自我觉察并及时拉回注意力。我会通过示范、练习,让学生掌握简单易行的“走神拉回法”。
课堂上,我会明确告知学生:“如果你们发现自己在想别的事情,比如想着课间玩的游戏,就悄悄捏一下自己的笔,或者轻轻咬一下嘴唇,提醒自己‘要上课了’,然后立刻看着老师的板书或者课本。”阅读课朗读《富饶的西沙群岛》时,发现有学生眼神游离,教师可暂停朗读,轻声问:“XX同学,你刚才捏笔了吗?我们一起把这句话再读一遍哦。”通过提醒,让学生及时回归课堂。同时,鼓励学生互相监督,同桌之间发现对方走神时,可轻轻碰一下胳膊,用无声的方式提醒。经过反复练习,学生逐渐养成“发现走神—主动干预—回归课堂”的习惯,走神时间大幅缩短。

主持人:专注力并非仅在课堂上培养,其他时间怎么培养呢?
焦芳:课间休息的质量、日常作息的规律与否,都会直接影响学生课堂上的注意力状态。只有兼顾课间与日常,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身心能量,才能为课堂专注奠定坚实基础。
(一)高效课间:放松身心,拒绝“沉迷”
课间15分钟是学生从“学习状态”切换到“休息状态”的关键时段,若休息不当,会导致大脑过度兴奋或疲劳,影响下节课注意力。因此,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开展健康的课间活动。
比如班级内制定“课间活动清单”,推荐“远眺绿树”“拉伸运动”“跳皮筋”“丢沙包”等室外群体活动,还可以在室内玩魔方、华容道等益智玩具。习作课后,鼓励学生到教室外远眺操场边的大树,观察树叶形状、颜色,为后续写作积累素材。同时,与家长沟通,禁止学生带手机到校,课间由班干部监督,确保学生不沉迷电子设备。实施后,学生下节课上课时能更快安静下来,进入学习状态的时间从5分钟缩短至2分钟。
(二)基础保障:充足睡眠,均衡饮食
三年级学生每天需10小时睡眠,充足睡眠能让大脑得到充分休息,提升白天的注意力;而早餐作为一天中重要的一餐,直接影响血糖水平,进而影响大脑运转。教学中,我们老师要与家长密切配合,做好睡眠与饮食的保障工作。
通过家长会、班级群等渠道,向家长强调睡眠的重要性,建议家长每天晚上8点半提醒学生洗漱,9点前入睡,避免学生熬夜看电视、玩游戏。同时,推荐“早餐营养搭配方案”,如鸡蛋+牛奶+全麦面包,或豆浆+包子+水果,提醒家长避免给学生吃高糖、高油的零食当早餐,如糖果、薯片等,这些食物会导致血糖快速升高后又快速下降,易使学生课堂上犯困、走神。有家长反馈,孩子坚持每天9点前入睡、吃营养早餐后,课堂上不再频繁打哈欠,能坚持听完一整节课。
(三)日常训练:短时高频,提升能力
专注力如同肌肉,需通过反复训练增强。日常中,通过“短时高频”的训练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提升专注力,且训练内容可与语文学习结合,一举两得。
每天早读前10分钟,开展“正念冥想”训练,让学生闭上眼睛,双手放在膝盖上,专注于自己的呼吸,教师轻声引导:“吸气时,感受空气进入鼻腔;呼气时,感受空气流出……如果走神了,就慢慢把注意力拉回呼吸上。”冥想结束后,让学生朗读课文,此时学生的声音更整齐、专注。
(四)减少干扰:明确重点,精准聚焦
学习环境中的干扰源易分散学生注意力,如课桌上的玩具、课本上的涂鸦、预习时无重点等。我会引导学生主动清理干扰源,明确学习重点。
课前,让学生整理课桌,只留下当堂课需要的课本、文具,将玩具、漫画书等收进书包。预习时,教学生用“圈点勾画”法标记重点,如阅读《秋天的雨》前,让学生圈出“描写颜色的词”“描写气味的词”,预习后带着问题听课,有选择地集中注意力。习作课写作前,让学生先列提纲,明确“写什么”“怎么写”,避免写作时东想西想、无从下笔。通过减少干扰源、明确学习重点,学生能更快进入专注状态,学习效率显著提升。

主持人:专注力的培养非一蹴而就,需长期坚持。
焦芳:通过培养深度爱好、强化积极反馈、寻求多方支持,让学生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稳定的专注品质,并将其迁移到语文阅读与习作学习中。
