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会仿

走进位于太行山区的邢台柴关乡王硇村,几名农妇正在做一种具有当地特色的踏山鞋(俗称土布脚)。
妇女们用纸片根据脚的尺寸裁剪好鞋样,包括鞋底、鞋帮、鞋面。把棉布用浆糊一层层粘贴在一起,贴至 1、5 毫米左右,烘干成布板,俗称“打袼褙”。此后又经过包边、粘合等多道工序。
据村民王香鱼介绍,旧时,纳土布鞋工艺在王硇村几乎每个女人都会。制作时,纳底是重要一步,要求每平方寸鞋底纳 81 针以上,加工时得用手勒得紧,针码还得分布均匀。最后一步是缝鞋面,将做好的鞋底,用布裁剪好的鞋面,鞋帮缝好即可。
小小踏山鞋背后也藏着红色故事。抗战年代,王硇村的妇女群众曾纳过上万双布鞋,送给太行山革命根据地的八路军、游击队,志愿抗日革命。
如今,一批批做工精良的布鞋,走出大山,受到市场青睐,农妇每人每月因此增收千元以上。

点赞0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