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时评 | 雄安新区修建主干道,为啥要绕远路?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郭育卿

时间:2025-07-15 06:21

冀时评论员:海峰

前两天,雄安新区雄鄚路二期工程中的燕南长城大桥开始建设。这本是一条很普通的新闻,但却引发了广泛关注。原因就是这条原本规划的直线公路,落地时却架了一座桥、绕了个大弯。

雄安新区雄鄚路二期工程燕南长城大桥建设现场


短短15公里的雄鄚路北起雄县县城,南连鄚州镇,串联起白洋淀淀南、淀东与雄安新区主城区,是一条贯通新区南北的重要干线公路。既然如此重要,为何要大费周章?原来,这条路要穿过燕南长城遗址、古州城遗址、鄚州城遗址、鄚州庙遗址等四处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保护这四处历史遗址,建设者们花费5年时间,精心规划设计,最终决定在燕南长城遗址上方建一座599米的大桥,并把部分路段东移1000米避让其他三处遗址。

工程建设中为遗迹保护“绕远路”的例子,在新区建设中比比皆是:海岳大街为南阳遗址让路153米,雄忻高铁为白龙遗址留出200多米保护距离,环淀路一期工程为避让三各庄遗址重新制定方案……这样做的结果是,工程成本增加、施工变得复杂、工期相应延长。雄安新区这种“绕远路”的选择到底值不值?雄安建设者们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鄚州城遗址残存城墙


“绕远路”是为了守住文化记忆。遗址是文化沉淀的载体,是历史的“活化石”,承载着人类文明演进的重要信息和独特的地域记忆。燕南长城比秦长城早100多年,是燕文化的标志性遗存;古州城、鄚州城展现着古代农耕、渔猎与游牧文明的交流碰撞,是研究冀中地区古代城市、社会发展、民族融合的重要载体;鄚州庙则在明清时期就享有“天下大庙数鄚州”的美誉,流传百年的习俗仍在延续。只有保护好这些历史遗址,才能确保雄安历史文化的延续性,不断增强地域文化认同感。

“绕远路”是为了留住城市根脉。作为凝固的历史,遗址勾勒出了城市的原始风貌,也架起了一方历史的文化骨骼。雄安新区既是一座拔地而起的未来之城,更是赓续燕赵文脉的名城古镇,厚土之下还埋藏着幽燕都邑、两汉遗存、隋唐城址、宋辽古战场……从战国至明清,8座古城遗址错落层叠,贯穿起绵延不绝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底蕴。只有保护好这些历史遗址,才能为“未来之城”的发展守住根与魂,才能形塑“千年之城”的精神内核。

古州城遗址石碑


“绕远路”是为了创出古韵新生。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雄安新区设立之初,就“坚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的原则,古树不挪、古建筑不拆、古牌坊不搬,让新城市有老场所,让老百姓记得住乡愁。工程建设为历史遗存“让路”“绕远”,为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深度交融留下足够空间,为历史遗迹绽放时代光彩打下最好铺垫。只有保护好这些历史遗址,才能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品质提升的双向赋能,才能让历史的千年与未来的千年在雄安重叠。

对待历史遗址的态度和做法,考验一座城市的宽容与耐心,折射的是城市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如何平衡好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雄安新区无疑作出了最好的榜样与标杆:为历史文化遗址主动绕个路,文物保护就少走弯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能大踏步前进。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