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战“三夏”“麦”向丰收 | 新闻特写:从农学生到新农人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王兴

时间:2024-06-11 19:13:15

冀时客户端报道 麦收期间,中国农业大学在邯郸曲周建的1个实验站和15个"科技小院"迎来收获。在这里,绿色吨半粮试验田研究成果正转化为沉甸甸的产量,农学生们也实现着向"新农人"的转变。 

中国农业大学2021级博士研究生 郝展宏:

把咱的割台稍微再放低一点,现在是20(公分),稍微低3到5公分。

丰收在即,中国农业大学曲周科技小院和实验站的师生们近期已经连续多次对绿色吨半粮试验田小麦的长势、亩穗数、穗粒数等进行抽样预测产。

 "吨半粮"即一年两季粮食、亩产达到一吨半。绿色吨半粮试验田要的不仅是高产,更要绿色、高效。"四密一稀"的条带种植模式和浅埋滴灌水肥药一体化技术,是郝展宏毕业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19年开始,郝展宏他们就将这两项技术应用到绿色吨半粮试验田上。今年,试验田的小麦增产20%,与传统种植技术相比实现节能增效30%。

中国农业大学2021级博士研究生 郝展宏:

水肥效果包括产量上效果都不错,所以说我们也将这两项技术进行融合,应用到整个千亩方里。

在这个历时五年的实验中,即使是看似最不起眼的小麦条带之间预留的秋季玉米苗带的宽度,都有"讲究"。通过不断调整,最终确定了最佳的宽度,以减少漏光损失,提高小麦产量。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 米国华:

当时我们这个设想提出来以后,当时宽度是30公分宽度。后来又每年改,就说我们能不能再稍微窄一点,所以今年我们就缩到了24公分、22公分。

尽管有大量的试验数据支撑,但郝展宏说,对于能否实现"吨半粮"目标,心里其实还是有些忐忑。终于,测产结果出来了,最高达到724千克每亩,这下大家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毕业生 叶松林:

基本上是我们在种地过程中取得的最好的产量了,比我们的常规,我们对照的示范田的(产量)高出了不到100斤,所以说这个产量对我们来说也是比较开心的,也比较欣慰的。

实测高产是试验的结果,却不等于工作的结束。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20级博士生冯小杰走进农业市场,与粮食收购商谈起了粮食收购。

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2020级博士生 冯小杰:

我们现在是卖1块2毛2,农户含水量一般比我们要高出7%左右,也就是1块1毛5左右,这1000亩地是100万斤以上,我们还给免费运,直接增收的效益就是10万以上。

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毕业生 叶松林:

自己开始从事农业以后,我不仅要把控耕种管收全程环节,我还要学会去经营,让它的产值最好。 

现在,中国农业大学在曲周建有1个实验站、15个"科技小院",100多名研究生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上绽放出青春的光彩。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 米国华:

学生能做科学研究,能发现科学问题、解决科学问题,同时我还能够实操这些生产技术,这和普通的一个研究生钻在象牙塔做研究生是不同的,可以称之为新农人的。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