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奋进 双争有我·致敬劳动模范】张孟臣:为大豆种子装上更多“中国芯”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苏红岩

时间:2025-05-16 19:08

从事大豆遗传育种工作四十余年,育成31个高产优质大豆品种,全国推广1亿多亩,为大豆种子装上"中国芯"。《感恩奋进 双争有我》今天带您认识全国先进工作者、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张孟臣。

上午九点,当记者在省农科院粮油作物研究所见到张孟臣时,他正带领团队一株一株查看豆苗生长情况。

全国先进工作者 河北省农科院粮油作物研究所二级研究员 张孟臣:

这是实验室向大田过渡的一个培养阶段,基本上需要每天来看看它的生长情况、生长变化,再一个要检测一下它的温度、湿度还有光照的控制情况。

1982年,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张孟臣,就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作物遗传育种之路。寒冬到海南育种,来年盛夏再把成熟的种子带回河北研究。年复一年,奔波千里,只为让良种早点落地。

全国先进工作者 河北省农科院粮油作物研究所二级研究员 张孟臣:

不管是什么作物,第一是加代、加快育种进程,我们至少得四、五代甚至六代以后才能选出稳定的单株,再成为株系、成为品系,再经过鉴定试验才成为品种。这个过程我们一般就得十年甚至更多。

从青葱少年,到年近古稀,张孟臣用孜孜不倦的探索填平曾经横亘在国人面前的大豆科研鸿沟,高蛋白、高油分与稳产,成为新一代中国大豆品种的特性。

细数成果:"冀豆7号"结束河北夏大豆低产历史;"冀豆12号"成为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高蛋白品种;"冀豆17号"更是连续多年大面积实收测产亩产超过300公斤,入选2024年农业农村部农业主导品种名录。

全国先进工作者 河北省农科院粮油作物研究所二级研究员 张孟臣:

突破它的产量、突破大豆的这个育种,来为农民提供更高产、更优质、更提高效益的品种,来不断地满足我们国家的大豆需求。

如今,年近70的张孟臣,饱受双侧股骨头坏死等疾病折磨。然而,即便身体不便,他也没离开心爱的大豆和农田。

河北省农科院粮油作物研究所研究员 史晓蕾:

我刚来的时候,早上三四点去种地,那时候就是相当于晚上就只睡了几个小时。张老师虽然腿已经生病,但是他每天早上还是三四点跟着我们去下田去播种。

河北省农科院粮油作物研究所科研助理 魏玉:

(他)经常跟我们说,到地里还可以用拐杖来扒拉扒拉这个地里的豆,看的豆荚更清晰。他的这种乐观精神,坚守科研这个态度,特别感染我们团队的每一个人,而且鼓励着我们也追随他的脚步继续走下去。

全国先进工作者 河北省农科院粮油作物研究所二级研究员 张孟臣:

既然我们做了这个行业,我们就要做一行、爱一行。人活一生就要为社会、为国家作贡献。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