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时评 | 河北:民生温度标注幸福刻度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韩增发

时间:2025-10-03 06:09

冀时评论员:修  远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这一深刻命题的答案,不仅铺陈在宏大的叙事里,还镌刻在一条新修公路的畅通无阻中,一盏街灯的光明守护里,以及住房、上学、看病这些“关键小事”的妥善解决中。在河北,一场从“有”到“好”的民生品质升级,正悄然浸润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让发展的温度可触可感。

从“通路”到“通心”,民生基础更有温度民生改善,基础先行。但今天,“基础”的内涵已深化,从解决“有没有”的硬件铺设,转向回应“好不好”的体验关怀。今年上半年河北建设改造完工的2872.2公里农村公路,不仅是出行的通道,更是城乡融合的脉动;新增的320个客货邮站点,既解决了“快递不进村”的难题,也连通了农民与市场、老人与远方子女的情感。城市中,改造一新的休闲广场、全覆盖的监控系统和适老化健身设施,让幸福感充满生活细节。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实则是民生工程从粗放走向精细的缩影。当民生建设开始关照人的体验、情感与尊严,路的尽头便通向了人心。

从“授鱼”到“授渔”,民生主体更显能动。更高层次的民生福祉,在于激发个体创造价值的能力。河北的民生建设正从单向的“给予”转向培育内生动力。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但河北就业服务已远非简单的岗位匹配。在鹿泉区的“入企探岗”直播中,求职者通过屏幕直观感受工作环境;在唐山“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站,政策宣传与职业指导触手可及;特别是“河北福嫂”品牌的打造,不仅解决就业,更提升职业技能和社会地位。从提供岗位到提升能力,从解决生计到创造价值,河北正在搭建一个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民生舞台。

从“管理”到“治理”,民生保障更加持续。可持续的民生保障,有赖于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多元协同的治理格局。河北连续7年将精准助残服务工程纳入民生工程,并非简单重复,而是持续优化机制、拓展内涵。“小橘灯”助残接力计划结成的8700个帮扶对子,“爱心爸妈”与3.48万名留守儿童的结对关爱,正是这种协同治理的体现。“一老一小”领域,普惠托育机构与居家适老化改造并行推进,表明民生政策正打破部门极限,构筑全生命周期的关怀链条。唯有系统化、制度化的保障网络,才能涵养持续持久的幸福源泉。

民生建设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从“有”到“好”,从普惠到优质,河北将高质量发展成果转化为百姓真切可感的日常。七十六载砥砺前行,河北的民生脚步始终向前。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更多温暖而扎实的改变,正在寻常巷陌的烟火日常里悄然发生。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