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育卿

(作者:王喜民)
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
大漠中的太阳,非常孤独,又非常耀眼和灿烂。
经过长途跋涉,穿过黑色戈壁、沙石,到达甘肃省的马鬃山口岸。这是我第二次来马鬃山。
我是从内蒙古额济纳旗的策克口岸直接到达马鬃山口岸的。两个口岸的直线距离约250公里。
马鬃山镇归属甘肃省酒泉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有别的是,马鬃山镇和一般县辖镇不一样,而是远离县府所在地域,切割成为一块“飞地”,北接蒙古国,西靠新疆,东邻内蒙,为副县级镇。
因为境内有黑山山系,山峦起伏,落差平均,远远看去,形似马鬃而得名。
达马鬃山镇政府所在地并不叫马鬃山,而叫公婆泉,酒泉有长途汽车发往公婆泉。
“公婆泉”意为“两泉相挨”,“大”为“公泉”,“小”为“婆泉”,两泉曾是当地百姓生活用水之地。
行走在笔直的大街上,两旁除十几栋楼房外,多是平房,有几家饭店、旅馆、门市;两条南北、东西大街,长度约500米左右。
街心十字路口为镇文化广场,立有“三只羊”的雕像,领头羊叫“北山羊”,雕塑的十分逼真,其他两只紧靠身边,活灵活现,碑座上用蒙、汉文字写着“三羊城”和“和泰荣兴”,这应该是马鬃山镇最明显的地标了。
雕像旁边,一群蒙古族人举旗唱歌,这里的蒙族人很多,衣着也很有特色。另一处显眼的建筑是学校,为一幢四层高的楼,建造的非常漂亮。只见校院中的学生们正在做操,多穿蒙古族服装。学校门口停着很多越野车,据说都是接送孩子们的车辆。
马鬃山镇很大,总面积为4.2万平方公里,是全国最大的乡镇之一,相当于半个江苏省大,辖有5个行政村,330多户牧民,计1200多人。
学校生源除镇上的之外,大多为周边的农村和企业,有的开车送孩子要花上两到三个小时。
马鬃山镇政府的建筑也很有风格。马鬃山镇就甘肃省来说是个遥远的地方,坐落在黑戈壁深处与蒙古国接壤,人烟罕至,荒芜苍凉,夏季地表温度高达60度,冬季温度低到零下40度。
然而,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有金、银、铜、铁、钨、锰等矿床128处,其中黄金、煤和铁的储量非常丰厚。这里有30多家采矿企业,分布在戈壁沙滩。
镇里专门开辟了“马鬃山镇工业园区”,供采矿企业加工,目前全镇从业人员已达5000多人。
为了给企业职工和牧民创造一个好的环境,镇上设立医院、学校、邮电、电视台、气象站、交易市场、加油站等。
在这个边境小镇,足不出户,可以得到生活保障。在马鬃山镇,我有幸参观了“甘肃省肃北县公婆泉恐龙地址公园”。
地质公园是于2006年通过审批建造的,总面积为2288平方公里。有谁想到,在这风沙滚滚、黑石满地的悲凉之地,原是一片水草丰美、绿树成荫的富遮之地呢?据悉,里面有许多鱼化石和恐龙化石,这足以说明这些动物曾经在此繁衍生息;还有众多的硅化木化石,也说明这里曾是树木参天,遮天蔽日,充分证明这里曾经是原始森林,要么为什么这里有那么多煤资源呢?
马鬃山镇有很多令人折服的胡杨林,千奇百怪……
马鬃山镇与蒙古国有65.017公里长的边境线,与蒙古国的戈壁阿尔泰省相连,这是中国所有边境省份中最短的一条边境线。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在马鬃山镇设置口岸,修建国门、联检大厅,这也是甘肃省唯一边境口岸。当我来到这里时,只见国门巍然屹立,雄伟壮观,上面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七个大字。
在边界,有一个当地人介绍说:“这里历史上就是交易的场所,明末清初,这里的百姓利用驼队架上丝帛、茶叶等经桥湾走到公婆泉休憩,再行至那仁色布斯台与那里的百姓进行商贸交流,通商路线已久。”
然而,开放时间不长就关闭了。在现场,我询问一位当地人,他说:“是蒙古国以保护国内自然保护区为由单方面毁约,提出关闭口岸。”
边境线界碑十分庄严!
这里的边防战士远离祖国内地,条件非常艰苦,一年四季刮大风,可以领略什么叫飞沙走石。吃水也不方便,且含氟量高,长时间饮用牙黄、头发脱落。但我们的战士在这里守卫祖国边疆感觉很充实。我站在边境线,眺望着大漠,脚踩着戈壁,眼望着国旗,看着我们的战士,不觉诗情涌动:
铺着戈壁滩,
枕着马鬃山,
扛枪保祖国,
战士一身胆。
…………
我还看到边防战士的双眼注视着远方的戈壁、沙梁。透过他的眼神,流露出他的刚毅、坚强和胆量……
晚上,受当地蒙古族人的邀请,我做客蒙族人家,并接受哈达。想不到蒙古族这样好客。
餐间,听取了蒙古族在这里的生活情况,特别是保卫边疆的感人事迹。
餐后,喜爱歌舞的蒙古族人,一曲《草原上的人们》传唱在马鬃山上……
走吧,用双脚丈量我们亲爱的国土!
敬礼,用双臂拥抱我们伟大的祖国!

点赞1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