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群链动京津冀丨③ 保定市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集群:中国电谷 赋能未来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薛晓岩

时间:2025-11-04 19:11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和实现碳达峰,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京津冀携手共建"六链五群",保定市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集群凭借"风光氢储输"的完整链条,构建起三地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

系列报道《五群链动京津冀》,今天一同走进这座"中国电谷",看三地携手,推动能源结构优化与绿色转型。

本台记者 杨宗钊:

这里是保定"中国电谷",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撑,从守护西电东送的特高压变压器,到点亮万家灯火的光伏组件,再到驰骋千里的氢能重卡,每一台运转的设备都讲述着协同创新的故事。

在这里,"风光氢储输"多元协同的产业布局,将新能源的生产、存储、输送与高效利用,编成了一张绿色的能源互联网。走进位于集群内的英利集团,嘉盛光电自动化车间里,正在生产的是将建筑从"耗能体"变为"产能体"的创新产品。

本台记者 杨宗钊:

我手中这块看似普通的"青砖",其实是能够发电的光伏绿色建材。它是英利集团第13代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产品,它不仅具有建筑美学标准的色彩和纹理,同时还获得了全球10多项国际认证,已经广泛应用于香港马会广州从化赛马场等200多座国内外的地标建筑。

英利集团嘉盛光电副总经理 高含:

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的核心价值在于它将光伏的附加属性,转化为建筑的原生属性,通过材料研发、系统重构以及颜色的突破,推动耗能建筑向产能建筑的转变,到目前为止,已经为全球累计提供120万平米的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产品,每年可为建筑降碳超过10万吨。

不仅是光伏建材,英利自主研发的光伏独立系统,正将清洁能源的触角延伸至更广阔的应用场景,从家庭屋顶的分布式电站到偏远矿山的微电网供电,再到农田灌溉的绿色动力。模块化设计让清洁能源精准适配多元需求,并将绿色电力输送到世界各地。

英利集团副总经理 刘丁涛:

我们围绕着市场终端的完整产业链在进行重新的布局,从高效产品制造到创新场景的应用和设计,再到电力交易、循环利用、全部生命周期的运维,我们要成为数字能源的服务商和运营商。

当"风光"资源通过技术创新转化为稳定绿电,"储"与"输"便成为能源体系的关键环节。

在保定,保变电气凭借世界领先的特高压变压器,守护着西电东送的能源命脉;特嗨氢能检测建成国内首个氢能产品全链条公共检测平台;未势能源正通过技术协同、场景共建、设施联通,加速推动三地能源结构优化与绿色转型。

本台记者 杨宗钊:

我身旁这台255KW的氢能燃料电池发动机,是未势能源最新研发的核心产品。它不仅实现了-30℃低温启动,同时使用寿命长达2万小时,可满足重卡1000公里以上的续航需求。正是这样的核心装备,让驰骋于京津冀干线物流上的氢能重卡拥有了强劲的"绿色心脏"。

未势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天羽:

我们从2016年开始进行氢燃料电池相关技术的开发,已经积累了超过1800余项的专利,我们突破了70MPa的储氢的关键技术,实现了储氢质量密度达到了6.9%以上,这是国际上最领先的第一梯队水平。

技术创新不断突破,加快推动科技成果的规模化应用。未势能源通过"千台级"氢能车辆的示范运营,在环卫、物流、冷链等多个场景构建起绿色运输体系,为氢能商业化落地提供了实践样本,并与京津冀地区钢铁企业展开深度合作,推动氢能应用向工业领域加速落地。

未势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董事长 张天羽:

我们跟天津、河北重要的钢铁企业、化工企业,都进行了非常密切、深入的合作交流,当前我们更为重要的就是真正链通产业链的闭环,通过形成差异化、引领化的技术领先优势,抢占国际市场。

当风光电与氢能加速布局,如何实现这些新能源的安全高效并网、稳定可靠传输,就成为整个体系顺畅运行的关键所在。

本台记者 杨宗钊:

这个集装箱,叫做"静止同步调相机",它相当于是电网的"智慧大脑",能够在千分之一秒内平息波动,保证绿电平稳入网。而从北京中关村实验室的灵感,到保定生产线的规模化制造,北京四方继保保定分公司正是通过这样的协同接力,将核心技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实力。

四方股份一次装备研发中心副主任 于华龙:

静止同步调相机在内的构网型的装备,主要解决的是大规模的新能源接入电网带来的关键的问题,可以对场站的阻抗特性进行优化重塑,大幅地降低宽频振荡的风险,已经在国家的多个重大的工程,以及新能源基地得到了落地的应用。

自2015年四方继保从北京落户保定,十年间,企业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优势,将核心装备的产业化基地扎根于此,通过深化"北京研发、保定转化"的协同模式,在电网安全控制、新能源并网技术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推动企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四方股份副总裁 钱进文:

依托我们北京的一些研发资源优势,利用保定的一些产业配套优势,打造我们在保定重要的交付和测试基地,这个就是我们京津冀协同一体化的天然优势,有效地通过产业拉动和研发资源去进军国际化,都是有非常巨大的发展空间。

北京四方继保的迁移之路,映射出京津冀产业协同的深层逻辑:让创新的种子,在最适合的土壤里开花结果。随着集群效应的不断释放,保定正成为京津冀地区能源技术突破和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承载地。

保定市电力装备行业协会会长 刘清斌:

以保定高新区为核心承载区的产业集群,汇聚企业超过6300家,2024年集群产值达到1660亿元,已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基地。

本台记者 杨宗钊:

从实验室的创新突破,到生产线的精密制造;从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到配套企业的协同支撑;从"一核六区三基地"的空间布局,到"风光氢储输"的产业脉络……这座"中国电谷",正以更完善的生态、更前沿的布局,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中,展现河北担当。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