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冀时 > 资讯 > 头条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大名县大社区里的小日子小“确幸”

2020-07-14 08:42:05

作者

许萌

评论
0

冀时客户端报道(记者王谦、赫振贤、赵峰)邯郸大名县部分乡镇紧邻漳河,有些村庄就在泄洪区,每逢汛期,家园安全备受考验。从2017年起,大名县正式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着手解除水患威胁的痛点。工程总建筑面积约120万,涉及三万来人,占到河北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总数的10.4%,属于我省易地搬迁中建筑面积最大、安置人口最多的。如此浩大的惠民工程如何一步步落地?落地之后,带来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又蕴含了哪些值得借鉴和推广的经验?

出大名县城往北,沿着省道215,大约20分钟车程后,一跨过漳河特大桥,很多人的目光都会落到不远处的楼房上,惊讶于平原上怎么有这么一处庞大的建筑群,楼房多得望不到边。当地人说,这就是大名易地搬迁工程的龙头项目——金乡水岸社区。

金乡水岸社区绿化施工场面


走进社区,记者看到不少车辆都拉着家具和锅碗瓢盆,往来穿梭十分繁忙,还有许多人成群结伙在忙着搞绿化。今年44岁的冯学成是建档立卡贫困户,金乡水岸社区这套125平米三室两厅的住房,他们一家5口人自筹1.5万元钱就行。

冯大哥会开车,有厨艺,有修理门锁的技术,人也实在所以身兼多职,从社区项目点破土动工,到封顶完工,直到装修入住,他一直在项目部。尽管现在天天忙得团团转,也住上新楼房,冯大哥回到家照样闲不住,一切收拾得井井有条。

冯学成:我一开始是做饭,现在就是那里需要维修门锁就去维修。

记者:什么时候搬到这儿的?这么快就装修好了。

冯学成:搬来一两个月了,这装修快,我装得早点。

记者:现在家里边所有的家电都有了,电脑、电视、冰箱、空调、洗衣机……燃气有了吗?

冯学成:有,在这里。还是集中供暖。

冯学成家的客厅

谈起搬家的体会,冯学成告诉记者,家里的老房子是20多年前盖的,又破又烂。所以新房一交钥匙,他们赶紧装修搬进新家,一件旧家具都没有带来,与过去的生活彻底告别。唯一可惜的是,老人没能赶上住新楼房。

冯学成:老人都是癌症,奶奶和母亲去年相继离世,都不在了。记者:差一点点儿住上新房,但是也知道儿子、孙子、孙女住上新房子,也没有遗憾了。冯学成:对。

冯学成的家原来在漳河左岸的黄金堤乡东赵庄村,2014年左右家里老人先后患上癌症,为了给老人看病,冯大哥不能外出打工挣钱,还欠了20多万的外债,只能在家和妻子照顾老人和三个年幼的孩子,种着四亩庄稼,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多亏从2017年开始,大名开始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冯学成来到工地帮忙,当大厨又做库管员,连黄金堤乡党委书记郭旗都知道,社区有这样一位能人,赞不绝口。

郭旗:河北科工因为建设这个小区,在大名设了一个分公司,招了一批工人。他就是分公司的工人,有手艺会开车,会管理,人实在,会做饭,什么也也会——全能冠军!关键是人品好,有能力,老板很重用。

记者:这么能干,老板给你开多少?

冯学成:四千多,五千来块钱吧,我家属(媳妇)也在这儿,在物业做清洁工,两口子加起来一个月七八千块钱,看活儿多少。

“挪穷窝”“换穷业”之后,冯学成从孩子那里学来一句时髦话——“每天都充满‘小确幸’”。冯大哥一家现在十分珍惜这些微小而实在的幸福,因为曾经家在泄洪区总是不稳固,一不小心就有冲走的可能。1976年出生的冯学成,至今也忘不了1996年那场洪水。

冯学成:洪水跟堤岸基本上平了,村在下边都进水了。

记者:水退了之后,回家看了看,啥样了?

冯学成:都淹了,都泡了,那会儿也想搬出来,一来大水真害怕!

冯学成的话,道出了大名县3万多名搬迁群众的心声。黄金堤乡党委书记郭旗回忆说,他当时是乡里的团委书记,参加过抗洪救灾,也见证了这次易地扶贫搬迁的全过程。

冯学成:96年8月,上过水,最深的地方3米多,都到大堤边了,我当时带领他们往外背老人,乘着橡皮艇去送面。这个地方确实深受水害,老百姓这十几年都不敢建房,就怕建好之后被水冲了,所以政府也宣传不让建房,可没有政策,十几亿资金去哪儿弄?易地搬迁有政策之后,老百姓高兴坏了,搬出来了。

郭书记有着30来年的基层工作经验,他说黄金堤乡有3万来人,如今占地700亩的金乡水岸社区就入驻了1万5千多人,共有105栋居民楼,安置了13个村的居民,配套建有幼儿园、小学、卫生院、社区服务站、养老活动中心、红白理事办事大厅等等,后期为了响应群众呼声又加盖了工程设计图上没有的公厕,一切围绕群众做服务。

郭旗:搬迁中我们在小区谋划的时候,提前设置了两个组织:一个是工程质量监督委员会,13个村都成立了,从开始打地基到房子出来,每天有20来人在小区里监督质量;再一个通过村民选举的模式,选出了业主委员会,13个副主任,一个主任把老百姓的事儿,收集过来。然后我们聘请了有二级资质的物业公司永旺物业。

金乡水岸社区物业服务中心

走访中,记者了解到大名县易地扶贫搬迁中很多做法走在了我省前列。郑增旗是县易地搬迁办公室主任,他站在金乡水岸社区的中心广场,指着工程项目公示栏说,工程涉及黄金堤乡、万堤镇、铺上镇、大名镇四个乡镇,按照就近原则,设置了四个安置点,对32个村庄实施搬迁,搬迁人口共计3138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00户4168人,同步搬迁7677户,27213人。见记者对楼层高度和加装电梯等情况有疑问,郑主任笑着说,这些都是群众的呼声。

记者:当时为什么设计“6+1”的还有11层的?

郑增旗:考虑到小区设计规划的层次感,再一个考虑到不同群众的需求。“6+1”的是砖混结构,11层的是框剪机构。

记者:根据家庭条件满足不同需求。“6+1”的一层是什么?

郑增旗:架空层,群众的储藏室,车库。高层下面有地下室。

记者:所有的楼都加了电梯?为此多花了8000万,为什么?

郑增旗:方便群众上楼,利于搬迁。设计的时候一步到位!

郑主任告诉记者,大名县坚持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一号工程”,精心谋划、全力推进。夏天再热,冬天再冷,一天都没有停过工,真正展现了“大名速度”。

大名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安置示意图

记者采访中则感受到速度背后的为民情怀:搬迁之初,每户摸清家底逐一登记造册;施工全程公开透明,请百姓做工程质量监督员,投入巨资给楼房全部加装电梯,后期又加盖公厕,保证上万人大社区,工程质量过硬,各种生活配套设施齐全;搬迁之后,为了让群众有事做,能致富,完成从村民到社区居民的转变,并不断提升幸福指数,大名县还做了大量工作,请您继续关注。

点赞2

收藏

评论
已输入0
全部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