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国调研行·河北篇】废弃矿山披绿焕颜 生态修复“乘数效应”显现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王兴

时间:2025-07-12 19:29

我省大力推进废弃矿山生态治理工作,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目前全省已有13余万亩历史遗留矿山披绿焕颜。生态修复治理,改变的是山体面貌,激活的是民生、经济与生态的"三重红利"。

活力中国调研行·河北篇

紫云湖畔,杨柳依依,在邯郸市的西北部,紫山静立于此。作为太行山余脉,紫山素有"邯郸第一山"的称号,不少市民慕名来到这里观光散步,于山野间舒展身心。

邯郸市民 袁女士:

心情很好,我特别喜欢看看山山水水的,下次我带上我的朋友,都介绍来这儿玩。

景色秀丽的紫山,多年前却是另一副模样。因矿产丰富,紫山周边曾先后开办了41家煤矿,长期开采一度导致生态急剧恶化。

邯郸市丛台区紫山核心景区服务中心副主任 卫雅斌:

没有树,没有草,也没有水,可以说是这样,白天一身土,晚上要是再沾点水,还得弄一脚泥。

打响矿山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攻坚战,从2015年开始,紫山区域持续开展工矿废弃地整治,拆除煤矿,引水上山,植树造林……截至目前,紫山区域已植树逾80万株,种植花草、花卉类植物200多种,新增绿化面积6500多亩,森林覆盖率从16%提升到如今的96%。

邯郸市丛台区三陵乡西陶庄村村民 张奉林:

通过矿山治理修复,花也开了,大地也绿了,山也都绿了,空气也好了,挺好。

湖水荡漾、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紫山成为了邯郸的"城市后花园",年均接待游客总量超60万人次,周边村民的收入也随之增长。

紫山周边农场负责人 黄强:

这个生态环境好了,给我带来了大量的游客,他们在这里可以就餐,可以采摘,可以游玩,可以住宿,我这农场从最初的100多亩发展到现在的1000多亩。

邯郸市丛台区紫山核心景区服务中心副主任 卫雅斌:

环境好了以后,小动物也来了,国家级的一级保护动物黑鹳也在我们这儿落户了。

放眼河北,像紫山一样的"蝶变"图景不断展现,在秦皇岛市区,栖云山上采矿"疮疤"逐步愈合;唐山迁安市将原来废弃的金岭矿山,建成占地3300余亩的生态景区……近年来,我省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围绕打造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持续推进历史遗留矿山修复治理。"十四五"以来,通过工程治理、自然恢复、转型利用等措施,13余万亩历史遗留矿山披绿焕颜,重新焕发了生机。

省自然资源厅生态修复处四级调研员 牛勃:

用更严的措施,更科学的方法,全面开展采矿损毁土地状况调查,系统实施"十五五"历史遗留矿山修复治理工作,努力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坚实的生态支撑。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