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韩增发
时间:2025-09-02 19:30
滏阳河,在邯郸境内绵延184公里,流经9个县(区)、145个村庄,是这座城市的重要生态本底。《沿着河湖看河北》,今天一起沿着滏阳河,探寻它的新生故事。
本台记者 韩雨轩:
骑行、露营、散步,这里是邯郸北湖!昔日寻常的河岸,如今已成为功能完善的滨水生态空间。
市民:
经常带孩子来这玩儿,这儿也凉快、风景也好。
市民:
骑行心情很开心,骑了多久我不知道。
摄影爱好者 杨少英:
过去拍鸟到处去找,现在拍鸟随便可以,凤头䴙䴘、苍鹭、白鹭,数不胜数。
这些灵动的身影,是市民眼中的惊喜,更是生态持续向好的生动注脚。邯郸市自2020年初实施滏阳河全域生态修复工程以来,清淤、疏浚、筑堤、植绿、调蓄,上游重塑生态源,中游构建创新岸,下游打造田园州,每年有针对性实施治水项目,水生态环境实现质的飞跃。
邯郸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负责人 李治国:
2024年,重点开展城区段水质提升行动,在滏阳河布设12个水质自动站,推动构建"受纳水体一排污口一排污通道一排污单位"全过程监督管理体系。
如今的滏阳河,水体优良比例连续五年保持在100%,现有鱼类恢复至42种,以北湖为标杆,冀南新区石桥湿地、丛台区苏里闸湿地等亲水宜人的滨水景观,点缀在滏阳河两岸,成为市民可感可享的生态福祉。
邯郸市航拍协会会长 吕奉献:
没有治理前,飞起来简单的像个小河沟一样,经过治理飞起来,非常漂亮,像一幅画一样。
本台记者 韩雨轩:
持续改善的滏阳河水质,润泽沿岸的乡村和农田。在冀南新区城南办中马头南街村,我们看到了"好水育好物"的生动实践。
盛夏,正是莲藕生长的关键期,村民柳河正在灌溉,为后续的收获打好基础。
(预计今年产量能有多少?)
柳河:
产量每亩地四千来斤
(为什么这么自豪又有信心?)
水质变好了,我们藕的产量也增高,五六百斤左右(每亩),藕的质量、口感特别好,脆、甜,收成也非常好。
邯郸冀南新区中马头南街村驻村书记 张天林:
我们(村)莲藕种植面积200余亩,预计年收入每亩地是8000余元,水稻面积是1500余亩,预计每年每亩地收入是2000余元。
本台记者 韩雨轩:
我脚下的磁县开河马头,曾是滏阳河漕运的商贸枢纽。如今,这里依托深厚的历史底蕴,复刻宋代码头风貌,被誉为是滏阳河上的"清明上河图"。
邯郸磁县开河马头景区负责人 王莹:
开河马头又是依托滏阳河建立而成,自开河马头建成以来,接待游客量最高的时候是一周15万人次,我们也为附近居民提供了800个就业岗位。
游客:
看到这些古风建筑特别好看,文化氛围也是特别的浓厚,想在这儿多住两天,体验一下这里的风土人情。
依托滏阳河全域生态修复,峰峰矿区挖掘滏阳河源头文化,磁县做大漕运文化,主城区打造赵文化体验空间……各县区各扬其长,蝶变的滏阳河成为带动城市活力与复兴的文化动脉。
以更高标准打好碧水保卫战,我省统筹各类水源向90条河湖实施生态补水52亿立方米,形成有水河长4655公里;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比例连续三年超80%,劣V类断面比例连续5年保持为零;重点河湖生态流量达标率连续4年达到100%;升级河湖智能监管系统,对1386条河流进行全时段"云守护"。
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 王贵磊:
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系统治理,推动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持续提升水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效能,让更多河湖绽放新光彩,焕发新生机。
本台记者 韩雨轩:
沿着河湖看河北。今年,我们继续挑选了我省众多河流湖泊其中的5条,呈现各地如何因地制宜、系统施策,让河湖蝶变、各美其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也坚信,随着生态治理与保护的持续推进,清水绿岸、鱼翔浅底、人水和谐的美好图景,会越来越多地成为我们可感可及的生活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