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王兴
时间:2025-07-05 19:41
沧州市盐山县薛堂村,地处盐碱区,曾经是靠天吃饭的纯农业村。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当地谋划特色产业,完善产业链条,村民人均年收入已突破2万元。《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今天(7月5日)走进薛堂村,看党群连心,盐碱地蹚出致富路。
在位于盐山县韩集镇薛堂村的一家食品加工厂,经过喷糊、摊制等工序,短短40秒,一张薄如蝉翼的煎饼就顺着流水线"新鲜出炉"。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村党支部的帮助下,他们今年4月份开始试生产,很快就接到十万张的煎饼订单。
河北薛堂情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薛国明:
村党支部一直积极地帮助我们销售,与我们盐百集团、薛记炒货给我们进行了搭桥沟通,并且在网上线上给我们进行了积极宣传。
薛堂村有1500多口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一亩,曾经是个典型的纯农业村。为圆乡亲们的致富梦,薛堂村党支部组织"两委"成员通过去外地考察学习,研究决定利用村里盛产优质旱碱麦、玉米、南瓜等作物的优势,打造富民特色产业。他们创新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的股份合作制模式,建成全国食品行业第一个数字化煎饼加工车间。
沧州市盐山县韩集镇薛堂村党支部书记 薛凤才:
得超出50人以上可以在这里就业。这个煎饼工厂(每年)能为我们村集体带来不低于50万元的收入,所以说又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又增加了我们村集体收入。
在薛堂村,增加收入的另一个着力点是瓜蒌,瓜蒌的籽、皮、根都能入药,亩产收益超过8000元。薛凤才带领乡亲们从安徽岳西引进这一作物,流转村里100亩土地进行试种,很快就推广到周边6个村庄,如今种植面积增至400亩。
沧州市盐山县韩集镇薛堂村党支部书记 薛凤才:
我们又研发了瓜蒌的下面的产品,研制出了咱们全国第一张瓜蒌的大煎饼,在"二产促三产带一产"上,我们也进行了研究,这形成了一个产业链。
"二产促三产带一产",村党支部不断拓展产业版图,搞起银耳种植,建成酱料铺,利用采摘园、煎饼车间等发展乡村旅游,如今村民年人均收入增加到两万多元。
薛堂情酱料铺员工 刘卫:
俺们以股份制的方式开了这个酱料铺,每个月会有几千块钱的收入,在家门口可以照顾老人,还可以照顾孩子。
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环境建设同步跟进。薛堂村党支部带领乡亲们组织实施环村公路、电力改造、沟渠水利、景观公园等多项民生项目,对沿村及主要干线周围和村容村貌进行美化亮化,村子处处迸发着乡村振兴新活力。薛堂村也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国家级森林乡村""河北省文明村镇"等多项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