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动京津冀 智造新未来丨三链携手精准对接 三地协同“链”通未来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张子薇

时间:2025-10-31 19:06

冀时客户端报道 10月29日,2025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对接活动,围绕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网络安全和工业互联网产业链分别开展了三场主题对接,下面跟随本台三路记者一起到现场去看看

本台记者 焦洁:

我现在是在京津冀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主题对接活动的现场。京津冀如何共建一条链,共造一辆车?来自三地的整车和汽车零部件企业在这里展开精准对接交流,携手共进,加速向未来。

活动现场,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公维洁就汽车产业下一步发展趋势做了深度解析。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 公维洁:

我们汽车产业原来是垂直的链状的一个生态,后来我们进入到一个网状的生态,就是好比说这种软件、硬件、人工智能、数据等等,构建了一个网状的这样的一个立体的生态。那未来我们觉得跟这种,穿戴设备 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等等,跟这些去有一个深度协同。

京津冀地区拥有完整的汽车整车及核心零部件设计、研发、验证体系,已建立覆盖上中下游各环节的汽车产业链条。面对汽车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京津冀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中的整车企业已经开始精准布局,在自身转型过程中也联合更多零部件企业打造汽车产业发展创新生态圈。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总经理 耿伟峰:

当前长城汽车合作京津冀的供应商差不多有100家,其中已经涵盖了我们从汽车动力、底盘到车身内外饰,以及我们的智能化新能源领域的软硬件方方面面。随着AI的到来,我们相应的产业链就需要围绕AI来转型,从原来我们链状的这种供需关系转变成我们协同合作的模式,打造我们真正意义上的京津冀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和发展高地。

整车企业龙头带动,零部件配套跟进布局。围绕打造国内先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河北已经形成了以保定为核心,张家口、石家庄、定州、邢台、廊坊等地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活动现场,一批汽车零部件园区和企业就在京津冀供需对接中实现了"双向奔赴"。

廊坊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 马云鹏:

汽车生态港成立以来,锚定北京小米、北京奔驰、北汽新能源等整车量产需求,积极跟进整车厂一级供应商北上计划,开工建设283亩生态港共享配套服务基地,通过协调整车厂订单,全力构建京津冀一小时汽车零部件配套圈。

华田信科(廊坊)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秦振忠:

通过这次会议,我们与北汽福田、长城汽车、理想汽车进行了深入交流,也讨论一些技术细节,基本上达成了一致,未来在汽车显示屏领域进行深度合作。

本台记者 张慧:

一瓶新药,北京研发、天津中试、河北制造,三地共同完成。如今"共建一批园、共育一条链",已经成为了三地协同发展的共同步调。今天,200多位行业代表齐聚于此,又会发生哪些碰撞呢?

首先来看一组数据:6000家!这是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链"起的企业总数;4000亿元!这是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的总产值。而河北作为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承载地,如何乘势而上?对接活动上,行业专家们给出了建议。

国际核能院院士 张勤:

国家正在推应用场景建设,河北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场景建设的一个试点,像我本身做的医疗诊断这个事情,在河北可能就有比较广阔的应用场景。

专家定向把脉,企业精准对接。对接活动上,来自京津冀三地的生物医药企业和产业园区带着满满诚意前来寻找合作伙伴,让协同发展的"朋友圈"越扩越大。

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商务拓展负责人 李焕博:

我们今天在这个大会上发布的是一个诺如病毒的四价疫苗,也是目前全球还没有疫苗可应用的这样一个领域,所以希望能够跟更多的疫苗企业和科研院所,从基础研究向产业化转移方面有深度合作。

北京新龙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韩祎:

我们公司是做这种制药装备企业,我们的重点研发工作在北京可能好做一点儿,但是一些生产的配套要求可能也会越来越高,我们计划也会在河北这边建一个生产制造工厂。

天津经开区医药健康产业促进局局长 徐祥斌:

我们能提供从新药以及医疗器械,包括人才配套、检验检测、中试小试的一些转化基地,来帮助企业快速地转化落地,最终促进我们京津冀整个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本台记者 李江月:

在京津冀,有这样一张共同织成的网,它网住并托起了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它就是工业互联网。那这张网编织得怎么样了?它是怎样赋能千行百业的?安全又该怎样保障呢?在这场对接活动中,一项项新成果、新技术的发布会给您答案。

北京工业软件产业创新中心副总裁 毛现新:

我们发布的是一个(工业)智能体的开发平台。以前的时候工业企业质量问题、设备的问题都是通过师傅的经验去解决的。那我们这个智能体的开发平台就用人工智能的方式,把这些经验进行封装,给他们节省工厂的成本,提升工厂的效率。

中国移动河北公司工业互联网专家 杨志华:

我们今天发布的是我们与河钢数字共同打造的中训边推的一款创新的AI解决方案。我们是创新地把我们在中心云端训练的模型,通过我们数据快递的方式下发到河钢数字的智能终端上,在产线的边缘侧进行推理。它的算力成本能降低50%以上。

在新成果中我们发现,"人工智能"是被提及最多的词。在已经构建起的坚实产业地基上,京津冀企业用人工智能为工业互联网产业"二次赋能"。智能升级跑得越快,安全防护就得跟得越紧。人工智能又该怎么赋能网络安全呢?

绿盟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 张铭:

我们的AI安全围栏系统,内置了五大的模型。从(工业领域)模型的训练阶段、部署阶段到模型的应用阶段,(提供)一体化的这个防护能力。像河北工业企业众多,我们希望未来把我们的研究能力去做一个对接,赋能产业链。

一张工业互联网,链起了三地三万余家企业,目前,京津冀网络安全和工业互联网产业占全国产业比重超过一半,企业数量和产业规模均位居全国首位。如何让这张网越织越牢?现场,多个项目签约,链上"合作"让新成果加速变成新动能。

北京首钢自动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 张余海:

我们这个项目是针对澳森特钢打造面向钢铁的数字孪生的工业软件。他们对产品的质量和生产的效益和整个低碳环保要求比较高,首自信公司在自动化建设积累了大量经验。它实际上是面对整个京津冀地区的所有的钢铁行业的一个共性的技术攻关。

曼德产业协同创新设计院(天津)院长 郑奇:

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信息安全的维度,它需要非常多的应用场景来进行施展。中关村数字经济产业联盟它拥有大量的一些央国企和数字化转型的龙头企业,那么在这里面我们起到了枢纽的作用,将北京这样的先进的研发成果,在天津转化成工艺、装备,在河北广阔的产业市场里面和产业空间里面进行应用,实现了协同和联动效应。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