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薛晓岩
时间:2025-07-29 10:40
冀时评论员:修远
64组密集架“搬家”继续用,液晶屏“转岗”进校园,空气消毒机“再就业”服务警务站……这并非二手市场交易,而是河北公物仓“一张网”织就的生动画面。短短两年,河北已有7.7万件闲置公务资产在此重获新生,节省财政资金2200万元。在过紧日子成为新常态的当下,这个看似简单的资产管理创新,实则蕴含着三重深意。
第一重深意在于“物”的觉醒。公物仓的建立,赋予闲置公物“第二次生命”。过去,行政事业单位的闲置资产常在仓库蒙尘甚至流失,如今,依托专业化运营和数字化手段,公物仓实现了资产的精准匹配和高效流转。64组密集架原本在某省直机关仓库“沉睡”,通过公物网的调配,解贸促会办公设备短缺之急,从“谁买谁用”到“共享共用”,从“静态封存”到“动态循环”,这种觉醒改变的不仅是资产流向,更是行政文化,是对公共资源价值的重新发现。
第二重深意在于“制”的突破。公物仓通过建立“实体+虚拟”的双重平台,打造跨部门、跨地区的资产共享网络。它打破了传统行政壁垒,革新了公共资源配置模式。虚拟公物仓依托省级资产管理系统,实现资产信息查询和调剂的透明化、便捷化;“一张网”建设则进一步打破了地域限制,形成了全省统一的资产配置体系。这种“技术+制度”的双轮驱动,既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又建立了长效运行机制,使公物仓从权宜之计蜕变为公共治理常态化、规范化组成部分。
第三重深意在于“治”的升华。从“买买买”到“调调调”,公物仓正悄然改变机关单位的治理逻辑。它通过市场化运营、社会化协作、精细化修复,让每一份公共资源发挥最大价值。其精妙之处,在于将厉行节约的要求转化为可持续的治理机制。它不仅有望转变“重购置、轻管理”的惯性思维,更推动形成“先调剂、后采购”的自觉约束,从源头上减少浪费。当修旧利废成为习惯,共享共用蔚然成风,节约就超越了技术层面,升华为一种根植于心的价值追求和治理智慧。
公物仓是个“小窗口”,映照出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大气象。其背后,“勤俭节约、物尽其用”的核心理念,正是建设高效、廉洁、服务型政府的题中之义。当越来越多的“沉睡公物”被唤醒,我们收获的远不止财政资金的节约,更是一个资源高效循环、部门紧密协同、发展更加可持续的公共治理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