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刘世钺:用一生践行“光明使者”的誓言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陈可

时间:2025-08-19 19:05

冀时客户端报道 8岁参加八路军,他既是宣传员又是战斗员;19岁成为眼科医生,他既救命也救穷;64岁离休不离岗,义诊传业31年,用一生践行着"光明使者"的誓言,在烽火岁月与和平年代里,书写忠诚与奉献的赞歌。他就是河北省军区石家庄第二离职干部休养所离休干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眼科原主任刘世钺。

眼前这位目光如炬、精神矍铄的老者,就是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医生和患者心中敬仰的刘世钺。今年95岁高龄的他,离休不离岗,从未停止奉献的脚步。

抗战老兵 刘世钺:

虽然年龄很大了,但是我还是一直要为党工作,我这个工作一辈子,我也报答不了党和人民对我的这个厚爱。

时间回溯到烽火连天的1938年,年仅8岁的刘世钺,在父亲的感召下,加入了八路军第129师宣传队,成为队伍里年纪最小的"小战士"。从硝烟弥漫的百团大战到艰苦卓绝的反"扫荡"斗争,年幼的刘世钺,亲眼目睹了战友的壮烈牺牲,亲人的惨遭迫害……这些血与火的淬炼,将一颗为人民而战的种子,深深埋进了心中。

抗战老兵 刘世钺:

没有经过战争,你体会不到这个战争是非常残酷的,你好好一个人说没有就没有了。通过战争以后,认识到自己必须得强大,你自己的国家必须得强大,你弱了就要挨打受气。

解放战争时期,部队急需医务人员,17岁的刘世钺被选派到北方大学医学院学习。在此后的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刘世钺以军医的身份奔赴前线,穿梭在枪林弹雨中救治伤员。

抗战老兵 刘世钺:

那时候在战壕里边因为条件限制只能够及时包扎,所以以后我更加要求自己要向白求恩同志学习,在技术上要精益求精,为病人服务要全心全意。

战火的洗礼,让刘世钺深刻理解了白求恩精神的真谛。战争结束后,他被分配到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成为一名眼科医生。面对专业经验匮乏、设备简陋的重重困难,他拿出在战场上攻坚克难的劲头:用萝卜皮苦练手术手感,对着人体标本反复练习泪囊穿刺,首创"泪囊穿刺造影术",将诊断准确率从不足40%提升到90%以上。

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眼科主任 靳韬:

他做的泪囊造影,对你手术方式的选择和术中细节的把控,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四五十年前他采用的方法现在还在用,我觉得当时的想法说明他是很超前和先进的。

凭借着这份对医术精益求精的追求,刘世钺为数以万计的患者点亮光明。1969年,他带领医疗队深入赞皇山区,在艰苦条件下完成了3000多例眼科手术;1973年,他凭借肉眼完成高风险的角膜移植,40多年后,那片移植的角膜依然清澈透亮……

刘世钺救治过的患者:

心里特别感激,特别高兴。那么大岁数了给咱做手术又特别细心,说话特别和气。

刘世钺救治过的患者:

听说我这么老远过来了,人家都该下班了还都不下班,都忙着给我看。技术又好,价钱还便宜。

1994年,64岁的刘世钺从工作了40余年的岗位上离休。然而,对他而言,离休绝不是奉献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此后的28年,他始终坚守在义务门诊的岗位上,累计接诊患者超过3万人次。

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眼科护士长 张丽芝:

不管是门诊的还是义诊的患者都是同样对待的,刘主任就会早早地把白衣穿上,早早地到他指定的位置,认认真真地看,就是把病人当成了亲人。

刘世钺深知,个人的力量有限,唯有将经验和技术薪火相传,才能惠及更多患者。他倾囊相授,开办了10余期进修班,培养出200余名眼科骨干;他将毕生积累117个珍贵课件、2000余幅图文资料、30多万字的工作心得和学习笔记,毫无保留地献给医院;直到今天,他依然关注前沿技术,将典型病例整理成文档,主动分享给年轻医生;深入校园、企业和党政机关讲传统、讲党课,让红色基因深植年轻一代心中。

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副主任医师 宋宏鲁:

我们有一次在聊天的时候,看到他在用deepseek在搜新的知识,去探索新的病因的时候 ,他用的还挺娴熟的,我就感觉挺感叹的 ,作为一个90多岁的老专家,还能够及时学习这些新的软件,我们一定要向老前辈去学习。

抗战老兵 刘世钺:

我自己这已经老了,没有多大力量了,但是我把我所学的知识都传授给他们,让他们更好地提高自己的业务,为更多的病人服务。

从战火纷飞里的8岁"小战士",到一直心系患者的95岁仁医,刘世钺用一生丈量着一条"光明长征",初心从未改变。

抗战老兵 刘世钺:

只要我心脏还在跳动,我这脑子还清楚,我就要想办法为党工作,让更多的人看光明,这是我坚信不移的信念和决心。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