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育卿

(作者:王喜民)
美丽的乌苏里江……
波浪翻滚……
荡漾而去……
从黑龙江省虎林市出发东北行,来到处在乌苏里江边的虎头镇。
今天(10月10日)虎头的天气分外晴朗,乌苏里江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下……
这里有“望江亭”、“东方第一庙关帝庙”和“虎头友好公园”,江边还立有“乌苏里江”石碑。
(上图关帝庙)
河的对岸是俄罗斯的伊曼市。虎头镇北边的猛虎山,是闻名于世的虎头要塞,是当年日本秘密修筑的地下工事,凡是到虎头的人都要参观,不会放过这一机会。
我来到虎头要塞,广场上的苏军解放虎头纪念碑巍然屹立,后面即是虎头山。山系由虎头、虎身、虎尾组成,虎视眈眈,卧守六方。山内,是一军工要塞。
我从山涧洞口进入,参观昔日戒备森严的军工要地。我走了很长一段阴暗、潮湿的坑道,看到里面有军火库、指挥所、作战室、电报室和发电厂等。讲解员介绍:“1933年日军侵占虎头后,在这动用了数万华人修筑地下工事,耗时达6年之多,最后把劳工全部枪杀,不留活口。1945年8月8日苏军对日宣战,动用飞机、大炮、坦克,至到8月26日才攻下要塞。此间,作战日军甚至不知道天皇15日宣布的投降信息。”
这是一场惨烈的战争,苏军阵亡一千,日军战死两千。
在这里,立有“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纪念碑”。(上图)
顺乌苏里江西部的一条省道北行,路边森林茂盛,山花竞研,野兔出没,溪流潺潺,偶尔可见采药的老农背筐穿行。为了活跃气氛,司机放入一盘磁带,播放《乌苏里船歌》——
乌苏里江来长又长,
蓝蓝的江水起波浪,
赫哲人撒开千张网,
船儿满江鱼满仓。
…………
大约走出两个多小时,过一个叫杜木河的地方后,出现一个三岔路口,再向东去,路边木牌写有“公司亮子”。
“公司亮子”是当地赫哲族语“打仗的地方”之意,表明珍宝岛快到了。
汽车又行半个小时,浓林中掩映着两座木制阁楼,上面写着“珍宝岛江鱼馆”,旁边即是白茫茫的乌苏里江。
这时,我一眼就望见对岸的珍宝岛,一只游船运送来往的游客。
等船之时,我爬上旁边的山坡,登高望远:珍宝岛形如元宝壤嵌在乌苏里江河的西部中方一侧。边防战士介绍:“珍宝岛长2300米,最宽处500米,面积0.4平方米,此岛距我方陆地100米,而距俄方300米。因为它像元宝所以叫珍宝岛。”
登上游船,划行在百米之宽的河道中,波光粼粼,水鸟飞翔,迎面就是宝岛。
游船快要靠岸了!只见红色岛门上写着五个镀金大字:“中国珍宝岛”,两边墙体上分别写有“提高警惕,保卫祖国”。
我登上宝岛,在边防线士的带领下,过岛门沿一条名为“北京路”的小道前走右行,来到我军第一代营房驻扎地,看到一座非常普通的平房,破旧但完好,墙体依然保留着当年的标语字体:“身居珍宝岛,胸怀五大洲”、“解放全球”、“以哨所为家,以艰苦为荣”、“永保边疆”。
前边是第二代营房,为一圆形碉堡建筑,墙体刻有“中国领土可容侵犯”字样。随着时代变迁,营房先后搬迁过五次,目前的营房是一座三层小洋楼,里面装饰一新,全是现代化设施,电脑室、遥控室、指挥间,一应俱全。
漫步在岛上,昔日的城堡、战壕、掩体沟依稀可见,密林中至今还埋有2000多颗地雷。穿越一座红木桥为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1969年我军在珍宝岛对苏反击战时英雄杨林牺牲的地方。一棵大树上挂有“英雄树”的字样,旁边立有一大木牌,上面记述着杨林烈士的作战经历。
战斗英雄杨林,1969年3月15日战斗中,当敌人冲入我内河的4辆坦克被我军炸毁一辆,其余3辆慌忙逃窜时,他奋不顾身,带领两名同志在毫无隐蔽的冰道上架炮,击伤敌坦克一辆。这时,他左手三个指头被打断,右手被子弹打穿,以惊人的毅力继续射击,又击中敌装甲车一辆,正要射击另一辆前来的装甲车时,几乎与此同时,一发炮弹落在杨林身旁。顿时,硝烟弥漫,冰雪纷飞,杨林倒在树下,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旁边的旧坦克皮、旧坦克履带残骸,见证了当年那段战斗经历,仿佛在叙述当年的血泪史……
绕开英雄树,经过“回归石”、“环保石”、“安心石”后,我离开珍宝岛。望着离去的珍宝岛,望着滔滔的流水,心情久久未平……
(岛上的桥)
走吧,用双脚丈量我们亲爱的祖国!
敬礼,用双臂拥抱我们的伟大祖国!
(预报:下一站去抚远,看祖国最早迎来第一束阳光之地…)

点赞0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