(一)深耕爱好:以“趣”养“专”,迁移能力
三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易投入大量注意力。结合语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深度爱好,让学生在爱好中训练专注力,并将这种能力迁移到课堂学习中。
比如班级内开设“兴趣小组”,如“书法小组”“绘画小组”“阅读小组”。书法小组中,学生练习书写课文中的生字,一笔一划的书写过程能培养专注力;绘画小组中,让学生为课文画插图,那么学生需仔细阅读课文,观察细节,才能画出符合内容的插图;阅读小组中,推荐童话《骑着鲸鱼向北邮》和科学家故事《谁是人工智能小孩》等适合三年级学生的书籍,让学生每天坚持阅读20分钟,并写下简短的读后感。有学生原本课堂上易走神,但加入绘画小组后,为画好插图会反复阅读课文,逐渐养成专注阅读的习惯,课堂上的专注力也随之提升。
(二)积极反馈:以“奖”促“专”,强化动力
三年级学生渴望被认可,积极的反馈能让学生感受到专注带来的成就感,进而强化专注行为。我会通过“自我暗示”“外部激励”等方式,给予学生积极反馈。引导学生写“自我欣赏日记”,每天记录自己专注的小成就,如“今天阅读课我认真听了20分钟,回答对了老师的问题”“今天习作课我用15分钟就写完了作文提纲”,并鼓励学生在日记中给自己画“小红花”。
课堂上,老师不过心中装着教学内容,眼里也要有孩子,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状态。及时去表扬专注的学生,如“XX同学今天语文课一直跟着老师的思路,还主动分享了自己的看法,真棒!”“XX同学习作课上很专注,已经写完第一段了,大家向他学习!”当发现个别孩子眼神发飘,教师可以把讲课声调降下来,再给个手势轻轻指一下,提醒他回神。有时候我会表扬他身边的学生注意力集中目光明亮,对走神的孩子也是一个暗示和提醒。这个方法适用中年级,低年级则更需要老师用多种手段长期关注以便形成倾听习惯。
同时,设立“专注小明星”奖项,每周评选5名专注度提升明显的学生,颁发奖状和小奖品,如文具、课外书等。在积极反馈的激励下,学生主动保持专注的意愿更强,班级内形成“比专注、比认真”的良好氛围。
(三)多方支持:家校协同,精准施策
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问题较严重,如整节课都无法专注、频繁影响他人,仅靠课堂训练和日常引导难以改善,需家长与学校协同配合,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我发现学生注意力问题后,及时与家长沟通,共同分析原因,如是否因家庭环境嘈杂、缺乏陪伴,或存在注意力缺陷等。针对家庭环境问题,建议家长为孩子营造安静的学习环境,陪伴孩子学习时不玩手机、不看电视;针对缺乏陪伴问题,鼓励家长每天抽出半小时与孩子一起阅读、聊天,增进亲子关系。通过家校协同、精准施策,帮助这类学生逐步改善专注力问题。
总之,三年级语文阅读与习作课中,专注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兼顾课堂、课间与日常,通过优化课堂策略、保障身心状态、培养长期习惯,多管齐下、持续发力。老师在课堂上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专注的力量,目光清澈明亮,脸上有笑,心中有梦,逐步养成专注的学习品质,为后续语文学习乃至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记者|陈若曦
编辑|王悦
责编|安倩
编审|邓菲
监制|冯慧杰
终审|边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