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韩增发
时间:2025-07-23 19:59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湿地系统,随着连续多年大规模的系统性生态治理,如今的白洋淀,水质不断变好,物种持续丰富,成功入选我省第一批美丽河湖。系列报道《沿着河湖看河北》,今天一起走进白洋淀,看"华北明珠"又上新了哪些"隐藏款"。
本台记者 傅敏:
60万米高空看白洋淀,能看到什么?从卫星遥感影像看,2017年到2025年,白洋淀水流通道打通、淀区面积增加,变化脱胎换骨。
眼下,白洋淀 上百种鸟类迎来繁殖期,芦苇荡变成"育儿房",水面成了"游乐场"。
雄安新区安新县摄影家协会主席 张学农:
能直观看到(育雏)的,最少有个几十种,到上百种。常见的像斑嘴鸭、赤嘴潜鸭、水雉,还有凤头䴙䴘。
在带娃大军中,今年有5000多只鹭鸟"拖家带口",在大淀头村找到了自己的"世外桃源"。
雄安新区安新县摄影家协会主席 张学农:
白鹭、赤鹭、牛背鹭、还有夜鹭,孵化的时候,最少有5000多只,这是今年是首次在那片树林里发现。到目前为止,白洋淀鸟类野生鸟类是296种,今年发现了有4种。
野生鸟类频频上新,水下世界也别有洞天。今年,雄安新区生态环境监控中心,在白洋淀及主要入淀河流,新发现19种底栖动物,采集到了对水质敏感的中华细鲫和瓦氏雅罗鱼,观测到了极危物种低斑蜻。
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监测处负责人 乔雅君:
低斑蜻它的稚虫对水质要求比较高,是典型的清洁指示种。今年在白洋淀及主要入淀河流,开展春夏秋三个季节采样,点位也增加到了51个。这些物种的发现,就证明了白洋淀水生态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
本台记者 傅敏:
生态环境不断向好,提升了城市发展的"含绿量"。去年4月开放的燕南堤,是从堤埝道路清淤改造而来,现在又是一番新模样:打造迎客松景观,栽种1700余株花树,拱桥、栈道、亭廊依次排开,步移景异,宛若画中游。
石家庄游客:
绿化得特别漂亮,而且白洋淀水质也非常好。
淀边村居民:
我就是白洋淀人,各种鸟类越来越多,现在荷花是开得正旺的时候,白洋淀最美的时候。
雄安集团生态建设公司水利水环境事业部 杨峰:
碧桃、油松、白蜡,这些都是今年新栽的,夜景的话也是非常漂亮的。今年4月1日开园以来,已经有8.1万余人次的游客量。
本台记者 傅敏:
60万米高空看白洋淀,不仅能看到脱胎换骨的变化,也能通过遥感平台,获取到白洋淀关键水质参数,比如化学需氧量、总磷、总氮等等,还能精准识别疑似黑臭水体和受污染区域。
雄安新区生态环境监控中心 刘婷玥:
我们获取的高分系列卫星,通过获取它的影像,运用模型和算法对它进行分析,来得到白洋淀的这些水质的数据。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白洋淀水质中化学需氧量浓度分布的情况,从2021年到2024年,我们的指标是稳定保持在了Ⅲ类水标准。
遥感卫星获取大范围数据,无人船随时出动,12个监测站实时回传数据,构成了雄安新区"天空地淀一体化智慧监测网络",实现了对白洋淀复杂水体状况的监测。
本台记者 傅敏:
沿着河湖看河北。在白洋淀,看芦苇摇曳生姿,听鸟儿自在鸣唱,水下是生机勃勃的"小世界",岸边是人与自然相拥的新图景。从水质改善到生物回归,从生态修复到城淀共融,白洋淀的每一处"新"喜,都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