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北斗 向未来丨 ④ 北斗+应急:从通信到监测 让救援无惧险阻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韩增发

时间:2025-09-22 18:59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国家重大科技工程。我省依托北斗产业及应用基础,加强技术攻关,拓展应用场景,以"北斗+"助力各行各业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系列报道《参北斗 向未来》,今天走近"北斗+应急"领域,看不断创新的北斗生态,如何为应急管理现代化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河北远东通信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应急行业总监 孙安宅:

你看它似乎是一个普通的安全头盔,其实它的里面是大有乾坤。我们把北斗卫星(的信号接收天线)装进了这个里面。这是我们研制的最新款具有卫星通信功能的融合终端。这就是它的一个典型的应用场景,类似地震、洪涝、山体滑坡这种大型的自然灾害发生的时候,经常面临断网、断路、断电这样的极端场景。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应急通信的通道,我们这个融合终端其实就是起到了这样一个作用。

传统的卫星电话在使用前需要持续对准卫星寻找信号,而这款头盔将卫星天线集成到了头盔顶部,实现了智能寻星锁定,能够保证卫星信号实时在线,大大节省了应急情况下的通信时间。同时它还集成了北斗卫星的区域短报文通信功能,通过连接手机蓝牙即可实现文字、语音、图片消息的双向传输,确保在紧急和复杂环境下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河北远东通信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应急行业总监 孙安宅:

大家知道在卫星电话通话的过程中,其实它是有容量的限制的,大家都去打卫星电话,就会出现拥堵的情况。而北斗的短报文就是一个最好的应用方式,我们可以通过北斗短报文的方式把情况传达出去,同时把指令也给传达进来,这就实现了语音通信和短报文通信的一个双向的备份和补充。

不光融合了语音与短报文通信,这款产品还将高精度定位与终端信息监测集于一体,能进一步实现多维度信息的实时回传。

河北远东通信系统工程有限公司产品研发中心工程师 张鹏:

可以定位终端的实时的一个位置,我们现在也将终端它的一些电量、信号强度、通话记录等等,利用北斗通道将我们这些信息都回传到指挥中心,充分发挥北斗的优势。

在今年我省承德的防汛抢险救灾任务中,这款"头盔"就跟随救援队一起,深入到了救援现场。

河北远东通信系统工程有限公司产品研发中心工程师 张鹏:

当时我们的前方指挥中心需要通过无人机往现场运送物资,因为它可以始终保持入网状态,我们这块就可以随时接到前方指挥中心的指令,最终顺利地把这些物资分发到指定地点。

在应急领域,监测地震同样是北斗卫星的"拿手绝活"。在河北省地震台预警中心,大屏幕上实时回传的是北斗对地壳运动的高精度监测数据。

河北地震台地球物理台网室主任 高级工程师 马广庆:

我们实时监测的就是咱们全省的地壳位移、形变等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可以为我们地震中长期预测以及咱们地壳动力学研究提供科学数据的支撑。

(咱们的北斗又是如何获取这些信息的呢?)

这就需要我带领您到我们的北斗"落脚地"实地去看一看了。

河北地震台地球物理台网室主任 高级工程师 马广庆:

咱们现在所在的地方就是鹿泉北斗基准站,这个"小盒子"就是咱们北斗系统的接收机,咱们在外面路过的时候那个"大圆柱",就是咱们北斗卫星的"定位器",也就是咱们的北斗观测墩。它可以达到毫米级的精度,也就是说哪怕地下发生了仅仅1毫米的变化,我们这套北斗卫星监测系统也能够感知到。

目前,我省已建成10座北斗基准站,监测范围可以覆盖全省,不光是为地震的中长期预测提供数据支持,在震后的应急监测中,通过布设北斗流动观测站,可以实现更灵活、更密集的地壳形变监测。

河北地震台地球物理台网室主任 高级工程师 马广庆:

这个就是我们架设完成的北斗应急流动观测站。我们通常的基准站,它的监测范围是170到210公里,而通过这个流动站的架设,我们可以把这个距离缩小到60到100公里左右,相当于监测能力提升了一倍。

河北地震台副台长 正高级工程师 王想:

我们已经在全省形成了以北斗优先、自主可控、完全国产的北斗地震监测系统,同时我们部署了5套北斗应急监测装备,并且正在积极筹备北斗应急流动观测队伍。

我省大力发展北斗产品研发、制造、检测、运营服务等相关产业。建成272座北斗高精度基准站网,应用于自然资源、气象预报等领域;成立国家北斗导航位置服务数据中心河北分中心,实现了与国家数据中心及全国行业中心的数据共享。

河北省发展改革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处三级调研员 陈鑫:

我们将持续跟踪场景建设,促进北斗技术与各领域深度融合应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河北模式。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