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河北丨① 唐山:耕海牧渔迎丰收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苏红岩

时间:2025-10-03 19:06

稻谷翻金浪,硕果挂枝头,鱼虾堆满舱!金秋十月,燕赵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本台今天(10月3日)起推出系列报道《秋收河北》,多路记者奔赴田间地头、山海之间,讲述新时代的农耕故事,记录乡村振兴壮美篇章。首篇跟随记者到唐山的海上牧场,看勤劳的人们如何耕海牧渔、建好"蓝色粮仓"。

本台记者 张煜:

牧场里不光有牛羊,大海上也有牧场。来,大家看那边,那就是唐山的海上牧场,咱们一块去看看,今年的收成。

乘风破浪、奔向牧场。在这片蔚蓝的海域里,鱼、蟹、贝、参连年丰收。眼下正在收获的,是牧场里的当红明星河豚鱼。

唐山海洋牧场养殖经理 李占增:

(记者:养了多少河豚?)

养了河豚有四十万尾(只)。

(记者:河豚主要是往哪销售?)

日韩,每周都在向韩国供货。秋天以后再向日本供货,国内是一年四季都在供货。我们的鱼种有十几斤的,大个的卖到几千块钱也有,几千块钱一条也有。

李占增告诉我们,唐山海洋牧场所处海域,历史上曾是渤海四大渔场之一,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但是多年的渔猎和污染,曾经让这片海域的海底荒漠化非常严重。近年来通过对海底生态的系统性修复,达到水质标准一级,天然饵料丰富,成了远近闻名的国家级生态牧场示范区。如今在万亩海洋牧场上,他们投放了6万口网箱,除了河豚鱼,海参也有好收成。

唐山海洋牧场养殖经理 李占增:

(记者:咱们这海参一年得养多少?)

一年这里面有几万个网箱,每年都得出几十万斤,这片区域里头。

(记者:今年出了多少了?)

今年到现在,目前还没出完, 应该有四五十万斤了。

唐山海洋牧场工人:

(记者:大姐,我问问,这些日子忙呗?)

忙,忙了好些天了。

(记者:忙好几天了 一天得从几点到几点现在?)

从七点到下午四点。

耕海牧渔,向海图强。沿着海岸线向内陆深入,人们对海洋的利用也在延伸。在唐山曹妃甸柳赞镇,人们充分利用滩涂资源,开发海水池塘,养出的中华对虾远近闻名。

本台记者 张煜:

曹妃甸的中国大对虾丰收了,来,看看这对虾多大。

早上六点,随着工人们不断收网,一筐筐对虾被送到岸上、排队过秤,装车准备运往市场。

唐山市曹妃甸区会达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工人:

(记者:一共收了多少斤?)

一般也就是一万一二千斤,一万二三千斤。

除了对虾,唐山还盛产盐田虾,以壳薄肉嫩、味道鲜美享誉市场。出水的虾立刻被送进当地加工企业,变成餐桌上的美味。

唐山曹妃甸惠通水产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主管 李晓亮:

每天加工二十多万斤到三十万斤,出货的话,平常是四五万斤,现在节假日、节日的话,十万斤左右。

沿着海岸继续走,在唐山丰南区,我们正巧遇到一群来给稻田养殖测产的农业专家。稻田里养河蟹、养淡水鱼不新鲜,可专家们还在稻田里养出了罗氏沼虾、甲鱼还有青蟹。尤其这青蟹,原产地在长江口以南,对水质、盐分要求高,养殖环境挺娇贵。

中国水产科学院东海研究所研究员 周凯:

青蟹的产量总体来说,就是在南方的成熟的养殖技术下, 产量也不是很高,就是如果是(稻渔)混养的话一般就二十到三十斤左右,所以必须在这边的话, 要经过一些我们叫水质驯化过程,就是让它慢慢适应这边的盐碱水。

专家说,让青蟹落户唐山的秘诀就是水土改良,而且专家还告诉我们,眼前这1000多亩金黄的稻田原本都是盐碱地,经过两年水土改良和综合治理,水稻亩产也达到了1200多斤,而且鱼稻混养还成功实现了修复生态、治盐压碱的效果。

唐山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二级研究员 苏文清:

这些水生动物它也可以协助调整耕地质量。它在里头活动,水就乱搅动,它把(盐碱地)下的底泥也搅起来了,它(土壤)就开始物质交换 ,能量流动就显现出来了。

稻花香里说丰年。今年在元农农场2000多亩盐碱地上的稻田里,预计甲鱼能收一万斤、青蟹能收3万斤、淡水鱼能收到100万斤。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