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育卿

(作者:王喜民)
穿行在无边无垠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跋涉在源源流淌的额尔古纳河,飞奔在内蒙古自治区广阔莽莽的旷野……
(五月跑姐 摄)
白云,蓝天,绿草;
牛群,雄鹰,毯房。
帐篷中,飞出悦耳的歌声—— 十五的月亮,
升上天空哟,
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
……
这首《敖包相会》歌曲出自电影《草原上的人们》,而电影拍摄地就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巴彦呼硕敖包山上。
当唱着这首悦耳动听、扣人心弦的歌曲穿行呼伦贝尔草原,一下子被那广阔的天云,无际的草原,灿烂的鲜花,棉朵似的羊群,所吸引,所震撼,所痴迷。
钻进草丛,尽情地看草、赏草,摆弄着多种姿势享尽大自然的恩赐。
呼伦贝尔草原西邻蒙古和俄罗斯,东边是大兴安岭,东西300公里,南北200公里,是世界第四大草原之一,被称为世界上最美的草原。
这里是最适合人类生存的一片绿色净土,是大自然馈赠给世人的天然氧吧,有“北国碧玉”、“牧草王国”之美誉。2005年,呼伦贝尔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地方”。
游荡在纯净、没污染的绿色草原,真正感受到“天苍苍,地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之美。
目注着这一水草丰美的画卷,可回首先人的历史。
两千多年前,呼伦贝尔以富饶的草原养育了诸多牧民,匈奴、鲜卑、女真等曾在此地繁衍生息,也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先祖的发祥之地,创造了灿烂的游牧文化,留下了无比厚重的历史。
呼伦贝尔盟首府为海拉尔市,处在大草原的中心位置,每到夏季旅游的人群很多,有时连住宿之地都不易找到,只能到乡下夜宿蒙古帐房。
我对于市区并没有什么兴趣,而对市郊外的一处松树林兴致大增。在这里,我看到许多古树,千奇百怪,形态各异,在大草原上能够保存这一大片古树林实属不易。原先,并不被人们重视和保护,市民及乡村百姓随意进去破坏,或挖土,或砍枝,森林遭到毁灭。后来,国家保护起来,现已成为公园,并列为旅游景区,供人们参观。
出海拉尔继续穿越呼伦贝尔大草原,来到呼伦湖。呼伦湖又称达赉湖。
“呼伦”蒙语为“水獭”之意,与之相对应的南部还有个贝尔湖,呼伦贝尔得名于这两个湖,不过呼伦湖要比贝尔湖大得多。站在湖畔,只见碧绿湖面,白云飘浮,蓝天倒映,很有诗意。如若把岸边那蹲“少女舞裙的雕像”作为衬托,那么湖水就显的更加美丽。
湖水北岸不远处就是满洲里,被誉为“北疆明珠”。
它处在中、俄、蒙边界,独领中俄蒙三国风情,是我国最大的边境陆路口岸,也是中西文化交融的边境城市,素有“东亚之窗”的美称。
来到满洲里,满街都是俄罗斯风格,两旁的木房、木屋很有特点。店铺摆满了俄罗斯货品,套娃、望远镜、皮衣、毛料比比皆是。
疫情前,俄罗斯人背着大包小包到各摊点送货,之后又提取中国的食品拉走。不过,现在看不到俄罗斯人。对这里,我比较熟悉,因为这是我第二次来到满洲里。
据悉,边贸富了边民。“满洲里”原称“霍勒津布拉格”,蒙语意为“旺盛的泉水”。1901年因铁路修建而得名“满洲里”,是由俄语演化而来。
满洲里是一座拥有百年历史的口岸城市,地处亚欧第一大陆桥的交通要冲,是我国通向俄罗斯和欧洲最便捷的联运大通道,承担着中俄60%以上的陆路运输任务。
在满洲里,我看了套娃广场。
(陈姐 摄)
这是我国唯一以俄罗斯传统工艺“套娃”为主体的休闲娱乐广场,主体建筑高30米的大“套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套娃”建筑。“套娃”内部为俄式餐厅、演艺大厅,主“套娃”外围还有8个功能性“套娃”和200个代表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小“套娃”,设计流光溢彩,别具一格,仿佛将您带进一个童话世界。
出满洲里市西行8公里,就是国门和界碑。
满洲里国门呈“门”字型,庄严雄伟,其高12.8米,宽24.45米,外表由2000块青灰色花岗石板壤嵌,上面写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红色大字,每个字高1.2米,宽1.5米,厚15厘米,国徽直径1.8米。国门顶部是个瞭望厅,站在此处可眺望中国的满洲里和俄罗斯的外贝加尔斯克市全景。
在国门展厅,从照片中可见过去的旧国门。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门已更新过五次。
国门不远处是41号界碑,这是1994年中俄两国勘界结束后立下的,界碑高1.2米,宽0.4米,厚0.25米,材质为花岗岩。
我站在满州里界碑,眺望俄罗斯方向的赤塔。
赤塔是俄的一个边境城市,为俄罗斯远东地区的重镇,处在贝尔加湖东部,是通向莫斯科的必经之地,战略地位很重要!
眺望赤塔,我联想到《苏武放羊》这首歌,深沉而悲怆的歌吟,让我梦环萦绕——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
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
牧羊北海边。
……
赤塔!那里曾是我国苏武牧羊走向中古代的北海即贝尔加湖之路,当年他牧羊望星空熬过了多少不眠之夜啊……
苏武,值得我们回忆……
苏武,值得国人思索……
走吧,用双脚丈量我们亲爱的国土!
敬礼,用双臂拥抱我们伟大的祖国!

点赞0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