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王兴
时间:2025-07-24 19:37
衡水湖被誉为"东亚蓝宝石",拥有沼泽、水域、滩涂、草甸和林地等完整湿地生态系统,是华北平原重要的候鸟迁徙停歇地。《沿着河湖看河北》,今天一起走进衡水湖,看鱼跃鸟翔、人湖共生。
本台记者 蔡卓凌:
碧波映日,荷香鹭舞。每年7月,衡水湖满池的荷花与翠绿的荷叶交织成景。入夏以来,已有近万只候鸟进入保护区繁殖,规模创历史新高。这里不仅仅是候鸟的繁殖乐园,更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
摄影爱好者 孟庆云:
这是凤头䴙䴘育雏的照片。背上驮着小鸟,亲鸟给它叼了食物来。每天早起早早地就来这儿拍鸟。
衡水湖国家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 焦则明:
震旦鸦雀、苍鹭、夜鹭、白鹭、石鹭等,保护区监测记录到的鸟类,从建区时的283种增加到现在的336种。
鸟类数量的增长源于对湿地生态的持续保护和修复。作为封闭性内陆湖泊,衡水湖无自然补充径流的属性,水质保证成为生态治理的关键。
衡水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科长 韩冰:
我们开展了沿线引水河道的综合治理,针对1公里范围内的风险点进行了仔细排查,管控入湖风险源。对湖区周边所有的农村实现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管控的全覆盖。
本台记者 蔡卓凌:
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衡水湖。我脚下的樱花岛,就有一段独特的过往。它的前身是湖中渔村顺民庄。为守护衡水湖澄澈水质减少人为污染。几年前,顺民庄实施了集体搬迁。一座集生态观光、科普研学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樱花岛应运而生。
衡水湖国家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 李建中:
对湖区周边413家污染企业和饭店进行了关停和搬迁,对106国道进行了东移,最大力度减少了对生态环境和鸟类活动的影响。
生态补水、清淤疏浚、基底改造修复、沉水植物种植……以系统性思维推动生态修复,目前,衡水湖始终保持19.5米以上生态水位,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标准,主要污染物COD化学需氧量浓度从39mg/L,下降到22mg/L以下。
衡水湖国家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 焦则明:
我们以近自然理念为原则,将原来的水泥护坡修复成了现在的生态护坡。近两年,我们持续开展渔业增殖放流,撒放鱼苗365万尾,虾苗1.76亿尾,延长禁渔期至10个月,以鱼净水的同时,为鸟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
衡水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 副局长 霍纪东:
清外围、净补水、迁湖村、治农污、修湿地、护生态,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内陆淡水湿地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路径。
生态改善不仅引得百鸟来栖,更是奏响了候鸟振翅与产业腾飞的双重交响。青头潜鸭主题研学吸引京津研学团队年均超10万人次;"大美衡水 湖韵千年"实景演出,给周边酒店带来95%以上的入住率;每立方厘米达4600个负氧离子的环湖马拉松赛道,每年都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几万名选手参赛……"生态+文化+体育+旅游"的产业链成为拉动经济、促进消费的新引擎。
游客:
风里有荷花的清香,尤其是看到这么多的鸟,心情特别舒畅。
游客:
既能感受大自然,又能学到生态知识。
衡水湖景区工作人员 周津:
今年衡水湖旅游景区共计接待游客127万人次,同比增长32.9%。
本台记者 蔡卓凌:
沿着河湖看河北。从生态修复到"生态+",一湖之治折射发展之变,衡水湖这一汪秀水的晋级之路,再次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