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引领与能源结构深度调整的关键期,海上光伏凭借不占土地、清洁高效的独特优势,逐渐成为推动能源结构调整、促进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
作为我省首个海上光伏项目,河北华电昌黎500兆瓦海上光伏试点项目正处于大规模施工阶段,以“向海逐光”的奋进姿态,应用多项“首创”建设方式,为我省海上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借鉴,成为首创精神在燕赵大地落地生根的生动写照,书写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河北答卷。

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附近海域,河北华电昌黎500兆瓦海上光伏项目。
向海逐光,是前瞻布局的破题之举。首创精神,始于对发展大势的精准把握。土地资源紧约束是制约光伏产业发展的突出瓶颈,向海洋要空间、要能源,成为河北发挥沿海优势、破解发展难题的战略选择。昌黎项目以“不与粮争地、不与民争田”的智慧,跳出陆上光伏局限,瞄准海上1500小时的年有效光照优势,在6至15米水深海域精准选址,把海上阳光变成绿色能源,既守住了河北耕地红线,又开辟了清洁能源新赛道。不仅如此,从气候特征研判到地质条件勘察,从潮流影响评估到用海需求协调,每一步都体现“先谋后动”的战略智慧。据了解,项目建成后年均发电量可达7.7亿千瓦时,可节约标煤23.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69.5万吨,将为我省能源转型提供坚实支撑。
驭海攻坚,源于技术创新的破壁之力。首创精神,关键在于攻坚克难、敢为人先。海上光伏施工远比陆地复杂,高盐雾、风浪涌冲击、沉桩精度要求高等难题构成多重考验,且行业经验标准尚不成熟。昌黎项目以创新破局,构建起“问题导向—技术攻关—成果落地”的完整链条。针对沉桩误差不超15厘米的严苛要求,研发北斗定位加持的吸力筒式稳桩平台,将精度控制在10厘米内;聚焦盐雾侵蚀难题,联合研发聚氨酯边框,确保25年发电效率衰减不超15%;110千伏集电线路建成后,将成为我国光伏发电领域电压最高、定向钻海缆敷设距离最长的海下集电线路。这些“首创”性突破成功解决了项目难题,成为河北在能源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鲜活实践。

融海共生,彰显实践创造的拓路之智。首创精神的价值,在于将个体经验升华为普遍规律,源于实践又反哺实践。昌黎项目在实践探索中形成的诸多创新成果,正展现出强大辐射带动效应。项目研发的光伏网架叠装运输、精准沉桩等工艺,已成为行业可复制的技术标准,具备国际推广价值。从产业维度看,这些创新成果能够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助力区域经济协调共进。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我国主流光伏板的最大输出功率多集中在550瓦至650瓦,而昌黎项目中70%的光伏板达710瓦,可进一步减少用海面积、提高用海效率。这种“解决问题、形成标准、带动产业、引领行业”的实践性创造,正是首创精神的深层内涵。
从红船精神到新时代改革创新,首创始终是破解发展难题的“金钥匙”。昌黎海域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既照亮绿色发展之路,更彰显首创精神的强大驱动力。在能源革命的浪潮中,首创精神的落地必将引领更多创新实践,为我省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