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原支教到冬奥服务 让青春在奉献中闪光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王昆

时间:2022-02-18 11:22:10


冀时客户端报道 (尹艳涛 张龙 张慧娜 郭晟涵)“班车站志愿者请注意,去往云顶滑雪公园的运动员较多,请引导运动员有序乘车。”“收到,已就位!”在户外体感零下二十多度的张家口冬奥村,班车场站的志愿者王瑞港和他的小伙伴们已经就位,准备迎接一位位前往比赛场馆的运动员们。

交通领域王瑞港

作为交通领域的志愿者,不论是漫天大雪还是寒风呼啸,王瑞港都会坚守在班车站,以真诚的态度为来往的运动员和随队官员解决所遇到的交通问题,一待便是8个小时。“有一次,一位巴西运动员非常着急地向我寻求帮助,他的平板电脑落在了班车上,上面有很多重要数据。了解情况后,我一边安抚他的情绪,一边与交通指挥室和班车调度沟通后,帮助他找到了平板电脑。听到他一直向我表达感谢,我也很感动。”王瑞港用火热的心给运动员们带来了冬日里别样的温暖。

冬奥会遇上新年,这是王瑞港第二年没有和家人一起过春节。去年,王瑞港是第22届河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在贵州省盘州市红果街道沙陀小学进行支教工作,因为学校放假遇上河北疫情,所以响应“就地过年”倡导,他没能回家过年。“其实两年不能回家陪伴父母过年,觉得很愧对父母。”王瑞港有些哽咽,“但我父母很支持我,还给我加油打气,我希望结束冬奥服务后可以回家好好陪陪他们。”

此次与王瑞港同行的,还有第21、22届的河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七位成员,过去两年间曾奔赴青藏高原、云贵高原进行过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现如今他们再次背上行囊,奔赴新的战场。他们服务于张家口冬奥村注册、交通、场馆通信中心、志愿者等多个领域,以认真的工作态度和高效的工作效率在志愿者中脱颖而出,并获得周围外国友人和工作人员的频频点赞。

走下三尺讲台,走进冬奥服务。讲台上的教书育人、侃侃而谈,变成了冬奥场上用流利外语与外国友人的交流、切实满足其需求。现服务于张家口冬奥村注册领域的志愿者王琪和李如轩,曾是第22届河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赛时负责为运动员及随行官员激活注册卡,办理一日卡、升级卡,解决运动员及随行官员注册卡出现的问题。王琪表示,“在办理证件的过程中,听着大家对你说的一句又一句“谢谢”时,为这场盛世服务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



注册领域李如轩

注册领域王琪

本届冬奥会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如期举办,防疫对每个人来说尤为重要。志愿者领域的张梦迪、高金华、马梦雪会经常交流防疫方法,向志愿者们多次强调戴口罩、做手消,将守护志愿者的安全当成首件大事。“每跟志愿者们强调一次,都会让我想到两年前盯着服务地小孩儿做手部消毒的日子”张梦迪眼中闪起来光亮,“当时新冠疫情有些好转,青海服务地允许我们返回青海进行支教工作,我们就立马收拾行李回到了青海,因为那里的孩子需要我们。”



志愿者领域张梦迪(左)和高金华(右)

志愿者领域马梦雪

志愿者领域的志愿者张慧娜,也是第22届河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在冬奥服务期间,负责与各领域对接、收发材料的相关工作。“有一次收到的邮件中看到了‘谢谢战友’四个字,心中一股暖意涌了上来,我知道这是来自支教团小伙伴的鼓励”张慧娜讲到此处动了情,“因为‘战友’是我们几个人的约定俗成的称呼,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彼此身后的坚强后盾”。

志愿者领域张慧娜

从西部山区到冬奥赛场,光荣与责任并存。“祖国需要我们的地方,我们一直在。”八位志愿者秉持着同一份热爱与赤诚聚集在一起,以坚定的信念和过硬的本领完成好的每一项时代任务,奔赴一场场浪漫而富有意义的青春盛宴。

服务于场馆通信中心的王禄宪回忆,在收到招募北京2022年冬奥会志愿者的消息时,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们都踊跃报了名,当时便互相鼓励说要在冬奥会再相见。“没想到,我们的梦想真的实现了,我们在张家口冬奥村再次并肩作战。”王禄宪不由得笑出了声。“队友们把‘挂针起’(藏语中的谢谢)从青海带回了保定,现在又带到了张家口。”

场馆通信中心王禄宪

西部支教,以自身之识浇灌未来之花;抗击疫情,尽绵薄之力奋阻击之战;志愿冬奥,用中国之青春面貌迎世界之竞技盛事。在张家口冬奥村,王瑞港和高原上并肩作战的战友,在冰雪世界再次相聚,他们用爱和奉献描绘着整个青春的模样,在志愿服务的路上从未停下过前进的脚步。

生逢民族盛世何其有幸,身为志愿者应壮志昂扬。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秉怀使命,充满热忱,用志愿初心和实际行动把最好的“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


推荐