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喜民)
云雾,浓浓……
细雨,绵绵……

连日来(4月19日-22日),在苗岭主峰雷公山穿行,走村串户、深入苗寨人家踏访农户,了解脱贫攻坚战中的典型事例。

当行至半山腰中的丹江镇乌东苗寨,顺着一条溪水前行。突然,哗啦啦的水声震耳欲聋。原来,是一架巨大的木轮在水流的冲击下在旋转,水花四淺,涛声震天……
啊!原来,这是水轮传送动力至房屋,正在作业。
视频:水碾正在碾压稻米
这时,一位寨子里的老大娘背着布袋走过来说:“这是古老的水碾房。”
顺着水轮输入动力的方向,我走进低矮窄小的、不足10平方米的“水碾房”,只见一轮圆形的磨石,旋转在圆形的碾盘上,碾盘外圈有圆形的石槽、圆形的石沟。石槽中一圈稻米正在被碾压。

伴随着磨石的旋转,着苗族服装的老大娘,走进房中,用手握住扫帚,在石槽中扫来扫去,将被碾压出来的稻米皮分离出来……
看了这个原始的、古老的石碾,为之动容!
怎么这里还沿用这种方式碾稻米呢?

这时,向导鲍凤琦女士走过来,她介绍说:“这是雷山县境内保留的最古老的水碾房,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迄今仍发挥着作用,用来碾压稻米。”

在现场看到,其主要部件是水车、狗牙式木制齿轮,还有磨石、磨槽,水为动力。这,汇集了乌东先民无穷的智慧!

在“水碾房”外,我采访了加工稻米的苗族老大娘。她说:“今年68岁了,全寨子的人都来这里加工稻米和其它农作物。”

(村民使用水碾,需要挂上木牌排队)
我问:“为什么不用电磨呢?”
她说:“上级说了,沿续传统,保持古人的做法,否则会失传。这还生态,没有污染……”
离开“水碾房”,我来到了苗寨村委会,了解水磨的事。

据介绍,雷公山深山峡谷中流出两条溪水,在寨子中形成了水塘,然后再流出汇入已拉河,再进入青水江。人们觉得这个小寨是水流中心地带,把它叫做“欧都”,汉语以音直译为“乌东”,这就是“乌东苗寨”。
因为有丰满的水流,祖先利用这个资源,建造了“水碾房”,沿续两百多年现在还在用。

本来,这个122户、500人的苗寨是远近闻名的穷村,六分之一是贫困户。
自开展脱贫攻坚战后,政府及扶贫队,以原始、古老的“水碾房”为龙头,大力打造“生态旅游”品牌,吸引了很多人前来参观。靠“生态游”,于前年脱贫。

在乌东苗寨,我又参观了风雨桥、亲水步道、芦笙场及古老的农舍,还走进苗家院落了解他们脱贫攻坚战的故事。
据悉,乌东苗寨被中国国土经济协会列为“中国经典村落景观”;并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太阳偏西,我们离开乌东苗寨,伴随着飞驰的车轮,耳旁好像又响起了“水碾房”的水流声……

点赞1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