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冀时 > 资讯 > 头条

雄安新区:白洋淀野鸟种类达到230种 珍稀鸟种频现身

2021-11-18 09:20:21

作者

范思萌

评论
0

冀时客户端(河北台 宋炜 通讯员 齐洺)眼下正值候鸟迁徙的重要时期。近期,雄安新区白洋淀迎来大批候鸟驻足。经安新县自然资源局白洋淀湿地保护区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连续观测,并与之前观测资料对比、求证,截止2021年11月15日,从近万张巡护图片中筛查出“5种”未列入白洋淀鸟种资料库的新增鸟类。其中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黑鹳,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黑翅鸢、以及国家“三有”保护鸟类赤颈鸭、蒙古沙鸻等。本次新记录的这5个鸟种,是根据群众线索先后多次寻找、多角度跟拍直到将鉴别特征拍摄清楚后,再结合该鸟种在我国的迁徙分布情况,排除迷鸟、逃逸鸟等因素,方才录入本次新增。此外还有一些因为拍摄图片不够清晰,未达到增录条件的鸟种,待到后续补拍求证后,将继续录为新增。至此白洋淀野生鸟种总量达“230种”,较新区设立之前增加了“24种”。

同时,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工作人员还在白洋淀畔观测、拍摄到多达38只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大鸨在本地栖息、觅食。这是2021年入秋以来,湿地管理中心第三次记录到大鸨的身影,10月份曾先后两次观测到单只大鸨个体在白洋淀区域的活动记录。连续四天观测到同一群大鸨在本地栖息,也预示着大鸨在白洋淀新一年的“越冬季”正式开始。从2005年冬季至今,这已是湿地管理中心,连续第“16个年头”观测到大鸨在本地越冬。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 大鸨    摄影:齐洺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 黑鹳   摄影:张学农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 黑翅鸢  摄影:齐洺

与此同时,承载着“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雄安新区,因坐拥白洋淀而拥有天然生态优势,白洋淀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也成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重大命题。伴随着雄安新区的设立,白洋淀相关的各项保护举措得以落实,一度污染严重的白洋淀,开展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系统性生态治理,“华北之肾”功能加快修复,水质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安新县自然资源局等职能部门,在县委、县政府的指挥下,加大了白洋淀生态环境和野生鸟类的保护力度,多种打击与保护举措使野生鸟类的栖息环境越来越好,白洋淀野生鸟类种类和种群数量明显增加,珍稀鸟种频繁现身,处处彰显了生态白洋淀的勃勃生机,美丽的白洋淀也必将如明珠一般为雄安新区增光添彩。

点赞0

收藏

评论
已输入0
全部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