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郭育卿
时间:2022-08-22 15:21:04
一边是巍巍南去的长城……
一侧是滔滔奔流的黄河……
顺西长城三关口南下,去往北岔口长城、青铜峡、水库大坝、108塔,这些都被列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宁夏段)文化长廊建设保护重点项目。
首站来到青铜峡北部的北岔口长城,这里也为西长城带。
田涛说:“北岔口长城很有名气,岳飞在《满江红》中留下了’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的千古名句,镌刻着贺兰山历史的苍桑。”
在长城边,看到北岔口长城处在贺兰山麓南端的大山口,处在青铜峡贺兰山东麓,山势险峻,这里很明显为一处要塞。
长城随山势走向而修筑,据田涛说是迄今为止宁夏境内明代长城保存较为完好的一段。
北岔口长城自银川市西的三关口至青铜峡黄河大坝这段总长为40公里。
汽车离开北岔口长城,沿高速路南行。
途中,西边长城依然在招手,东侧黄河仍然在欢唱——
纵横的河流……
网式的渠道……
巍巍的长城……
这是车窗外绝美的景色!
进入青铜峡,骤然,眼看黄河水面逐渐变小,接着,河道突然变窄。
原来,黄河水流己进入青铜峡大峡谷。在青铜峡峡谷旁,我看见一个石碑上面写着“青铜峡”三个字,看来这个石碑已经很古老,字体已经模糊不清。
啊!这就是著名的黄河青铜峡!
站在峡谷边,只见刀劈的山崖,汹涌的水流,升腾的蒸汽,定格成一幅“峽谷水流”风景画!
黄河青铜大峡谷地处宁夏平原中部,是黄河上游最后一道峡谷。峡谷山高水深,两岸悬崖峭壁。传说大禹治水来到这里,劈山成峡,黄河水一泻千里,每到夕阳西下,晚霞与河水互映在峭壁上,呈现出一片青铜色,青铜峡由此而得名。
青铜峡大峡谷是由贺兰山余脉、牛首山相夹而形成,全长8.6公里,谷宽700米,谷深200米,最窄处90米,素有“塞上三峡”、“黄河小三峡”之誉。
青铜峡景区,已列入国家AAAA景区。“十里长峡,黄河之魂”,这是诗人对青铜峡的感叹!同时,青铜峡也是西长城带上的自然景观!
宋朝的张舜民,在《西征回途中二绝》描述青铜峡:
“青铜峡里韦州路,
十去从军九不回。
白骨似沙沙似雪,
将军休上望乡台。”
中午,我们在镇上进餐,没有想到这是一个很古老的镇子,难怪有“塞上驿站,青铜古镇”的说法。
餐后,沿青铜峡大峡谷继续前行,来到青铜峡拦河大坝,这是一座黄河水利枢纽工程。站在大坝,这里又是一番不寻常的风光,一边是浩瀚的的水面,一边是奔腾的水流!
举目眺望,东有庄严肃穆的佛教圣地牛首山寺庙群;西有国内罕见的“一百零八塔”;南是一片开阔的"高峡平湖"库区水面。这就是“塞上明珠”的青铜峡拦河大坝!
大坝管理人员介绍:“黄河流域第二座水利枢纽工程青铜峡拦河大坝于1958年开工建设,1960年在青铜峡黄河上修筑了高42,7米,长697米的拦河大坝,并同时建成了装机30.5万千瓦的中国唯一一座闸墩式水电站,形成了一座峡谷型水库。”
青铜峡拦河大坝,不仅仅能发电,还用于灌溉农田,造富人民。
走下大坝,我们直奔灌区。只见纵横的渠道,滚滚的水流,流向大田,流向菜地,流向枸杞园。“塞上江南“,在这里名副其实。
路边,我看见一个牌子,上面写着“世界灌区工程遗产引黄古灌区”。这里还被列为世界名录之中。
这时,前边走来一位农民,我顺便与之交谈——
问:“您是哪里人?”
答:“青铜峡。”
问:“种植多少亩庄稼?”
答:“50亩,是承包田。”
问:“用什么水浇灌?”
答:“全部是灌区的水,都是黄河里的水,不用使肥,很天然,没有污染,收益也不小。”
讲完,他又补充了一句:“天下黄河富宁夏,塞上明珠青铜峡”。
离开大坝,我们去探查“108塔”。
108塔!这是宁夏西长城文化带上有名的历史建群!
一百零八塔,位于青铜峡黄河大峡谷西岸。
当我们到达这里时,面对塔群,一下子就被震撼了!这,真是稀世珍宝啊!
太罕见了!朝向塔群,我怎么也数不清这108座塔!
这时,讲解员解围说:“共分12层阶梯式平台,由下而上逐层增高,依山势自上而下,按1、3、5、7、9······的奇数排列成12行,形成总体平面呈三角形的巨大塔群,总计108。”
据讲解员介绍,108塔始建于西夏时期的喇嘛式实心塔群,是中国现存最大且排列最整齐的喇嘛塔群之一,是世上稀有的大型塔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现场,我问:“为什么取108数?
讲解员说:“这个数字在佛教中是最吉祥的数字,它取自36天罡星、72地煞星,两数相加108。另外,一年十二个月、24节、72侯,三数相加108。佛教认为人的一生有108种烦恼,观108塔,可以化凶为吉。古代这一段黄河兴风作浪,淹没房屋,于是人们建立了108塔,化凶为吉。”
108塔,可谓长城文化的一部分!
北岔口长城,一路文化大长廊!
青铜峡大坝,中华民族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