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育卿

(作者:王喜民)
出阿勒泰市西北行,穿布尔津河、喀流滩、贾登峪,过无边的山丘,向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北部的的喀纳斯湖进发。这是我第二次去喀纳斯采风。
(上图喀纳斯湖)
喀纳斯处在阿勒泰境地,喀纳斯被誉为亚洲唯一的瑞士风光。
沿途,通过一片片草甸,一个个原野上的石人雕像,一丛丛桦木林,来到镶嵌在森林中闻名世界的喀纳斯湖。
“喀纳斯”在蒙语中为“美丽富饶而神秘”之意,湖长25公里,宽2.5公里,湖深176米。
面对神秘的湖泊,深绿色的湖面,好似踏入世外桃源。在雪山、绿树、蓝天、白云的付托下,鱼在天上游,树在空中长,鸟在水中飞,云在水里走,多么好的一幅画卷啊!
为了俯瞰整个湖区,我登上了旁边一个山丘,居高临下,观赏湖光水色,更有“把酒临陶陶”之感。
湖在两山之间铺展,水在天地之间横流,又感到十分惬意。之后,乘坐游船在湖面上行驶,又是一番情趣。那浪花,那水波,那激流,让人置身于大自然的梦境中。
(喀纳斯己列入国家地质公园)
在兴致大增之时,船员讲了水怪之谜,他说:“不少人见到湖中心怪物浮出水面,人们还抓拍到水怪的影子,喀纳斯湖太神奇了!”
喀纳斯湖畔的图瓦人村落名气很大,于是我从湖边超小路直插到这个小村庄,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那木屋、炊烟、村街、牧羊、草圈、篱栏,一切都是那么原始、自然,恰似一幅油画,让人走进一个童话世界。
村民对我说,欧洲游客来此参观时赞美“这是中国西部的瑞士,和瑞士风光一样。”
一位联合国官员来到这里时说:“这是当今地球上最后一个没有被开发利用的景观资源,开发它的价值,在于证明人类过去那无比美好的栖身地。”
在这个古老的村子里,一位图瓦人孟克义,他的父亲叶尔德西是民间艺人,会吹奏已经失传的图瓦人乐器,这种乐器是用当地草茎杆制作,称为“世界音乐活化石”,中央电视台及多家媒体报道过。
在木屋里,有个人绕有兴趣地为我们吹奏了一曲。听着这古老的乐器声,甚感图瓦人的历史文化是多么的深奥、久远。被称作喀纳斯湖后花园的白哈巴村,也是一个典型的图瓦人原始村落。
(做客图瓦人家,外面很冷但室内温度很高)
白哈巴村位于中国和哈萨克斯坦接壤的界河哈巴河江畔。我翻过一座山丘,穿过一片林海。
经过一处草原,到达了白哈巴村。
这个村落仍然是木屋、毯房、篱栏、围墙,同样居住着信奉喇嘛教的蒙古族系别的图瓦人,也是个自然生态与古老文化传统共融的村落,一切都保持着几百年来固有的风貌。
在一个羊圈房,一位图瓦老人接受了采访,她说:“我们祖祖辈辈在这里居住,木房子已有150年的历史,家中有二亩耕地种植蔬菜和粮食,三个孙子都在阿勒泰打工,这里邻里友好,没有纠纷,和睦相处。”
哈巴蒙语为“河床坡度大多跌水”之意,白哈巴村就坐落在一条沟谷之中,一条清澈的小河蜿蜓环村流过。这里有“天然画卷”、“中国西北第一村”、“西北边境第一团”之美誉。
绕过白哈巴村,在一处高地上,我看到这里建有边防哨所和岗楼,岗楼上写有“西北第一哨”,哨所门口写有“白哈巴边防站”字样。
走进哨所,边防战士介绍:“这里与哈萨克斯坦只一河之隔,河不深也不宽,哈方越界和偷渡现象时有出现,因为相比之下,我国的条件和生活水平要比哈国好的多。”
在此,我发现有一块红色的石碑写着两行字很有意思:
我家住在路尽头,
界碑就在房后头;
界河边上种庄稼,
边境线旁牧羊牛。
踩过一片枯草地,我又来到一高岗上的中哈界碑前,这是中国立的中哈边界界碑。
站在界碑眺望,对面是哈萨克斯坦山峦中的村庄,下面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哈巴河,边防战士指看河床说:“你看,河床不宽,水流不急,河水不深,而且周边都是茂密的白桦树林,所以偷渡者很容易进来。当然,反过来说偷渡者也很容易出去,这就需要我们加强防范,提高警惕,不让一个不法分子越境。”
夜幕降临,透过星光,我仿佛又看到了“西北第一哨”、“中国西北第一村”、“西北边境第一团”。
返程的路上,回想起第一次到喀纳斯和这一次来咯纳斯,大有些变化,但喀纳斯湖保持了原样,说明当地环境保护的好。
走吧,用双脚丈量我们亲爱的国土!
敬礼,用双臂拥抱我们伟大的祖国!

点赞0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