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者 正青春】“新愚公”精神薪火相传 织就太行山绿衣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郝蕴祺

时间:2022-05-06 19:22:52

冀时客户端报道 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生前扎根太行山区35年,带领10多万农民脱贫致富。如今,以"李保国"命名的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创新团队,薪火相传、科技富农,让青春之花在太行山上绽放。

在邢台内丘县岗底村村民杨双奎的果园里,李保国教授的爱人郭素萍正带着团队给果农们介绍大苗建园的管理经验,如今,这里实现了当年李保国"一年栽苗,二年结果,三年丰产"的构想。当年李保国在杨双奎的果园里做试验,不承想试验田刚建起4个月,李保国突发疾病,永远离开了这片他热爱的大山。

李保国妻子郭素萍:

我们不能说因为他走了就不往下干了,就是说咱们的果树还在等着我们,果农还在等着我们。好些事儿都还需要干。

为了完成大苗建园的实验,郭素萍带着团队成员经过3年的努力,大苗建园技术已见成效,亩产达到2881.1公斤,比李保国当年预测的产量还高出近一倍。

邢台市内丘县岗底村村民杨双奎:

我就从我这个地里摘了四个大苹果,到李老师墓地去了,我就在那儿给李老师说,我说咱大苗建园这项技术非常成功,这件事儿咱做成了。

位于太行深山区的内丘县岗底村,当年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沟。全村215户人家,荒山就有8000亩。1996年,李保国率领科研团队,到这里开展科技帮扶。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这里荒山变富岗,秃岭变青山。2016年,李保国去世后,受他精神的感召,越来越多的河北农业大学老师、李保国教授的学生加入李保国团队,继承发扬"太行山上的新愚公"精神。"90后"教师栾好安就是其中一位,两年前,他从中国农业大学博士毕业,放弃了高薪的工作入职河北农业大学,加入李保国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创新团队,主要研究施肥管理措施和土壤改良。

李保国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创新团队成员栾好安:

科研一定要落地才能发挥作用。像我们科研人员,也想做一个像李保国老师一样有意义的人,所以我加入了李保国老师团队,结合自己所学为农民做一些落地、有意义、看得见的工作。

"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延续着李保国的足迹,如今,李保国团队已经在河北、新疆、湖北等地的370多个市县通过现场指导、电话、视频等多种形式开展实用技术指导,累计培训农民5万多人次,新建示范基地10个,受益面积260多万亩。

河北滦州鸡冠山生态农业产业园是李保国教授生前指导帮扶的最后一个基地,当前正是果树管护的关键时期,今年园区在李保国创新团队指导下,设计研发的弥雾调温系统投入使用,解决了果树吸收水分、养分不充分的问题。

滦州鸡冠山生态农业产业园技术员李胜志: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提升果品品质。

李保国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创新团队成员栾好安:

农民的收成越来越好,果子越结越优良,是李保国老师生前最大的愿望,我们在产学研上也有一个目标,就是通过我们的团队现有的基础与各位新进老师的专业有机结合,让科研与推广在保国老师工作、努力的地方遍地开花。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